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步伐] 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复制链接]
duhm 发表于 2009-4-21 17: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了解潼南的人都知道,陈抟是潼南屈指可数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他在道家有着巨大的影响,被称为陈抟老祖睡仙,创绘了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一系列《易》图,成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著有《易龙图序》、传河洛数理被誉为中国龙图的第一人;著有《指玄篇》、《观空篇》、《胎息诀》和《阴真君还丹歌注》等,并亲自实践,成为天下睡仙第一人;著有《龟鉴》、《心相篇》等,把中国古代相学引向唯物论的范畴;著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谭集》、《木岩集》、《诗评》等大量的文学巨作,除此以外,还精通棋艺,擅长书法,可谓博学多才,后世尊他为儒师道祖。可是关于陈抟在潼南的传说、故事、遗存有多少潼南人知道?潼南有没有进行宣传开发呢?
* Z$ E1 m1 X+ @        
今天下午,渝帆在查一些资料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些关于陈抟的资料,便随即输入陈抟在百度里搜了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50,000篇,可见陈抟老祖的影响之大,闻名之广,我随意点开几个网页,开到的确是其它地方政府在对其宣传,千方百计的为自己本地攀附文化,更有甚者,直接说陈抟老祖是XX本地人,于是乎网上便有了陈抟是河南人、安徽人、陕西人、山西人、山东人、湖北人之说,就连我们的近邻安岳也在大打陈抟牌进行宣传和旅游开发,而作为正统籍贯的潼南却对其没有任何的宣传,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8 r* }7 D" Y! ]; K) S2 W, f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相比一些建县几千年的城市,潼南直到民国元年才开始建立县制,其历史文化并不丰厚,也不系统(由于当时是合并了安岳、安居、遂宁等几个周围邻县的偏远镇乡而组成的,历史上并没有系统的县志可查,很多的历史需要我们这一辈去整理,收集、挖掘和宣传)。我不奢望潼南能像遂宁一样可以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打响观音故里的名号,可以将一个废弃的盐厂大肆宣传成中国死海,但是潼南完全可以有意识、有系统的来组织我县的文学创作者,创作一点关于陈抟的作品,或者引进合作方拍摄影视作品来进行宣传。也可以适当的建设一些诸如睡仙公园(也可以叫太极公园、陈抟广场什么的),在里面立一个陈抟塑像,介绍一些陈抟的成就、太极图案的形成、关于他的传说及他与潼南的关系等),既可以让在里面休闲游玩的潼南本地人更好的了解到家乡文化,也可以让外地游客感受到潼南厚重的历史底韵!甚至还可以结合在崇龛举办的潼南菜花节,适当的在崇龛复建一些与陈抟故里有关的道教设施,复原一些关于他的传说,将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很不错的方案!
1 T) J& M9 d9 u' w- J9 z
         
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没有根的,我希望我们政府在在仅有的这些历史文化面前,能予以重视,并进行保护、挖掘、开发、宣传、包装和推广,这可是潼南的一笔宝贵财富啊!

- b* m8 V% W5 @+ J4 Z
6 j2 [/ x1 X+ X! f# i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评论59
duhm 发表于 2009-4-21 17: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上陈抟老祖的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6 G# K" h% o" s: H& n9 K2 Z
# e3 C0 A: e! O% i' V
  陈抟(871~989年)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 H. Q9 a, q0 _9 [" g

) @3 L. Z2 g4 i; \2 f" w0 |' n. w6 z  抟 读音 tuán <动> (形声。从手,专声。本义:把东西捏聚成团)
% _: _, S8 [) j7 T9 T  N* ^. ^5 o陈抟籍贯* o: C% ~' H9 [, S+ a
  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市鹿邑)人,一说“普州崇龛(在今潼南县境)人”(又有陕西人、洛阳人、四川夔州府人诸说)。0 V7 P: Q; l* {. l2 V6 H1 L/ t, y

, n+ M/ ^! u$ c8 T8 v- y  据宋人王称《东都事略·隐逸传》记载,陈抟“始四五岁,戏涡水”,则亳州真源县(今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似为其出生地。3 H* |' X. X; x
5 ^- n. a, o: s
  北宋太宗、真宗时(976~1021年)人李宗谔又称陈抟为“普州崇龛人。”奉诏主编《祥符图经》又名《州县图经》分册《普州图经》中明确记载:“陈抟字图南,崇龛人”。“既长辞父母去学道,或居亳为亳人,或居洛为洛人,或居华山为华人。”①王象之指出:“又《别传》一编,乃钦真观道士谢道缘所传,其徒相传盖二百余年矣,亦以先生为崇龛寨人。”②按钦真观即在安居县崇龛镇。或许崇龛乃其祖籍,亦未可知。宋冯叔豹《过崇龛寨题希夷宅》一书中也明确说:“希夷故宅,在安居县,崇龛镇二里,国初,即其宅为灵山观,宣和间赐额“钦真”。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废县为镇,原崇龛县“龙台镇”划归崇龛镇管辖。两镇合一后,崇龛是两个集居镇,集居、聚居通称“闾里”,简称“里”。四川文史馆游时敏先生在《陈抟先生小考》中定论:“依据史料,应着重第一种说法更应确定陈抟出生地在今安岳县境内的观音寺。”(见《高道陈抟》第27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安岳县城三华里处的云居山,有明洪武甲戌秋,县令陈观为之重建的陈抟墓。墓碑上刻有陈抟的《自赞铭》是现在全国独有实物。墓后面岩石上刻有陈抟书写的“福寿”二字,直径1.6米大,后面岩上还刻有“图南仙迹”,“希夷炼丹处”题字。真相寺庙宇尚存,寺内还塑有陈抟像。清人王之杰《题真相寺希夷像》诗也是一证。龙西乡观音寺有陈抟坝;还掘有明代《希夷故里碑》存藏龙西畜牧站房屋内;安岳县城有“希夷池”(现文体局内),等等,均为各个时期《安岳县志》记录在案。 4 ?9 ^% @, I7 V7 y+ h
陈抟生卒" V* e1 |$ W+ A3 P; Y
  陈抟生于唐末,根据道教徒中的说法推算,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十月十日,与魏泰所说“生唐末”大体吻合西蜀崇龛县(今为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龙台驿灵山观(今观音寺)。著述《易龙图序》署有“西蜀崇龛陈抟序》仙逝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二十二日,享年118岁。
4 _8 w/ V5 w* e# I陈抟生平
3 Q1 v- j- K1 S) ?, {, I0 u) C  年少时,好读经史百家之书,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有诗名。五代后唐长兴(930~933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进,从后晋至后周,娱情山水,凡二十余年。自言曾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谓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因入武当山,服气辟谷,但日饮酒数杯。据北宋人文同称,他于后晋天福(936~944年)中曾入蜀,从邛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学睡功“锁鼻术”。魏泰谓其“或一睡三年”。
! ~% o6 q+ }4 i3 }+ W0 w6 q6 Z$ p( ~8 R. J1 c- W
  陈抟本有大志,然“数举不第”,且厌五代之乱,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隐士,因此逐渐形成“出世”思想。天福二年(937年)在蜀时,有诗云:“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
( k# \3 s: U( y+ B3 _$ N; z  ]/ w8 y  O7 g5 C6 C% A; N2 @5 H; F  w
  大约在后周或稍前,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据宋朝《国史》称,大约在此期间,他与另外两位传奇人物吕洞宾、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再传弟子陈景元又称其与谭峭为师友。自此,其名大振。
( m8 r# C$ c2 k9 v1 S* b
/ v0 P1 c4 I% U$ X) }% _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笼英杰,且以抟曾践场屋,不得志而隐,必有奇才远略,于是召到阙下”,问以飞升黄白之术。抟答曰:“陛下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命为谏议大夫(一说“拜左拾遗”),固辞不受。赐号“白云先生”(此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一说学者又称白云先生),放归山;又命陶谷草诏,令华州刺史每事须供,岁时存问。
8 B- H/ L) L" w" Z
. k' ?5 W( z& N9 P, u( J" a# d  显德五年(958年),成州刺史朱宪陛辞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赐抟。# Y6 X! W5 r0 i# ^

: ^+ P% D9 l0 |% e+ n/ u  陈抟将五代十国的统一寄希望于赵匡胤。据说赵氏登极,他闻讯大笑坠驴曰:“天下这回定叠也!”
4 T: A0 F8 _: ^( [: M
9 n) G  X5 b$ o% @* \3 N3 W4 j, q/ i  入宋后,太宗赵光义曾两次召见。第一次在太平兴国初年,太宗待之甚厚。第二次在太平兴国九年(或雍熙元年,984年)。据《太宗实录》《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等书记载,陈抟复至汴京,以羽服见于延英殿,太宗甚为礼重。因语宰相宋琪等人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入华山四十年,度其年近百岁人,且言天下安治,故来朝觐,此意亦可念也。即令引至中书,卿可试与之语。”宋琪问:“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授于人乎?”陈抟答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术,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今古,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是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宋琪等表上其言,太宗更加敬重。十月下诏,赐号“希夷先生”,并令有司增葺华山云台观。数月后放还山。
# h+ M4 q( A0 S$ Z& _
! }* K7 W6 @& [  端拱二年(989年)卒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6 Q, Y+ \$ f  A! W
3 K' l8 @0 j9 z3 p
  《宋史·陈抟传》称陈抟“能逆知人意”,“好读《易》”。, z5 I5 y5 D" f* N" g

6 C: @. K7 \$ @; y; S  隐居武当山时作诗八十一章,名《九室指玄篇》,言修养之事。又撰有《入室还丹诗》五十首、《易龙图》《赤松子诫》(或作《赤松子八诫录》)《人伦风鉴》(或作《龟鉴》)各一卷;另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及诗六百余首。相传他传有《无极图》《先天图》等。《全宋文》收入其数篇文章。《正统道藏》题名陈抟的作品有《阴真君还丹歌注》。南宋吕祖谦编《皇朝文鉴》,收入其《龙图序》;元张理《易象图说内篇》并收《易龙图》之序及数图式,可考见其易学象数思想。曾慥《道枢·观空》录其论说,又可见其观“五空”思想。
) b# }% d( h- K" ]" p! a陈抟传说
6 `. f" C4 ^' d0 r  陈抟,别号扶摇子,是毫洲真源(今河南周口市鹿邑)人。他五岁时还不会说话,人称“哑孩儿”。一天,他在水边游戏,遇到一个青衣妇人,自称毛女。毛女将陈传抱到山中,喂了几口琼浆玉液(一说乳汁),陈传从此心窍开爽,开口说话。毛女又将一本书投入他的怀内,并赠诗 一首: 4 L& ~! G3 X# Q: {

. c4 H1 D) i* P, g! A0 g4 M: o  药苗不满笥,又更上危颠。 . [+ [* v! I9 T( _
! G" A% p% D( N
  回首归去路,相将入翠烟。 3 E! v" e6 e9 T* j

/ x5 O/ v7 B* r( Q5 q. e1 V, [- Z! G  陈抟本不会说话,这天回到家中突然念出这四句诗来,父母大吃一惊,忙问从哪听来的,陈抟说是毛女所教,并取出书来,原来是本《周易》。 . L8 [2 {0 h* e; r: `" c8 |

& H0 N0 w: }& _. L; ]  陈抟好读易经,手不释卷。他一生修道,编写了导养、还丹为主要内容的《指玄篇》八十一章,并致力于导养之道。他近一部发展了道教修炼之法,创作出《无极图》等一系列图式,以“顺以生人”,“逆以还丹”的理论体系来探究生命的起源,寻找延年益寿之方,因此被后世道教徒尊奉为“陈抟老祖”。
* G' Z4 x6 U# v. ^* V/ v! @% _! n. [8 v7 O8 x8 j  M
  陈抟通晓了八卦大意,从此无书不看,飘飘然有出世之志。十八岁那年,父母双亡,他于是抛散家财隐居山中。后来梦见毛女传授他炼形归气、炼气归神、炼神返虚的大法,便遵命奉行。 - Y  t/ ?% U- j: A. S

( S$ k8 K/ z- c+ ?  士大夫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陈抟却侧身而卧,不予理会。众人见他鼾声如雷,都纷纷叹息而去。 , m0 g- R; J* Q3 i

+ ^3 t. d3 e; G0 z- g  后唐明宗皇帝听说了他的高名,御笔亲书派使者持诏征他出山。陈抟不违抗圣旨,只得来到洛阳歇见天子。见了天子,陈抟却不拜,满朝文戊大惊失色,明宗却不怪,感叹说”高士是不用长礼来对待的。“就将他送到礼贤宾馆,释心照料。 陈抟一无所用,早晚只在蒲团上打坐而已。明宗三番五次驾幸礼贤宾馆,有时恰好逢他睡卧,也不感惊动他,就回去了。明宗心理知道他是一个异人,对他愈加敬重,想让他担任要职,陈抟根本不答应。 丞相冯道向明宗建议说:“眼下正值风雪交加之际,陈抟独座蒲团,必然寒冷。陛下可派一使者,带上一坛佳酿,再选美女三人送他佐酒暖足。他如喝了酒,要了美女,不愁他不接受官爵!”明宗点头称是,从宫中选出妙龄少女三人,和美酒送去,”望先生万勿推辞。“陈抟欣然收下,开杯畅饮,对送来的美女,也不推辞。明宗见了龙颜大润。第二天派冯前去加封官爵,但只见三位美女在房中,早以不见陈抟踪影。冯问“陈抟先生哪去了?” 美女说:“陈先生喝完酒倒头便睡,五更时才醒,他说我们一夜辛苦,无物相赠,于是就提诗一首,让我们回复天子,然后就飘然出门而去。”冯只好领三个美女回朝见驾。 明宗一看,那诗写的是:, ]' I$ ?$ D3 `6 ]: ^
' U) L0 C+ F; ?  M5 t6 P; A
  雪为肌体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得来。
" C5 i$ H5 ~+ ~( G2 J% C- ]- g$ O  |- j2 H2 E7 [7 C$ J. G
  处士不兴巫峡梦,空烦神女下阳台。 ! H! D, m5 ~+ b8 Q7 A% _

; V5 ?* C$ P' y  明宗读了诗,叹息不已,派人四处寻访,毫无消息。
1 X5 F; n- `3 o4 ]  W8 a9 j8 }" Z8 b: z; q: Q4 [
  陈抟离开京都,一直走到均洲武当山隐居下来。一天,有五位老叟来问他周易八卦大义,陈抟便传授他们听。因见他们颜面如玉,便求教导养之方。五位老叟把蛰伏法传给了他。原来蛰伏法是模仿龟蛇一类动物入冬即蛰伏不食的方法,陈抟得了这种方法,就能辟谷了,有时一睡就几个月不起。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一天,五老对陈抟说:“我们是日月池中的五条龙,受先生讲诲之益,愿送先生一个好地方。“于是令陈传闭上眼睛,将他夹在翼下,飞升而行。陈抟只觉得两脚腾空,耳边风声呼呼,顷刻间脚跟着地,睁眼一看,不见了五老,自己落在西岳华山的九石岩上,陈抟就此隐居下来。% H, K: z1 p& V$ s, y
) x. F4 [7 T" G
  华山道士见他的住处没有锅炉,非常奇怪,暗地里观察,见他终日无所事事,惟有鼾睡而已。有一次,道士几个月没见着他,以为他搬到别处去了,来到柴房搬柴,却见他睡在柴草底下。8 U1 t1 x, j, r6 o9 M/ J1 {

1 M2 u# X6 b- ]  又有一次,有个樵夫在山下割草,见山凹里有一具尸骸,尘埃有一寸高。樵夫心中怜悯,准备挖个坑埋起来。拖起来时,却认得陈抟先生,樵夫说:“好个陈传先生,不知为什么死在这里?”只见陈抟把腰一伸,睁开双眼,说:“正睡的快活,为什么把我搅醒了?”樵夫大笑不已。( X# L% i- P- G% h$ i5 L% F

8 A. ?$ W7 z0 }1 q% s3 n  华阴县令王逵,亲自来到华山求见陈抟。到了九石岩,见光光的一片石头,绝无半间茅舍。就问他:“先生的住处到底在什么地方?”陈抟大笑,随口吟道:
/ K8 G$ c$ ^5 g: o1 d$ i5 ~8 |3 m. z- X; D1 e
  蓬山高处是吾宫,出即凌虚跨晓风。 2 F9 _' \% s5 s
8 T! _. n7 {7 `4 p' G  ^; G
  因此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6 g2 t& q, Y' J" D! B5 m7 E0 U; M% {0 @, I0 o
  王逵要为他伐木建庵,陈抟坚决推辞。
# T' }: A  N- [1 X9 |+ C1 a" z% Q/ J4 |
  后来这四句诗传到周世宗耳里,知道陈抟是为高士,特地将他召来,问他国运长短。陈抟又吟出四句诗: 1 V; T. g- y. Y
. {8 B" L, p& X3 n" t% R
  好块木头,茂盛无赛。
& T5 M& {7 c" Y% B- I- z" Q& V  a& f  L; i2 D( @3 w
  若要长久,添重宝盖。 8 Y. g3 @+ x- p/ h  c. t& ]

3 l  h$ l4 Q. p1 [" x9 {/ n. @/ p( Y. h  世宗皇帝姓柴,名荣,木头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长久”二字,以为是佳兆,却不知赵太祖代周为帝,国号宋,“木”添盖了一个“宋”字。宋朝享国长久,陈抟已经预先知道了。 世宗要将极品的爵位授给陈传,陈传不愿意接受,坚决请求回山。
# L3 I3 O  n- A. ]" W
8 A4 O0 X5 Z; Q$ a2 |- ]5 d/ c; X  陈桥兵变时,赵太祖披上黄袍,登上了帝位,先生正好乘驴到华阴县,听说了这件事,在驴背上拍掌大笑。有人问到“先生笑个什么?”先生道:“你们这些百姓的福运来了!天下终于太平了。”
7 ^3 I8 c: o. w! o3 s& P, P. h6 v+ |7 ?4 `7 K
  有一天,陈抟在长安酒店饮酒,遇到赵匡胤兄弟和赵晋三人也在饮酒。陈抟见赵晋坐在二赵的上方,就一把将他拉到下席说:“你不过是紫坛的一个小星儿,如何敢占在上位?”赵匡胤于是就问先生前程之事,陈传道:“你们兄弟俩的星比他大的多!”赵匡胤因此非常自负,后来平定了天下,屡次派人迎取陈抟入朝,陈抟不肯,于是赐号“希夷先生”。
5 ]3 ]- z  R$ Z$ q7 f. {1 j
/ H# p! y# q4 ~" \* b6 g  后来宋太祖死了,太宗即位,念及酒店奇遇,又召陈传相间,并说好不用他行臣子之礼。陈抟才随使者进京。太宗向他求教修养之道,陈传说:“天子是一国之王,如果白日升天,对百姓有什么益处?如今君明臣良,勤勉政事,施惠给百姓,就会万世流芳的。”太宗点头称是,对他越加敬重。不久,陈抟就向太宗告辞,说二十年后再来见圣颜,太宗知道留不住他,便由他而去。
% @' r) [8 M# ]0 J
0 q+ ]* _( o, I# e  端拱五年,太宗皇帝在位二十年,还没立下太子,心急如焚,思忖:“惟有陈传最能预言人事祸福,只有请他来决断这见事才好。” 正想到这里,内侍报告说陈抟求见。太宗大惊,请他进宫,问道;“先生这次来有什么指教?” 陈传说:“老夫知陛下胸中有疑,特来为陛下判断。” 太宗大笑道:“我就知道先生有预测的眼力,今天果然如此!我正为立太子一事而烦恼不堪,襄王元侃宽容慈爱,有帝王之度,但不知福分如何,还烦先生到襄府一看。” 陈抟领命,才到襄府门前就回来了。太宗问道:“先生为何没有进去就回来了?” 陈抟说:“老夫已看过,襄府门前来回奔走的人都有将相之福,何必再见襄王呢?”太宗于是打定主意,即日宣召,立襄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真宗皇帝。
/ b2 F  w8 ?0 @! C7 b7 P% G" Y# q9 i& N/ g" h% n+ K
  陈抟在京都,有住了一个月,依然回到九石岩。 这时穆伯长,种放等一百多人门人,都筑室在华山之下,朝夕听他讲授《周易》。惟有五龙蛰法,陈传并未曾传授。 一天,陈抟命门人在张超谷口的高岩上凿一间石室。石室凿好后,陈抟同门人一起前往观看,只见云烟如翠。陈抟心想:“这就是毛女所说的‘将相入翠烟”了。说完,屈膝盘坐在地上,右手支颐,闭目而逝。门人于是制作了石匣盛放他的尸体,并用几丈长的铁索琐住,安放在石室内。门人刚一离开,那块岩石自己崩塌,立刻变成了绝壁,只见五色祥云,封住谷口,几十天后才渐渐散去,后人于是把这个地方叫做希夷峡。 8 |2 O1 F, j+ @2 c
7 O5 W6 v. C2 t8 y
  宋徽宗宣和年间,道士徐知常游华山,见峡上有铁索垂下,便攀缘而上,来到石室。见匣盖砌侧,打开一看,惟有仙骨一具,香气逼人。徐知常整好石盖,攀缘而下,并上奏微宗,微宗便派徐知常带上御香一炷,欲取仙骨供养在宫廷。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uhm 发表于 2009-4-21 17: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抟成就  
2 L, R3 O7 ^. h8 b5 H) R  \. P+ T- r* z
. W+ j8 c- H: I1 S+ O# s. G& ^
  一、创绘“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一系列《易》图,成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9 v: s, u. S7 A  U9 |* |: n8 X
3 @1 ?# C; L0 ?6 Y) o& h% Y
  在陈抟以前未见有“太极图”,亦未形成太极文化形态及其理论体系。自陈抟创绘出“太极图”、“先天方圆图”、“八卦生变图”等一系列《易》图,并发表《太极阴阳说》后,才出现了有宋代大儒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太和论》、邵雍的《皇极经世》,程颢、程颐、朱熹等的《易传》,从而才有中华独有的太极文化形态和一系列理论的形成,尤其是宋代理学家的形成,推动了宋代历史的进步。张载(1020——1077)字子厚,继承陈抟的“宇宙一气论”,提出了“太虚即气论”,两者契合,成为宋代唯物论的先源。不难看出,陈抟应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 + K( p6 D. i, t. k

) q' z9 _5 U) O- A2 {: r. V# ~  二、著《易龙图序》、传河洛数理成为中国“龙图”的第一人。
% U* b; M# Z. A  n
: q' K6 F8 d, \# z6 B0 P  “龙图”又名“河图”,是“龙马始负图”和“河龙图发”传说的简称,早在《尚书雇命》中有“河图”记载,因未见图,两汉时期学者争论不休,各说不一。有《河图》20卷在隋炀帝(杨广)时因战乱烧毁而失传。在五代后周时,陈抟著《龙图序》,又名《易龙图序》,从道家文化宝库中传出了《龙图》的基本内容后,人们才知道“龙图”是一个物象数理起源图示,后来科学家认定“河图为数学之母”,“数学为科学之母”,因而才知道《河图》的重大作用。《易龙图序》对南宋伟大数学家秦九韶的《数术九章》以启迪作用。他在自序中数学基础“自爰河图洛书,八卦九畴”,即为明证。可见陈抟应是中国“龙图”第一传人。
4 @( z5 h* [, v) I+ V4 j& k2 c. C/ T$ j9 `
  三、注释《正易心法》,倡先天易学,为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参考。 0 H5 h* H$ P7 h8 m& a1 w5 f  z( g
" m5 h% ^$ u1 M3 M
  他的先天易学,是宋代新“易”学始祖。新就新在把“道儒佛”三家之学融合在一起,三教互补,融会贯通,形成中国古代完整的哲学体系。陈抟认为:周孔《易》学为儒家一家之言,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他在《正易心法注》中明确指出:“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中驰骋,无于周孔语言下拘挛。”主张融合三家以治《易》、以治学、以治心、以治身、以治天下一切。在这一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大儒邵雍(陈抟的第三弟子)从事研究先天易学长达30年之久,“冬不炉,夏不扇”写出了《皇极经世》巨著,至今仍是物理学、天文学、生态学、自然环境学等自然科学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 u* w. ~( b- @' A: f& u2 [- V2 H, K. \/ [& f
  四、著《指玄篇》、《观空篇》、《胎息诀》和《阴真君还丹歌注》等,并亲自实践,成为天下睡仙第一人。 ( U( z, J: ~$ L0 x& e) I# `5 x
6 z7 e3 Q6 k2 e* y$ I) t5 ~# |3 ]
  陈抟十分推崇《无极图》,并指导和完善道教内丹哲理,不仅使自己率先成为“天下睡功第一”,而且把秘而不传的内丹学说公开化、社会化,推动了中华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功在千秋。陈抟摈弃外丹,注重内丹。他以“身口为炉”、“宫室为灶”、“肾为水”、“心为头”、“肝为木”,使木生心火以炼肾水,达到“成尘得变”,结成人体内的无价“金丹”;其核心是“修心养肾”控制人的欲望,不让野蛮的欲望泛滥,这是他内丹修炼的目的,象这样的强身延年的内丹修炼法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J' s3 w" u' E0 F- x, K
' [) |( E8 e( d) F+ ~
  五、著《龟鉴》、《心相篇》等,把中国古代相学引向唯物论的范畴。 + n  d8 m% k8 N7 H- M8 B

! k" R8 \$ p) O& j: U  《龟鉴》明言:“有天者贵,有地者富,有人者寿”。有天、有地,人事不修,是徒有相也。人不可貌相,只要“有天”,人在自然界,只要靠劳动和智慧去换取生活财富,“有地”,身处世间,以“道德仁义礼”等的中华民族美德来规范自己。“天地人”三者的协调一致,不妄想,不妄为,这就是人的全相、贵相、富相、寿相的重要标志。他把自然物质的“水火”认作人的生命之源,重申了古代唯物哲学家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物质的观点,维护了唯物的“天人相应论”。 8 E4 A" g) W1 x' W2 _
& b) K. t9 p# O/ s
  六、著《三峰寓言》、《高阳集》、《钓谭集》、《木岩集》、《诗评》等,博学多才,后世尊他为“儒师道祖。”
8 B: l' F! p- C- p) Q3 C
6 g; d" q; F8 J- U4 e+ ]  陈抟与世不争,不贪富贵,不求仕禄,不仅受到社会人士的普遍尊重,而且受到朝廷多次召见。(曾谏过多次治国之道,均得皇帝恩准。)唐僖宗赐他为“清虚处士”。周世宗赐他为“白云先生”,宋太宗赐他为“希夷先生”。陈抟集“道德文章已系于一身”,成为中华民族古代史、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代楷模。元代学者虞集在《题陈希夷先生画像赞》中评价他为“图书之传,百世之师”。 ) ?5 y$ p( @) k& t5 z
9 E+ P1 J0 R3 o& i4 R9 t* [; ?
  七、书写“福寿”二字,独具特色,为后世所推崇。
5 P' T! Z" ?9 |+ ^8 p; r. s' s* v' [
  今安岳、大足、潼南、峨眉山、华山、山东蓬莱仙境等全国各地,皆保存了陈抟书写的“福寿”二字石刻,此二字独具特色,内含“田给予福、林付长寿”八字哲理,受到世人赞叹。其寓意是宣传道家人与自然、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粗食布衣等哲学思想,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 X7 q( V* t- d
  i" n& O  {' P# `8 I5 k2 T$ Y2 S  八、精通棋艺,立健脑益智之功。
0 r8 z, `4 q+ a  P0 }% ^8 w# m, Z" F& A$ y* f
  弈棋是中国一门增知强身的一项体育运动,古往今来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四川省邛崃县的白鹤山点易洞对面有棋盘山仙人洞,是陈抟修炼时常弈棋的地方;华山至今还保留一个“博台”俗称“下棋亭”,传说陈抟与赵匡胤以棋局赢华山,其遗迹在此。“自古华山不纳粮”,就是讲的这个传说故事。2001年陈抟学术研究会会长杨启富同笔者曾亲临华山考察,获得不少陈抟学术方面的资料、照片,受益匪浅。
( ?/ x- d. I" e+ s: E& D
' z4 l' W8 }# E( Y$ g' N$ A: H  山东青州云门山有陈抟洞,传言,摸摸陈抟的头,吃穿都不愁。
, e5 V7 {; m5 Y6 E+ U1 m# c( k
6 b4 z, O8 @! U  p5 F2 w  安徽涡阳县城东北30公里石弓集西北隅,S202省道南侧,有一小山,在山石西侧一方石面上,有似人卧痕迹,长有数尺。传说,陈抟在此鼾睡,一觉八百载,把青石压成人形痕迹,故称为陈抟卧迹。现在人形卧迹依然可见。 - ^2 d" ]3 u1 b8 w* ?

3 H& H. R# P/ S  湖北武当山凌虚崖有陈抟隐居处。 ! Y# y. i8 O0 b9 a# ?8 {
陈抟遗谱 : @; h- m! t# Q
  话说距今千余年前,正值中国历史外的残唐五代时期,那时的赵匡胤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军卒,整日里游手好闲,还未成为大宋朝的皇帝。赵匡胤性好弈棋,加上他勇谋双备,棋艺进展得较快,等闲好手,均为他所败,于是便有些骄傲起来,夸口说自己是天下第一高手,常发出难逢敌手之感慨。 " h3 v! I& t5 l& [4 T
) x; z0 `' z1 P4 m/ [' P0 T0 R
  有一次赵匡胤随军至陕西,过华山时闻听山上有一道士,人称陈抟老祖,象棋下得极好,远近闻名。赵匡胤不觉技痒,登上华山去找老道下棋。陈传老祖见他只不过是个军卒,不愿与之对弈。赵匡胤一听急了,便说要以整座华山为赌---岂料棋至残局时,他因操之过急而漏杀一子,反被陈抟老祖反败为胜。 ) @% o/ ^5 O4 }" F
  ^9 w: r4 z" X0 `6 P+ P
  赵匡胤 红先负 陈抟
/ V1 \( ~" }$ V8 S, g+ p- U# M2 X  }- G) X* l
  (五代十国时期某月某日) 6 S4 [* R; B0 ]5 }& C# f
1 j4 ?, ]1 V( y. ^: G
  1、兵七进一 卒7进1 2、马八进七 马8进7 - V* o' O% A7 v- d
) z: g) Y" f" h' j* f& h0 m6 E
  3、马二进三 马2进3 4、相七进五 马7进6 3 ?+ e, m' C+ n; P5 \) w0 w
, d, s0 Q$ P' O* l9 O: W) C  a
  5、炮二进二 卒7进1 6、兵三进一 炮8平7
8 u1 _/ c4 n) P: x2 P
% |* Y, S7 B$ F# M4 [  7、炮二平一 车9平8 8、车一平二 车8进9
) }. j5 {9 o) s2 H+ x1 q; u9 o! u; z' c& F, [8 Z: b
  9、马三退二 马6进8 10、炮八进二 炮7平8
6 h/ s5 O6 ^3 _  z& I. b, k& R# n
  11、兵三进一 马8进6 12、炮一平四 马6进7 . A3 u  }5 D2 t% w" T

% [' _  f9 R. i' ~8 k2 {! j  13、炮四退三 车1进1 14、马二进一 炮8进5 - e; m" d7 X5 e4 n
8 O9 _, T+ D! O1 F
  15、马七进六 车1平7 16、炮八退三 马7退9 . y/ h0 B. @- A* i, Z

: `7 @3 o) ?# E" \  H  17、相三进一 车7进3 18、仕四进五 炮8进2 6 n6 P: L2 }" X, U, M3 X3 w2 w9 I7 ?
1 q) v) R# v' D3 A4 K
  19、相一进三 炮2进4 20、兵一进一 车7平4 5 h6 \: W, f6 e" G3 k( ]( [2 S3 i
: j  L( F$ \: w  f7 o# C
  21、马六退七 炮2退5 22、炮八平七 炮8平9
# t5 l. V' V. u, u- j7 v( k/ R
( G7 J7 z! t2 q. r8 T2 s8 I1 x; K  23、车九平八 炮2平8 24、炮四平二 炮8进6 # I/ f" A$ T/ w: }
# A& Y& H9 l9 J3 M5 _$ b$ S
  25、兵七进一 卒3进1 26、马七进八 卒3进1
( A4 |# }* ?. O, m  y1 G
# J  X! K: G5 m0 Y! @% i9 m  27、相五进三 炮8平7 28、炮二平三 车4平8 , P% l8 k% D: W6 t, Y
$ _7 v% Q. a+ z' ~' ^. U
  29、车八进二 车8进5 30、仕五退四 马3进4
' D7 K3 u' M' N9 t% ?8 F$ M5 y$ j5 u1 w( P/ e/ K. U  _+ d3 K
  31、炮七进八 士4进5 32、马八进九 车8平7
' v2 F# O' Q# w. p+ W
7 z! u) K: U$ V* i; v1 M+ B  33、炮三平八 士5进4 34、炮七平九 马4进5
& N  Y- f. ]: z  i5 k' Y
( P. m& @+ U$ N  35、车八进七 将5进1 36、马九进八 车7平6 5 ]3 a) b8 ^; D! y# i+ d

  }# X& s5 v, E8 n" a  37、帅五进一 马5进3 38、帅五进一 马3进4
. P7 v* j% U, K3 H( \! K
) j$ ]7 y7 Y+ B* x3 ]3 J) ]  39、炮八平六 炮9平8 40、炮九退一 将5进1 , U- r: N: ~8 X
8 W4 K7 P/ X, w$ ^0 {1 x9 n! m; \* I
  41、马八退七 将5退1 42、马七进六 将5进1 4 u4 R( |1 Q3 N3 g; |* {

: e: z2 @- j4 }% Q1 _" W+ Y  43、马六进四 将5退1 44、马四退六 将5进1
9 J( z+ }4 y+ r; f4 q% V% j7 m7 F0 C  C
  45、车八平五 ...... / }  h7 s& r; f& ?1 D
. }  F+ X' U: q7 S% [2 b
  至此,黑只有士4退5,然后红炮九退一,黑只能将5平6,红车五平四抽车胜定。陈抟一算,不好!华山美梦岂不要落空?急中生智,想出一计,他故意说了几句讽刺赵匡胤的话,想激怒赵,使其上当。果然,赵怒不可遏,出现失误,功亏一篑。
+ `9 Q, J6 {1 e6 |" E! j6 u* J5 w8 t' o6 t# t1 F
  45、 ...... 士4退5 46、车五退一!......
8 z; U* @. E. D/ R, h$ U- Z5 }; J. J, n  y4 B
  赵吃士失误,应该炮九退一。 ! j+ n7 l& C' i8 s0 Q& ~( I8 [. u
7 Y% c  g+ f! A$ p* H8 D1 {
  46、 ...... 将5平4 47、马六退八 车6退2 4 E# h) v7 D5 I. Z, s% h

" Y/ _0 V1 G4 P8 A* q4 {  48、帅五退一 车6进1 49、炮六平四 马4退3 . o: E5 @# Y) ~6 Q7 p

( Z, T4 q2 f+ N9 ~6 I' ]3 y# s3 s  (黑胜)
/ z# a! v4 z7 p% `7 r0 {. x! f3 K# i% `: A
  r+ R- E. m3 |8 n/ `  从此,陈抟便开始呼呼大睡,每当醒来便问:“现在谁是皇帝啊?”当回答不是赵匡胤时,便又倒下大睡。一等就是五十年,当赵匡胤成为皇帝后便把华山赐给了陈抟。而赵本人在下了这局棋后则吸取教训,很少动怒。大概这也是下棋能修身养性之所在吧。
/ g6 ~9 L4 d% z8 ^3 z4 }' j( u4 V6 K$ D3 ]3 A; ]1 m; v# _8 s" J
  喜睡歌
6 ^+ S& D: A6 f  _/ ~' K
7 G8 n" e* j( w! \6 M6 i, b% |  我生性拙惟喜睡,呼吸之外无一累。
' P8 s3 e9 y% L
( }/ ^. u, f& h5 ?( Z( d  宇宙茫茫总是空 ,人生大抵皆如醉, / [" Z  z% D! T: ~  {) D

+ }: {1 U. N1 u, `7 j1 c  劳劳碌碌为谁忙,不若高堂一夕寐。
9 q3 r0 g1 A0 Y0 O# v
& [+ Q0 @: o. v/ k+ V5 U2 M  争名争利满长安,到头劳攘有何味? ! C" H  i$ g- R
0 k) f3 N: g6 f, u& w
  世人不识梦醒关,黄粱觉时真是愧。 8 L) `' i1 T/ ^  A) K
! v% V5 h- U* z: m4 ^0 {; X# J
  君不见,陈抟探得此中诀,鼎炉药物枕上备。
: y- l; R% j' }9 x' J4 V/ M' y
8 @' Q: n+ y/ k% U  又不见,痴人说梦更认真,所以一生长愦愦。
0 I. C/ h0 W, E6 ?0 Y
) f9 x( q' x8 L7 b* X  睡中真乐我独领,日上三竿犹未醒。 2 Z/ F- U8 P# U6 j/ L1 e6 ?" p, a

9 c2 |3 K9 l. N* {/ x/ {  糊涂歌 3 Y& @7 U9 y5 e$ [
' i2 _, L5 k5 e, E0 J+ J- H
  糊里糊涂度年岁,糊涂醒来糊涂睡。
; o+ z  m) O2 M% ~1 ^* ?5 h+ z! M. {  S% t  S
  糊涂不觉又天明,复向糊涂埋心肺。 $ }9 j6 C6 f# L

( b7 ?& F$ c# i0 f! z- F  ^: U' _3 q  明明白白又糊涂,糊涂饮酒糊涂醉。
0 J9 }, J" t9 m% p2 W: F8 n
. B0 ^* _# [+ v& @! G  世人难得不糊涂,独我糊涂有真味。 ; {( R. D7 W; ?7 S  Y1 Y

( @, a* H4 i0 w, v  华山游 ' T; e/ P! t9 Q; c8 P
7 z3 V9 m7 B. w! R% K
  华阴高处是吾宫,出即凌空跨晓风。
9 B) R9 Q3 Z7 G6 K
3 j. l+ H- h. D  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 \3 D" A+ U' W7 f- I

( B5 x& s* P/ O# u6 V$ o1 ]  j' A/ \  归隐
  L# C! D$ G/ ^0 I2 \. H6 c/ x
7 c: [, e) U; v1 c/ H2 |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e: G) X. Y! x% g3 t* P: w

0 ~# M$ |% G0 a( t  紫授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8 o# K! J- o9 _0 F+ s
. |. |$ ]( m8 F4 P( `8 k+ J  愁看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 w/ ]% @, M) Q  e
( I* w3 Q" v% J2 t& k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 W) u# |" M1 r1 e8 m
4 n  i# D! X* r. A& \. ^
  辞歌女
; `% X9 d6 \) Y7 V# }2 S3 {5 q$ C+ M3 }' t
  冰肌为骨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到来。 3 i2 i" B$ m# T& r# V* ^
" S3 `$ k" {) ~! Z
  处士不生巫峡梦,空劳云雨下阳台。
# f! [  U- N" j$ r0 d6 |: M, N* t
  七绝 ! @$ t; d. C/ Q! A& v% S7 B. ?# D
% l0 l& t" o6 n0 d
  昏昏黑黑睡中天,无寒无暑也无年。 - S1 K1 w8 I, u! ^; I
* h4 g4 J9 O# ?8 F( @6 v
  彭祖寿经八百岁,不比陈抟一觉眠。
! q6 J  ?/ [2 x& _7 I+ v' b& L7 U2 a5 R0 l$ h- i/ W
  叹世诗二首 7 [1 g( [0 N: g0 N
! i9 }' N3 V- B/ L9 T7 l9 f' @) }1 I
  (其一) " W3 x0 e; q' @  B1 s/ F. O  `  a

, P, b  D* o0 M  千门万户锁重开,星斗排空静悄然。 5 V1 m; J3 D& t- C2 C' d

3 a6 g; X1 e. f+ K! x* @% y& D4 }  尘世是非方欲歇,六街禁鼓漏初传。 6 a: q& k$ Y  E; m) a6 y# O
# X8 H/ ~/ E& O9 b0 s# S
  (其二) 2 h; f9 D" K% [& i. ?
0 e8 H$ R7 g8 R2 \* v
  银河斜转夜将阑,枕上人心弄未闲。
3 f( `6 j9 P4 }/ |6 P5 v, K/ G1 o: p9 W% \3 T
  勘叹世廛名利者,多应牵役魂梦间。 陈抟遗迹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倪倪 发表于 2009-4-21 18: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了点点了。。 [s:377]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不解释 发表于 2009-4-21 19: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 [s:377]  [s:377]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im2008 发表于 2009-4-21 19: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哦.陳抟老祖.安岳那变不是也在打这章牌吗?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uhm 发表于 2009-4-21 19: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

所附资料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0912.htm: Y+ Z0 E9 N' h2 w' s
里面关于潼南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我加上去的,否则可能很多人看了都还不知道是潼南名人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uhm 发表于 2009-4-21 20: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

不但很多潼南人不知道潼南有这样一位名人,而且连抟(tuan)字怎么念可能都不清楚!
7 Q2 b8 e6 k5 l与陈抟相似的,潼南还应该重点宣传一下清朝的父子大学士和明末重臣吕大器,下面我附上他们的相关介绍:$ W, m: G7 |! g% C6 l" A
  {3 ?6 x1 K' O' L1 R/ m4 n' s) y
潼南名人:文武兼资的明末重臣——吕大器
+ s4 w2 C' g) Y' q( r
吕大器,字俨若,号先自。潼南兴隆乡吕家坪人(兴隆原属遂宁辖置,故史书均载为遂宁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十四年(1641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讨平柴时华叛乱(《解放军画报》1963年8月号有记)。十五年,擢兵部添注右侍郎,十六年,以本官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保定(今河北保定)、山东、河北军务。螺山(今北京怀柔北)大战唯地不败。继而任为江西、湖广、应天(今江苏南京)、安庆(今安徽安庆)总督,败张献忠于江西。因与左良玉不和,改南京兵部右侍郎。弘光帝即位,因他上疏劾马士英,不果,旋即避循。唐王立于福州(今福建福州),召其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唐王败,他便投奔广东,与丁楚魁等拥立桂王朱由榔即位于肇庆(今广东肇庆),以原官兼掌兵部事,督西南诸军。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卒于贵州都匀,葬于遵义,享年53岁。  l: N0 ~. F8 u. r# d3 }# @  w
吕大器,性刚烈,有才能,为官清廉,且善诗文,为南明的文臣武将,在甘肃地区征讨柴时华叛乱,多建伟功,边陲得以安定。因上疏揭发马士英等,反被诬陷,而逃回故里,得免一死。他在乡隐匿期间,正是他离乡十五年之际,曾写下五言诗两首,充分反映了他当时思想感情。今选录一首如下,以飨读者。" O) r& ^: b% Q- W2 s8 M" T
《凉水庄山居》
我本山中人,谬得彤庭赐,一去十五年,神疲形亦卒。忽得赋归来,始获初衣遂,结尾垄墓旁,旦夕领苍翠。故水潺缓流,故山依然记,鲜鲙与醇醪,频向溪头醉。芳倩沐雨新,野花甚妩媚,春草绿芊绵,鸣禽供鼓吹。邻宅老农过,箕踞谈世事,在昔田殷腴,不力获自利。只今译易竭,农务徒劳绩,时艰且棘手,有如君作吏。闻君炳多方,更闻君性直,浅深厉揭间,恐君未能$ H+ |$ K0 X8 I7 t1 N& q- g  B
智。盍若长此居,聊安肥义。
$ M! X# |" L, {3 G8 Y吕大器还作有《东川诗集》及《塞上草》等留世。如今在兴隆吕大器故居及凉水井、圣水寺、黑龙潭等遗址均有迹可寻。
) W3 q4 a  e8 S6 ~, w3 h) X7 |. Y( t" b; y
潼南名人:明代父子大学士——张烺、张鹏翮
          张烺、张鹏翮父子,遂宁黑白沟人,均官擢大学士,世称“父子大学士”。据《潼南县志》记载:“张鹏翮遂宁人(潼南原属遂宁),而其父子墓均在县境三汇场(今小渡镇)庆元山。”其父子墓茔、张公祠、摇亭碑均有迹可寻。1 e$ O' S+ Y- Y6 h
张烺,字仲寰,号松龄。据《张氏族谱》记:张烺生于明天启五年乙丑岁,月,日失考。清康熙九年(1670年)敕封徵仕郎内宏院庶吉士。十四年(1675年)诰封奉政大夫,刑部山西清史司员外郎加一级。二十三年(1684年),诰封中憲大夫,山东兖州知府。二十七年(1688年)诰封中憲大夫、兵部尚书提督左理事官。三十六年(1697年)诰封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四十二年(1703年)诰封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提督军务。五十二年(1213年)诰封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加三级,晋赠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史部尚书2 t, f7 r( h2 r  |" n8 E+ Q, s5 a
张烺,年当八十有七,圣召进京,钦赐老人晏,御称“真善老人”,后退居故里,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八月初二日,享年九十,御赐祭葬,半幅鸾驾,旌旗幡伞,金爪月斧,并赐其后裔良田四百亩,免交粮税,以资爵禄,又修张公祠于庆元山脚,造瑶亭立碑,碑文为清皇谕祭,世称“瑶亭碑”。碑文曰:“皇帝谕祭,诰封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加三级。张烺之灵,朝庭弘锡颔之恩典均存殁臣子,著靖之灵节,荣被庭阖,尔张烺乃现任吏部尚书加三级,张鹏翮之父。尔子历任有年,勤劳素着,推原家训,宜赉彝章,特须谕祭,以慰幽魂,尔如有知,尚克歆飨。康熙五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 i6 j! e- a, Z# e+ E) z张鹏翮,字运青。生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康熙进士。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同内大臣索额图、陈士安及其二弟张鹏翼(功加游击,后加封定远将军)等人,镇卫俄罗斯边界,擢大理少卿。三十九年(1700年)任河道总督,任职期间,在圣祖督促下,治清口,塞六坝,修归仁堤,并采用逢湾取直的办法治理黄河,成绩最著,后擢刑部尚书,雍正元年(1723年)授武英殿大学士。三年(1725年)病卒,时年77岁。谥号文端,有《张文端公全集》留世。
4 z' {4 V- U4 t  Q. v/ s" c+ d/ F5 A

( g( M, w# |3 o. B; t; f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浪迹天涯 发表于 2009-4-21 20: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

呵呵,我们都晓得了,就是ZF 不晓得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鱼 发表于 2009-4-21 20: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

辛苦阿杜了~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信息举报|无图浏览|用户申诉|手机版|APP客户端|涪畔生活 ( 渝ICP备14010238号-7 )

GMT+8, 2025-4-16 02:10 , Processed in 0.0231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