? 据以上文献记载,特别是两宋时期的记载,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陈抟的出生地即里籍是五代、宋初的普州崇龛县。有的文献把陈抟的里籍写为“普慈崇龛”。这里的“普慈”,或是“普州”之误,或是指普慈郡。按普州的前身为普慈郡,《太平寰宇记》云:“普州……李雄乱后,为‘獠’所没,梁置普慈郡于此。梁普通中,益州刺史临汝侯赐郡‘獠’金券镂书,其文云:‘今为临汝侯赐郡,可率属子弟奉官租以时输送。’周武帝建德四年于郡立晋(按应作普)州。隋炀帝(按应为隋文帝)初,州废。”①《隋书•地理志》的说法有些不同:“普慈,后周置,郡日普慈,县日多业。开皇初,郡废。”②对此,《舆地纪胜》作了辩证:“《寰宇记》云周武帝建德四年于郡立普州,《隋志》又云周置普慈郡。象之谨案,《梁史》普通中已置普慈郡,周置普州,非置郡也。”③宋初,普州辖安岳、安居、乐至、普康、崇龛、普慈等六县,崇龛为普州辖县之一。有人认为,宋代有普慈县(治所在今乐至县境),遂以为“普慈崇龛”是指普慈县的崇龛,此说有误。因为它是指普慈郡(即普州)所属的崇龛县,而不是把普慈县与崇龛县并列,也不是把崇龛县隶属于普慈县。在上引文献中还提到“安居崇龛”,这是由于在宋太祖乾德五年废崇龛县为镇,以其地入于安居县④,故此后史籍遂有此说。! R! _# s1 C% a5 L, I
?? ①乐史:《太平寰宇记》卷87。
9 j# y! K5 }5 F% f/ v, ?5 H' S( K?? ②《隋书》卷29《地理志》。2 w7 g' R" I0 x, t
?? ③《舆地纪胜》卷158。
( k( W! M. N8 w. M# r! g?? ④《太平寰宇记》卷87;欧阳■:《舆地广纪》卷31:《舆地纪胜》卷158。
& a, m' R' y) ^ G: H?? 五代、宋初普州的州治,在今四川省安岳县城关,崇龛县是该州属县之一。既云陈抟的出生地在“普州崇龛”,则当在普州辖境内,而不在“毫州真源”,即陈抟的里籍在今四川省,而不在今河南省。: ?+ S8 }0 d4 w. r& c, ]
?? 那么,为什么在宋代就有人说陈抟是“亳州真源”人呢?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即《舆地纪胜》指出的,人们把陈抟“学道”居住之地以为里籍,“或居毫为毫人,或居洛中为洛中人,或居华山为华州人”。其二是与道教徒众有关,他们为了尊崇陈抟,遂把陈抟的里籍与他们尊崇的道教始祖老子联系起来。说成是老子的同乡,这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一书中有所透露:“先生姓陈,名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也,与老子同乡里。”① |: s" D P- m# m6 r8 x$ g( c
?? 为了进一步搜集资料,笔者曾先后两次分别去安岳、潼南二县进行调查。在这两个县境内,至今还存有一些与陈抟有关的遗迹或传说。) n H# U5 v: ?, x
?? 在今安岳县境内,与陈抟有关的遗迹中,有两处特别值得注意。7 v) Z7 y4 u, S& e7 {1 \7 [" _
?? 1.陈希夷墓
8 Y' X! P$ g5 m( v3 l5 f: _- Z: g?? 在安岳县城关东一公里云居山上的真相寺后面,至今基本完好。陵墓坐北向南,墓基宽约17米、高约4米,为石砌;墓顶长15米、宽10米,为土丘,后部有一小石坊。墓的正面有石砌墓门,两旁有石梯可上墓顶。. ^7 C+ p! J+ V
?? 墓门有石刻题额及对联,对联之间为《陈希夷自赞像》
+ r" \& l% M( r# \3 k& y?? 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正统道藏本)卷47。《史记》卷65《老子伯夷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正义》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在今亳州真源县也。”
1 y$ N2 ^7 W3 r3 x$ |??碑。门额刻“华岳归来”四字,两侧对联的文字是:“先生不必仍长睡,天下于今已太平。嘉靖癸酉①季春曾锡龄。”《陈希夷自赞像》系嵌入的一通石碑,高2米、宽0.92米。碑的中、下部刻陈抟像,上部有自赞和题款,文字如下:“陈希夷自赞:‘一念之善,则天神、地祗、祥风、和气皆在于此;一念之恶,则妖星、厉鬼、凶荒、札瘥皆生于此。是以君子慎其独。’洪武甲戌秋月重阳日安岳县迪功郎县丞陈观重建,教谕谢复恭敬书。”从这通《自赞》碑来看,此墓是明太祖洪武甲戌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重建。此后,于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又经培修,并于墓门增刻对联和门额。2 D6 a3 ?5 J+ e0 [" K8 E; e
?? 墓门两侧的石壁上,还留有后世题刻。东侧石壁上刻字石高0.75米、宽0.50米,一些文字已风化剥落,可读者有:“戊午阆中陈口口书……秋中与王伟联句……■两非常体,双炉是化功。希夷留法像,道德可为宗。”西侧石壁上刻字石高0.75米、宽0.41米,文云:“陈螭庭游真相寺。石径半凌空,图南庙貌宗。千年丹灶冷,一洞碧树封。有衲谈禅学,无人得静功。残碑铭慎独,瞻拜问遗踪。结伴访仙踪(?),登临到口下,幽篁三殿外,有佛半岩中。龟鹤留神迹,丹炉候火功。②希夷真口(像?)口(在?),赞语实儒宗。”“题陈希夷先生像。太极由谁剖判先,诸儒理学口相延,蛰龙有决原非幻,伏虎无心也自然。袖卷白云游华岳,手招明月口江天。还山有诏常高卧,何只称为碧洞仙。咸丰八年重九日成口伟口王之杰题。”
1 s+ t, ]0 m- W# U) H8 g?? 这座墓葬是否为陈抟的真身,目前还无从论说,但值得注2 ]* `) }% I6 b; U# X5 f
?? ①此处纪年有误,嘉靖年间无“癸酉”年。
$ y9 s) L* D* p! @?? ②云居山至今仍留有石刻“龟”、“鹤”两个大字,相传为陈抟所书;又据当地相传,云居山上有陈抟炼丹的丹炉。
1 f, U- C& `2 F( h??意的是:第一,现存陵墓是洪武二十七年重建,则此墓的初建当早于此,至迟在元代已有。第二,墓的规模较大,且为县丞主持重建,在当时应是严肃庄重的事。第三,人们把陈抟墓修在安岳县,明嘉靖年问培修此墓时,增添的门额又有“华岳归来,,四字,足以说明修墓者以及安岳县的一些人,确认陈抟的里籍是普州,云游各地,死后又落叶归根还故里了。7 P+ p% q; P2 ~+ l
?? 2.陈抟坝( K$ b5 C+ s! L6 X! x/ h
?? 《(道光)安岳县志》载:“(安岳)城东明时掘得宋碑一通,载地名‘陈抟坝’,有希夷祠,祠倾而碑与诗尚在,诗有‘一睡三十年’之句。”①据当地同志介绍,今安岳县城关南15公里思贤公社境内,有古地名“陈抟坝”。
* ^$ z( b9 ~6 [7 y?? 除上述两处重要遗址外,至今在安岳县还有不少相传与陈抟相关的遗迹,如“希夷炼丹处”刻字②、希夷池③、翰林洞④等等。
, k; o. P: l5 M( ^9 s?? 以上现存于安岳县的有关陈抟的遗迹,有的显然是附会之说,但“陈希夷墓”、“陈抟坝”则是具有相当价值的材料。它表明元、明时期,安岳地区无论官府或民间,均确认陈抟的里籍是在普州境内,而不在亳州真源。这种看法是与宋代一些人
" z; F: U/ {2 Z1 `/ q; h. @6 ]7 [3 v ^?? ①[道光]《安岳县志》卷11。: s9 [( }6 X$ }7 _8 B3 _( |& j2 t% w# h
?? ② [乾隆]《安岳县志》卷6云:“今邑云居东峰尚有丹灶、丹井,其(指陈抟——引者)遗迹也。”笔者实地考察时,在云居山未见丹灶、丹井,但在陈抟墓后岩石上存有“希夷炼丹处”、“图南仙迹”等刻字,镌刻年代不详。
+ W$ M$ x4 o; p4 M5 h$ l3 C" a+ \+ ~?? ③据(乾隆、道光)《安岳县志》载,在安岳县署后有一水池,名希夷池,又名方池,“传为希夷所凿”,“陈希夷植莲其中”。此池故迹今已不存,当地同志说在今安岳县人民政府办公楼一带。0 h( k7 Y; y! T: f. i! b
?? ④翰林洞,据(乾隆)《安岳县志》卷2载,“故老相传以为希夷所凿”,后彭乘知普州,尝游于此。彭乘后为翰林学士,故此洞得名翰林洞。至今仍有一洞名此,在安岳县人民电影院后岳阳溪对岸。
4 t8 Y' Q( n+ Z??的看法一致的。至于“希夷炼丹处”、“希夷池”、“翰林洞”等,虽为附会之说,然参以其他资料则不难看出,正是因为陈抟是普州人,才会在安岳县有这些传说。. f& ^: H$ P0 p. J2 P( H3 m8 K
?? 关于陈抟的出生地和故宅所在,《舆地纪胜》载:“天池,在安居县之崇龛镇,陈希夷所生之地。…‘希夷故宅,在安居县崇龛镇二里。国初即其宅为灵山观,宣和中赐额‘钦真’。”①在这里它明确指出,崇龛镇(即宋初崇龛县治)是陈抟的出生地,其故宅仅距该镇二里。因此,要弄清陈抟的里籍在普州境内什么地方,必须弄清崇龛县治之所在。# K4 A4 G1 j7 }
?? 长期以来,有不少人确认陈抟是普州崇龛人,并指出崇龛在今安岳县境内,或确指县南45公里象王山古龛寺、县东南15公里的观音寺,或笼统地说崇龛在安岳县境内。笔者认为,古崇龛县治不在今安岳县辖区。
. o5 N( `2 X6 p1 C; E* |?? 唐、宋史籍中关于崇龛县治的记载是明确的。《元和郡县图志》于“普州”云:“崇龛县,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隋开皇三年于此置隆龛镇,大业十二年于镇置县。先天元年改为崇龛。因崇龛山为名。崇龛山,在县西三里。”②《旧唐书•地理志》于“普州”云:“崇龛,后周隆龛城,隋隆龛县。旧治整濑川,久视元年移治波罗川。先天元年为崇龛。隆龛山在县西三里也。”③《太平寰宇记》载:“废崇龛县,在州(普州)东南一百里。后周置隆龛戍,隋为隆龛县。旧治整濑川,唐久视元年移居波罗川。先天元年改为崇龛县,皇朝并入安居。隆龛山在县西二里。”④《新唐书.
+ Y+ x9 a& S0 R7 \* h1 r/ a?? ①《舆地纪胜》卷1580) I+ ~% U5 G' w& e
?? ②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3。3 U, k+ A: P1 i1 F, x: M; v
?? ③《旧唐书》卷41。8 p& I6 c5 D$ O8 @5 C& e' ^
?? ④《太平寰宇记》卷87。
5 }% z; r1 H4 z8 ]- _% n??地理志》、《舆地广记》于崇龛县并作“武德三年置”①,按《舆地纪胜》考订,武德三年(620年)为重置,非初设。② 《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并作“乾德五年”废崇龛县为镇,并人安居县。③从这些记载可以了解崇龛县的沿革,隋开皇三年(583年)设隆龛镇,大业十二年(616年)于镇设隆龛县,唐先天元年(712年)因避唐玄宗讳改为崇龛,宋乾德五年废县为镇并入安居县。则崇龛县设于大业十二年,最后废罢是在乾德五年(967年),共三百余年。崇龛县治之所在,西距普州州治(今安岳县城关)50公里或55公里,小地名波罗川,治西1公里或1.5公里有崇龛山。
1 i) G7 l$ |* Y?? 《(民国)潼南县志》于该县沿革写道:“大业初,废府(指仁寿二年设置的遂州总管府),改称遂宁郡,领青石、长江、方义三县;又分置崇龛县,故址在今崇龛镇。”④经笔者和潼南县的同志一道实地考察,古崇龛县治的旧址,是在今潼南县光辉公社境内,但不在民国时期的崇龛镇(今光辉公社办公机构所在地)。
) _% e9 e8 Z& `3 g?? 今潼南县城关西31公里光辉公社驻地,旧名崇龛镇,又名会龙场、漏孔场,位于姚市河与琼江的汇合处,是遂宁、安岳、潼南三县交界的地方。直到解放初期,在这个场的场口仍挂有一块金字大木匾,上书“崇龛巨镇”四字。但这里并非《(民国)潼南县志》所说的古崇龛县治所在地。
) y6 Z' r$ P5 ]% z: {?? 《(民国)潼南县志》于“崇龛废县”下写道:“隆龛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