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989年)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唐末宋初人。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东都事略》、《宋史》皆列其传。他好读《易》,著《指玄篇》81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又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及诗600余首。①+ B$ j' A0 h, ?) g- f, a
据史传所载,陈抟的一生颇富戏剧性和神秘色彩。年轻时,“读经史百家之言……颇以诗名”。后唐长兴(930~933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先后在武当山、华山长期隐居。曾为周世宗、宋太宗召见,均不愿出仕。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少华山。据说,他曾“服气辟谷二十余年”, “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能“逆知人意”、“预卜死期”等等。②宋太宗称陈抟为“方外之士”,《宋史》把他列入“隐逸”列传,后世有的称他为“传奇式人物”或“道士”。③
4 \. v. W% Y5 Y在中国思想史上,陈抟是具有一定地位的重要人物。从封建理学的发展来看,陈抟对于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有直接而重* m! l, L$ W6 b
①王称:《东都事略》卷118《陈抟传》;《宋史》卷457《陈抟传》。
2 n4 K+ S1 {% ]- p# `$ `+ |②参见《宋史》卷457《陈抟传》。
2 g, \- w/ j. i% ] q; p" a9 q, F③任继愈主绾:《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587页。' C$ W6 ~ J; G
要的影响,于理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开源之功。①在中国道教史上,陈抟占有更为明显的地位,他被列入“高道”一类,道徒们把他奉为继老子、张陵以后的道教至尊,称他为“陈抟老祖”②。道教经典总汇《道藏》大量搜集了有关他的事迹和传说的记载。③可见,无论在哲学史上或宗教史上,陈抟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我们应该摒弃那些有关他的荒诞传说,把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来进行研究,还原他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和应有地位。1 j; l* O' u: t7 V
把陈抟作为历史人物来研究,有许多问题还得下功夫。陈抟的里籍在什么地方,就是这些问题中的一个,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考订。
2 p/ T2 a" H- I. t5 L关于陈抟的里籍,历来诸说杂陈,纷殊不一,据笔者所见有以下几种说法:
* J) t- Z/ M4 v7 G(1)“毫州真源人”。毫州真源,即今河南鹿邑。此为传统之说,影响大,流传广。持此说者有《东都事略》《五朝名臣言行录》《杨文公谈苑》(见《宋朝事实类苑》)以及《宋史》《宋诗纪事》《(道光)安徽通志》《(康熙)陕西通志》《(雍正)陕西通志》等。《中国人名大辞典》、旧版《辞源》、旧版《辞海》以及新版《辞海》《宗教词典》等,均持此说。 ( `5 ?( f) E' j8 f9 X) K/ J8 g
(2)“华人或洛人”。华,指华州,今陕西华县;洛,泛指
, T7 L' l7 d% G2 U0 Z7 K' Y①参见蒙文通:《陈碧虚与陈抟学派》,《图书集刊》第8期,四川省立图书馆编印,民国37年版;邱汉生:《理学开山周敦颐》,《中国哲学》第5辑,三联书店1981年版。
8 j- S/ K9 C" s7 O( |4 c3 O②《诸真宗派总簿》,北平白云观抄本,转引自傅勤家:《中国道教史》第223页,民国26年版。
% t* f* Q; p t. d! a8 b7 R③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太华希夷志》《武当福地总真集》《玄品录》《三洞群仙录》《逍遥墟经》等,以及陈抟注的《阴真君还丹歌注》。以上各书依次分载《正统道藏》第9、9、33、30、53、58、4册,台湾艺文印书馆影印本。
* S+ G, Q+ I' B河南。这种说法在北宋时已有,李宗谔《图经》就提到:陈抟“或居洛中为洛中人,或居华山为华州人”①。《舆地纪胜》的作者也写道:“按传记皆以为先生(指陈抟)毫郡人,或曰华人。”②7 Q6 ]& R0 h; \4 e5 R% }0 w2 s! {
(3)“莫知所出”。此说对陈抟的里籍没有确指,还加以神秘化。如《群谈采余》说:“陈图南,莫知所出。有渔人举网得物甚巨,裹以紫衣如肉球状,携以回家,溉釜燕薪,将煮食之。俄雷电绕室大震,渔人惶骇,取出掷地。衣裂儿生,乃从渔人姓陈。”③
. B4 M, `( ~! W( i(4)“夔州府人”。唐末,夔州治地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一带。《诸真宗派总簿》云:“陈抟老祖系四川夔州府人。”④
, Q3 c8 ^$ f: Q1 t: Q3 L(5)“安岳人”。认为陈抟是“普州崇龛”人,而“崇龛”在今四川安岳县境内。《(乾隆)安岳县志》写道:“陈抟字图南,邑崇龛里人。”⑤《(道光)安岳县志》更明确指出:陈抟生于“崇龛乡”,“即今古龛寺”(原注:在安岳县治南45公里象王山)。⑥现今也有持此说者,或认为“应确定陈抟先生的出生地在今安岳县境内的观音寺(按在今安岳县城关东30公里的龙西公社所在地)”⑦,或认为“陈抟出生在普州崇龛……五代、宋代时的普州崇龛,在今四川安岳县境内”⑧。
, f6 o* L) w( u0 S4 D①转引自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58。, Q8 @/ F! i- V( x) X, h
②《舆地纪胜》卷158。8 b( g v9 l5 ^! _7 x
③转引自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5。
H- m0 C& p/ g/ R1 b④转引自傅勤家:《中国道教史》第223页。5 a/ b, Y+ R* k
⑤[乾隆]《安岳县志》卷6。7 j5 ~& A k- j. `0 J1 _% A
⑥[道光]《安岳县志》卷11。3 z9 s2 D. f J2 B5 F6 l. }
⑦参见游时敏:《陈抟先生生平小考》;白中培:《陈抟其人和他的故乡》,均载安岳县《文史资料选辑》第3期(1983年6月印行)。- m* e ` L3 ~8 P0 e% n$ `7 \
⑧李远国:《陈抟的故乡在哪里》,《历史知识》1983年第3期。+ V; f E- c6 F$ A ?' L
(6)“潼南人”。认为陈抟是“普州崇龛”人,而“崇龛”其地在今四川省潼南县境内。笔者主此说,详论见后。
% \- W6 d3 E1 W. c从以上诸说中,可以见到有两个较大的分歧:(1)陈抟的里籍,究竟是“亳州真源”还是“普州崇龛”;(2)“普州崇龛”是在今安岳县境还是在今潼南县境。9 h7 Q( F/ Z1 v( ?
陈抟系“毫州真源人”的传统说法,大体上是沿袭《东都事略》、《宋史》,特别是《宋史》,但其具体根据不详。翻检史籍并经过实地考察,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而“普州崇龛人”的说法则有更为可靠的稽凭。
4 g/ a' z# C2 S$ k/ l- q9 n- A+ l陈抟的著作,大部分均已散佚,现在我们能见到很少的几篇。其中有一篇《易龙图序》,载于南宋人吕祖谦编纂的《皇朝文鉴》①,《宋史•艺文志》亦著录②。前者标题为《龙图序》,署名“陈抟”;后者标题为《易龙图》,亦署名“陈抟”。《易龙图》当为陈抟关于《易》的研究专书,而《龙图序》则是他为此书作的序言。明朝杨慎在编纂《全蜀艺文志》时,也收入此文,标题为《易龙图序》,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结尾有“西蜀崇龛陈抟序”等文字③,它提供了有关陈抟里籍的可贵资料。8 W. O8 _8 L; S% c/ @# M: z
北宋初期人李宗谔(965~1013年)主编的《图经》(即《新修诸道图经》或《祥符州县图经》)写道:“陈抟,普州崇龛人。既长,辞父母去学道,或居亳为亳人,或居洛中为洛中人,或居华山为华州人……”④它确称陈抟是“普州崇龛人”,与《易龙图序》一致;同时,也把陈抟的出生地崇龛,与以后+ G0 J# [& |' D+ Y( e: r* o
①《皇朝文鉴》卷85。
, n" o' D, {6 K6 l$ }②《宋史》卷202《艺文志》。
' B: h9 M# w r; Q' X' q③杨慎编:《全蜀艺文志》卷31。4 i0 p4 R% i. D$ |; e5 C
④转引自《舆地纪胜》卷158。2 T+ ~" c7 w3 P- [
寄籍之亳、洛、华等地明白分开。陈抟死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时李宗谔已25岁;《图经》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亦距陈抟在世很近。李宗谔是当时著名学者,曾参加重修《太祖实录》等书,他主编的《图经》达1500余卷,是据各地所上图经汇纂而成。①其涉猎的资料当是丰富而较直接的,他关于陈抟里籍的记述也当更为可信。所以,南宋人王象之指出:“陈抟字希夷,普州崇龛人。……案传记皆以为先生亳郡人,或曰华人。然案祥符旧《图经》谓:‘陈抟,普州崇龛人。……’此说最为有理。祥符去国初甚近,李宗谔撰定《图经》。宗谔,博物君子也,必得其实。”②
. z! Z/ U1 d- ^. }, G9 z5 c南宋时期,主张陈抟的里籍是普州崇龛之说亦不乏其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除了赞同李宗谔的意见外,还就有关陈抟里籍的资料作了不少记述。他确指陈抟的出生地和故宅所在:“天池,在安居县之崇龛镇,陈希夷所生之地。”“钦真观。在安居县之崇龛镇,即陈希夷故宅。宣和中,诏天下访道书。观有《庚桑子》,道士缮录以进,遂赐今额。”“希夷故宅,在安居县崇龛镇二里。国初,即其宅为灵山观。宣和间,赐额‘钦真’。”③王象之还举出钦真观道士也认为陈抟是崇龛人,他写道:“又《别传》一编,乃钦真观道士谢道缘所传,其徒相传盖二百余年矣,亦以先生(指陈抟)为崇龛寨人。”④他还记录了在普州(治今安岳县城关)一带有关陈抟的一些传说,如:“郡土硗■,无珍异之物,惟铁山枣、崇龛梨、天池
; H: v; l1 E0 U/ y7 R①《宋史》卷265《李宗谔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4。# ~/ ~, J! ^- x$ F# y
②《舆地纪胜》卷158。
, c% F3 @; \5 {; W; k3 v3 i9 Y. j0 T3 K③《舆地纪胜》卷158。
% V& o7 A/ V) N- X6 S, c" W) e, }④《舆地纪胖》券158。
x9 H" @/ K6 Z: U- L% P藕,三物皆希夷所种。”“破石井,在州(普州)城西,水清冽,乃一巨石凿开而水出,相传云陈抟相地所开。”①南宋时任过知普州的杨栋(眉州青神人)曾撰有《普慈志》,该书也记录了“破石井”的类似传说;还记载普州州治安岳县有两仙堂,“两仙堂,在郡治,绘陈希夷、赵缩手像”②。2 w1 y8 }; l$ V
宋人的一些著作,也谈到陈抟在今四川地区的活动。《宋诗纪事》有成都名妓单氏的《送陈抟》诗。③宋祁的《谒希夷先生祠堂》诗中,有“岷峨有归约”一句,透露陈抟曾在峨眉住过,且表示要回归峨眉。④文同在《书邛州天庆观希夷先生诗后》写道:陈抟“后晋天福中来游蜀,闻是州(即邛州,治今邛崃县城关)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有道术……遂留此学,率能行之”⑤。陆游也谈到此事,他说:“予游邛州天庆观,有陈希夷诗石刻云:‘因攀奉县尹尚书水南小酌回,舍辔特叩松扃,谒高公。茶话移时,偶书二十八字。道门弟子图南上。’……末书‘太岁丁酉’,盖蜀孟昶时,当石晋天福中也。天庆本唐天师观,诗后有文与可跋,大略云:‘高公者,此观都威仪何昌一也,希夷从之学锁鼻术。”’⑥
# e; v/ H V& B, a6 [% |元、明以来,许多著述亦认为陈抟是普州崇龛人,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元代成书)、《大明一统志》、《全蜀艺文志》、《蜀中名胜记》以及清朝时修撰的《乐至县志》、《安岳县. n3 N0 D8 G2 G# q8 O0 G
①《舆地纪胜》卷158。铁山在今安岳县城关附近;天池,有云为今乐至县(宋时属普州)天池公社。
7 m6 b4 L; s1 n/ m8 p8 }. c②转引自(道光)《安岳县志》卷11。$ l6 W/ E/ D' |2 Q" I1 {+ A
③厉鹗:《宋诗纪事》卷97。8 i& V$ n1 W! V5 ~. r% Z
④宋祁:《宋景文集》卷21。在此句之后“自注”云:“先生化去前三日,语弟子云:‘吾将游峨眉。’弟子讶不辨。候至期而终。”
, W: Z+ v3 @# w' w- ~5 {4 v⑤文同:《丹渊集•拾遗》上。9 F: W/ i& L; k) d- W) O
⑥陆游:《老学庵笔记》券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