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楼主: duhm
收起左侧

[其他] 8月3日,隆重纪念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诞辰100周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00: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故土的呼唤 重庆市西北部的潼南县,是一块山青水秀、沃壤万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热土。在这里孕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他从小就走出故土,奔向革命。最后在国家主席的岗位上建功立业,鞠躬尽瘁。在事业的顶峰和生命的尽头,他没有忘记故土, 回归故土。这是为什么 ? 因为这里有生于斯,故土的眷恋;这里有养于斯,故上的呼唤……扎根故土。 公元 1907 元 8 月 3 日 ( 光绪三十三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 .在长滩子大院西花厅厢房里,一个小生命诞生了 ! 由于他排行第五, 号名诚五。 以杨氏派行列号数班序应为“尚”字辈,取《晋书》中“犹桂林之一支,昆山之片玉”的“昆”字,故名尚昆,即群玉中的佼佼者之意。 杨尚昆在双江镇渡过了既天真烂漫,又不平凡的童年,双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景一点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童年的伙伴和父老乡亲的嘱托,那动人的传说和美好的幢憬都给他打下了深刻烙印,使他没齿难忘。 1917 年冬,因战乱全家避难去了重庆,杨尚昆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他养他 10 年的热土,转学于重庆泰邑小学。 寻根故土 1925 年。杨尚昆从成都高等师范学院附中毕业,从成都去重庆,路经双江回老家看望,这便是他离别家乡 8 年第一次回到家乡。这时四川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政府腐败,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使青年时期的杨尚昆深恶痛绝,在“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下, 他下定决心,立志做“新社会的催生者”。从此,杨尚昆在其四哥杨闇公的指引下, 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经过多少枪林弹雨的洗礼;经过多少次生与死的考验。荣誉与屈辱相存, 苦难与欢乐并见。迎来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也为家乡人民迎来了解放,迎来了新生活。但是,他矢志不渝,初衷不改,生他养他的热土,哺育他滋润他的涪江,历历在目,永不忘怀,常常使他梦牵萦绕,常常使他牵肠挂肚。 当他在饱受文革之苦,被监禁 13 年之后, 1979 年刚出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时,听说家乡三块石电站第一台机组剪彩发电的消息后,立即就向家乡发来贺电.祝贺胜利。使家乡人民深受鼓舞,与家乡人民一道庆贺胜利,共享欢乐,真是与家乡人民心连心。 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 他受家乡人民的请托和他热爱家乡的一片赤子之心,有求必应,先后为家乡党史、文史、县志、地名录、涪江大桥、电力、学校、潼南报等题词 13 幅。这些题词都是尚昆在百忙中抽挤时间题写的,凝聚了他的心血和厚望,潼南人民也从他的一幅幅笔走龙蛇的题词中得到鼓舞和启迪,一直激励着潼南人民开拓进取,奋发图强。 1986 年 12 月.当时是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在四川仪陇县举行的朱德同志诞辰 100 周年纪念会期间,杨尚昆到仪陇后听说潼南也派了代表参加,便想法找到家乡的代表徐祖文一行。他非常激动地握住徐的手,询问家乡的情况,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并表示一定要回家乡走一走、看一看。 1987 年 4 月 1 日,他受中央委托,参加重庆“三·三一”惨案 60 周年纪念活动及杨闇公烈士陵园落成揭幕仪式。这是他离乡后的第二次回到家乡,与第一次回乡相距 62 年。潼南人民听说杨副主席要回到家乡,早已等候在正兴街的两旁。下午 5 时 30 分,杨副主席乘坐的中巴车一到,人群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他面带笑容,频频招手向乡亲们问好 ! 他一下车, 就对县里的负责同志说 · “我已经三夜没有睡好觉,今天终于回到潼南了!”这句话道出了他思念家乡已久的激动心情。那天晚上,他听说要举行纪念闇公牺牲 60 周年文艺晚会,他不听工作人员的劝阻,弃车步行在正兴街上,一路上与乡亲们不停地招手和问候,在晚会上更是与民同乐,那情景使乡亲们永不忘怀。第二天,他亲自为闇公陵园的落成揭幕,为烈士栽下了一棵松树作为纪念。在老家双江街上,一一向父老乡亲问好 ? 致谢 ! 此情此景,使父老乡亲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走进旧居,他一一地给随行人员介绍,并嘱咐;“不要让这些屋闲着,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吧,群众需要精神食粮。”临行前,他挥笔写下了他对潼南关爱和厚望之情的“潼南奋进”四个遒劲的大字,将永远激励着潼南人民奋勇前进! 1988 年 4 月 8 日,杨尚昆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他是全国人民的主席,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百忙无闲,日理万机。但是,他对家乡的怀念和关爱之情仍没有减轻。在他的关照下,双江部队的营房无偿地提供给家乡人民开办起了闇公中学,给多少不能上中学的家乡子弟提供了学习机会;在他的关照下, 319 国道和 205 省道潼南段得到尽快的改造和扩建,潼南的交通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在他的关照下,涪江上架起大桥,天堑变通途;在他的关照下,潼南企业生产的各类产品得以登上北京的展览馆,大大提高了潼南的知名度,使潼南经济指标迅速上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00: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前国家主席杨尚昆逝世纪念日(1998.9.14)被邓小平称为“革命元老”的杨尚昆
作者:章学新谢景星  1988年阳春4月,百花开。出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云集北京,这是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进行第三次换届的盛会。
  在七届人大的第一次会议上,邓小平郑重向代表们推荐:国家主席是荣誉职务,应该由革命的元老担任。杨尚昆同志是革命的元老,他有资格担任这个职务。代表们投票通过。于是,杨尚昆的名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继毛泽东、刘少奇、李先念之后第四任国家主席载入史册。  资深的革命家  杨尚昆于1907年出生,1925年19岁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春转为共产党员,离开家乡四川进入上海大学。这年,正逢莫斯科中山大学开学,11月他被党组织选派前去学习。张闻天、王稼祥、邓小平希贤都是他的学长。
  1931年2月,他和张闻天乔装改扮,返回上海时,中国革命已进入低潮。
  1933年春,杨尚昆进入中央苏区,在中央局宣传部编辑《红色中华》报和《斗争》杂志,从这时开始,他走近毛泽东。
  杨尚昆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江西苏区。
  1933年春,在青松掩映的叶坪村一个祠堂里,《红色中华》报编辑杨尚昆前来采访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毛泽东得知这个后生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过4年马列主义时,问道:“你是什么地方人”杨尚昆回答:“四川。”“你们四川有位杨公你知道吗”“他是我四哥。”
  杨公是中国共产党四川地方委员会首任书记,1926年底,他和朱德、刘伯承组成的军委曾在川西的顺庆、泸州发动起义,坚守泸州40天,事为国民党右派所忌,不幸失败。这是南昌起义的前奏。1927年3月,蒋介石开始在南昌屠杀工农领袖时,四川军阀刘湘遥相呼应,在重庆制造了“三·三一”惨案,以割舌、挖眼、断手的野蛮手段杀害了杨公。在当时党的地方领导人中,杨公是第一位遇难的烈士,因此,给毛泽东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料到6年以后,坐在自己面前的竟是杨公的胞弟。
  毛泽东当时政治上处于逆境。临时中央进入苏区后,大权独揽,只让他管苏维埃政府的日常事务,所以杨尚昆访问毛泽东后给《红色中华》写的两篇社论,一篇是《加紧防疫卫生运动》,另一篇是《关于夏耕运动》。
  1933年6月,杨尚昆调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年底又去主力红军第三军团任政治委员,军团长是著名的战将彭德怀;随后杨又在党的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尚昆所以被委以如此重任,无疑是临时中央的负责人受王明影响,政治上“排他”的结果。从“莫斯科回来”的杨尚昆虽受临时中央负责人的重用,但他一见到赫赫有名的彭德怀,便开宗明义实话实说:“我带兵打仗是外行,到苏区的时间也很短,希望你多帮助。”
  彭德怀长杨尚昆9岁。杨尚昆说:“我和彭老总经常促膝谈心,彼此毫无芥蒂。”
  杨尚昆真正认识毛泽东,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到长征的战斗实践中,彭德怀则是引导他认识毛泽东的益友。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统率在川黔边的3万多红军,面对50万敌军,避强打弱,机动灵活,在运动中伺机击敌,演出了一曲四渡赤水的壮歌。在这场战斗中,彭、杨积极贯彻毛泽东和军委的战略意图,从战场实际出发,及时提出合理建议,上下齐心,军心振奋。
  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终于摆脱了追敌,凭着一双铁脚板,保存了自己,不啻如虎添翼。
  从此在杨尚昆的心目中,树立起一个坚定的信念:跟着毛泽东就是胜利。  大是大非不含糊  长征过金沙江后,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路北上。6月中旬翻越海拔4900米、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在懋功和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会合。
  令人遗憾的是一、四方面军会合之后,庆祝会师的热情尚未消散,张国焘的分裂野心却给红军内部带来一场政治风波。
  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是1935年5月初撤离四川的通南巴,北上和中央红军靠拢的,一个多月内,走的路、打的仗都不多,所以军容整齐,全军号称10万人,实际战斗人员是8万多人。杨尚昆说:“在党中央心目中,这支队伍是党的财富,但是,张却把它当作个人的资本。在他眼里,幸存的2万多中央红军是‘兵不像兵,马不像马’,所以他拥兵自重,后来甚至说:谁有军队,谁最强,谁领导。”
  张国焘热衷于争权,一方面以“提拔新干部”为由,要在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里安排红四方面军的干部,一方面,则对红一方面军的干部拉拉扯扯。
  有一天,张国焘请杨尚昆“叙旧”。早在莫斯科时,张是中共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成员,杨就认识张。回上海后,两人又在全国总工会共事,张任党团书记,杨是宣传部长,对外以表兄弟名义相掩护。在杨的心目中,张好摆老资格,听不得意见。两军会师后,在两河口时,张曾设宴招待彭德怀,说:“三军团一路上打得好苦,18000多人,只剩下二三千;我准备给你们补四个团。”后来,又派秘书送来二百块光洋,说是为彭德怀“解决困难”。彭说:我个人没有困难,若是解决部队的困难,这点钱太少,不要。事后,彭德怀对杨尚昆说:“张国焘把我当什么人看了这是军阀收买人心的那一套,我还不清楚吗”所以,张请杨“叙旧”,杨是有所警惕的。
  杨尚昆说:他一见到我,就说“老杨呀你是个文才,现在投笔从戎了,耍枪杆子了,辛苦辛苦”。席间,张言不由衷,说话吞吞吐吐。杨尚昆也只是应付一下。
  为了团结四方面军北上,1935年8月初,中央政治局重申北上方针,制定了《夏洮战役计划》,并将周恩来的总政治部主任一职让给四方面军的陈昌浩。同时,派杨尚昆带了原总政治部的100多名干部到陈昌浩那里去报到,随右路军一起过草地。
  毛泽东还特地关照杨尚昆说:“你到那里去,要当‘牛皮糖’,不要当‘玻璃’。”他解释道:“‘玻璃’一碰就碎,‘牛皮糖’拉不断,扯不折。总而言之要把团结搞好,不要一碰就破。”
  右路军走出草地后,驻在潘州附近的班佑、巴西和包座一带,等候张国焘率左路军到来。但是张硬是借故拖延,一会儿说噶曲河涨水,部队过不来,一会儿又提出要南下到四川去,令人十分焦急。这时,周恩来患肝脓疡,在三军团司令部养玻一天,杨尚昆去探视周,回潘州途中遇到了毛泽东和张闻天等。他们见了杨,离鞍下马。毛说,张国焘不肯北上,反而要中央和右路军一起南下。我们只好单独北上。明天拂晓行动。你快回去和叶剑英、李维汉同志联系。
  这时,叶剑英在前敌司令部任参谋长,见了杨尚昆就说:张国焘来电报,命令右路军全部南下,“彻底开展斗争”,看来是起了歹心,防人之心不可无。中央通知一方面军单独北上。他要杨以割青稞筹备粮食南下的名义,把总政治部的人带出来,向三军团驻地集中。最后叮嘱杨说:“凌晨两点钟,在村外的水磨坊会面,切勿走漏风声。”
  就这样,在火药气味浓郁的气氛中,杨尚昆等跟随毛泽东,脱离了险境。后来才知道,张国焘已向四方面军布置了警戒,诬蔑一方面军是“逃兵”。前敌总指挥徐向前深明大义,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关键时刻得免于兵戎相见。
  1935年9月12日,北上的红一方面军到了甘肃迭县的俄界村,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将7000多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毛泽东任政委,彭德怀为司令员,叶剑英为参谋长,王稼祥、杨尚昆为政治部的正、副主任。
  一年以后,张国焘南下失败,不得不北上,实现一、二、四三方面红军的大会合,在西北建立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甘作“磨灭方休”的马掌铁  自1945年秋,杨尚昆在延安从李富春手里接过中央办公厅的工作重担算起,到1965年冬离开这个岗位为止,他在毛泽东身边整整干了20年。20年,在革命事业迅猛发展的岁月里,一个干部固定在一个岗位上,踏实工作,没有三心二意,没有见异思迁,这是难得的。杨尚昆甘心在党的中枢,在毛泽东身边做一块“磨灭方休”的“马掌铁”。
  在西柏坡时期,任弼时病了,周恩来是中共中央的“大管家”,杨尚昆是周恩来的助手,每天晚上,周主持“大办公”会议,把中央各部的头头找到一起,传达书记处和毛泽东的指示,许多要务,由杨尚昆组织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居于执政地位,中央办公厅是党中央的心脏,战线越来越长。杨尚昆兢兢业业,言行谨慎,不敢有一刻懈怠,他诙谐地说:“打麻将不是有张叫‘听用’的牌吗办公厅的工作好比是‘听用’,什么需要就干什么。”1956年,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杨尚昆是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中央办公厅主任,他密切配合邓工作。在他的岗位上有大量的具体事,但都不是“斜事。  祸起红墙,被迫离开中南海  没有料到,1965年10月,祸起红墙,杨尚昆在极不正常的情况下,离开了中南海。
  自1962年以来,毛泽东形成一种错觉:在中国共产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党政军文各单位“相当的一个多数”,领导权已被修正主义分子篡夺了。1965年10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对各大区书记说: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就造反;不管谁讲的,中央也好,中央局也好,省委也好,不正确的,你们可以不执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悲剧性运动,已经是箭在弦上了。10月28日,杨尚昆奉命送走在庐山会议上被错误定为反党分子的彭德怀去四川出任“三线建设”第三副总指挥,临行前,毛泽东亲自向彭表示:庐山的那件事真理可能在彭那边。杨尚昆对彭的复出很高兴。他没有想到,一周以后,中央通知免去他的中办主任职务,到下面去工作两三年;由汪东兴接任中办主任。到地方去工作,是杨早有的愿望,但如此突然不免令他纳闷。三天后,杨移交完工作,上书毛泽东,请求谈一次话。第二天,11月10日,毛泽东约见了杨尚昆。毛说:“你下去,我给你个任务:第一,看中央和国务院下达的政策措施,有没有不适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如果有,你给我写个报告,提出你的意见;第二,中央各部门下达了些什么东西,有没有同中央、国务院相矛盾的,如果有,你给我理一下。就这么两个调查研究的任务。”
  “这是一个很大的任务,我可能完不成,我努力去做就是了。”杨尚昆答。
  “你决定到广东去,广东那么热,你跑那里去干什么?”没等杨回答,毛又说:“既然你已经定了,你去两年到三年,把这个任务完成,先在珠江流域;以后,我把你调到黄河流域,再搞两三年。”
  谈话的气氛使人感到是一次正常的调动工作。可就在这一天,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由姚文元署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
  杨尚昆忐忑不安地向周恩来辞行,他焦虑地问:“照目前的事态发展下去,可能将来要处分我,甚至开除我的党籍。”周恩来是深知杨尚昆的,但在阶级的弦绷得很紧的政治形势下,他难以预料今后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他浓眉深锁,两眼盯着杨尚昆,然后无奈地说:“不至于如此,你放心”1965年12月10日,杨尚昆怀着对自己政治生命的迷惘感和完成毛泽东嘱托的使命感,登上了京广列车。这时,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在上海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杨抵达广州后不久,即看到中央通知,罗瑞卿被撤掉了书记处书记、常委秘书长和公安部长等职务。“罪名”是“反对突出政治”、“篡军反党”。杨尚昆进一步陷入迷惘和困惑。12月30日,中央又发出通知,任命杨为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离开了中南海的杨尚昆不知该如何理解,半年以后,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达,“中央文革小组”出台,对所谓“彭真、陆定一、罗瑞卿、杨尚昆反党集团”进行“专案审查”。5月22日,中央通知:“停止”杨尚昆书记处候补书记职务;“免除”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改任中共广东省肇庆地委书记。在“彭陆罗杨反党集团”中,杨尚昆是唯一被任命新职务的成员。
  接到降职通知的第二天,杨发电报请求,“恳请中央考虑,调换一个工作地区,无论东北、西北、华北的基层都可以”。28日,中央同意杨改去山西,任临汾地委书记。5月30日,他离开广州,到山西临汾去“上任”。
  以后的做法,就是:“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运动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国。1966年7月3日,杨尚昆被宣布“监护审查”。从此他与外界包括家属失去一切联系。
  1975年2月,杨尚昆被解除“监护”,6月,去山西临汾。6月下旬,“四人帮”控制的“专案审查委员会”派人向他宣布所谓“阴谋反党”等结论,并提出“清除出党”的处分。杨尚昆忍无可忍了。7月18日,上书毛泽东。信中驳斥“专案委员会”的“结论”:“把我说成自从参加革命起,就是阴谋反党的。这不合事实。”他明确表示“不能接受”。
  可惜,从1975年下半年以后,毛泽东的健康逐渐恶化,他已经没有时间解决“文革”以来大量存在的冤假错案,在“还是安定团结好”的愿望下,把这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当作一份政治遗产,留给后人去评说和处理。杨尚昆的上书,自然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但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东方既白,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拂去了历史的尘埃,还杨尚昆以“革命元老”的本来面目。摘自《炎黄春秋》2000年第10期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00: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杨尚昆生平纪事之一(7/5日誕辰100周年)    日期:07/07/03 17:25
  
                                  说明
  《杨尚昆生平纪事》依据《潼南杨氏族谱》、杨尚昆同志的文章、报告、讲话、
日记,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和张闻天(1935至1938年)年谱中涉
及杨的有关条目辑录综合而成,以档案为主要依据。体例上,有的系年系月,经纬
清晰,有的只有轮廓。这是限于查阅到的资料,并非按编写年谱的要求搜集所致。
  回忆录只讲到1949年进北平为止,《杨尚昆生平纪事》作为附录,可以帮助读
者了解他一生的大致经历;同时,把见到的资料,按时间次序列一索引,不致散失,
为以后研究杨尚昆同志生平者提供方便。
                                                    章学新 谢景星
                                                    2000年10月10日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00: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1907年8月3日
  (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末六月二十五日)
  出生于四川省撞南县双江镇(今属重庆市),号诚五。父亲杨宣永,号淮清,
母亲邱氏,四哥杨阁公。
  1913年(6岁)
  入家塾,读《百家姓》、《千字文》,后去成都进私塾,读《诗经》等书。
  1915年(8岁)
  年底,靖国军攻打成都,随家庭避居重庆,入私立泰邑小学。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00: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1920年(13岁)
  随四哥杨阁公去成都,入吴玉章任校长的高等师范学校补习,翌年转入本科。
在校期间,结识了一些进步青年,加入“社会科学读书会”,阅读了《新青年》、
《中国青年》杂志及《欧洲社会主义思想史》、《劳农政府》等进步书籍。
  1925年(18岁)
  夏,高等师范学校本科毕业,下半年回重庆,经中共重庆地委委员童庸生、张
锡涛介绍,加入共青团,并在地委机关帮助做油印、文书及交通联络工作。
  1926年(19岁)
  春,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
  夏,由中共重庆地委介绍,出川进入上海大学学习。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
前,参加训练工人纠察队的工作。
  11月,离开上海由中共重庆地委选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00: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1927年(20岁)
  年初,入中山大学,学号453,俄文名沙狄克夫。翌年夏编入翻译班,担任特别
班的译员。该班学员是中国大革命失败后赴俄学习的干部。杨在校期间,比较系统
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1929年(22岁)
  夏,在莫斯科和李伯钊结婚。
  10月,被推选为中山大学党的支部局委员,任宣传部副部长,并在共产国际东
方部为业余实习生。
  1930年(23岁)
  秋,考入中山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为研究生。中大停办后,任职工国际中国
代表团(团长是刘少奇)译员。
  1931年(24岁)
  2月17日 从莫斯科回到上海。年内,曾先后担任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上海总
工会党团书记,在险恶环境下,积极恢复工会组织,发展党员,发动工人罢工。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00: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1932年(25岁)
  一二八事变后,领导在上海的日本内外棉纱厂工人罢工。不久,任中共江苏省
委宣传部长,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领导“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
  秋,调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联系“左联”、“社联”、“记(者)联”和
“教联”等进步团体。
  1933年(26岁)
  l月初 进入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苏区中央局宣传部干事,参加党的
机关报《红色中华》和党刊《斗争》的编辑工作。
  3月 任中共临时中央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前身是苏区中央局党校)副
校长。
  6月 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随朱德总司令和周
恩来总政委转战前方。
  年底回瑞金,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接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和彭德怀
一起奉命东征福建延平、沙县。
  1934年(27岁)
  1月 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在第二届全国苏维埃代表大
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月25日 和彭德怀军团长一起指挥红三军团攻克沙县。
  2月 参加指挥三溪圩反击战。
  4月,参加指挥广昌保卫战。
  8月初 参加指挥高虎脑战斗,万年亭战斗;下旬,参加指挥保护山、蜡烛形战
斗。
  9月 在石城阻击强敌,27日,奉命放弃石城,撤出阵地。
  10月中 红三军团整理补充后,和彭德怀军团长一起率全军1.77万余人,于16
日傍晚,在零都河旁出发长征。
  11月11日 先后突破敌汝城、郴州、宜章三道封锁线,中革军委通令表彰红三军
团“彭、杨及全体指战员”的“英勇与模范的战斗动作”。
  11月底 在强渡湘江中,和彭德怀一起指挥三军团掩护中央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
  12月20日 和彭德怀联名致电中革军委:坚决支持黎平会议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
据地的决定,建议首先赤化遵义、桐梓、绥阳、循潭、凤岗、思南6县,南扼乌江,
北控娄山关,扼制长江方面的来敌。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00: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1935年(28岁)
  1月5日 和彭德怀一起率红三军团开始渡乌江北进。7日凌晨和红一军团配合智
取遵义城。
  二月中 出席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
的严重错误,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1月24日 奉总部令,和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为左纵队,向黔西北赤水河东的土城
速进,25日到土城附近。
  1月27日 奉中革军委和毛泽东今,由彭、杨指挥三军团、五军团及红二师消灭
追敌4个团等。当晚进入阵地,进攻受阻,发现来敌是3个旅近9个团,当机立断,报
告军委脱离此敌,29日凌晨,西渡赤水,向四川南部古蔺转进,即一渡赤水河。
  2月7日 由于部队落伍较多,和彭德怀联名建议军委改变渡长江入川计划,在川
黔边建立新根据地,并向扎西(即威信)转进。当日,军委同意以川黔边为向东发
展的地区。
  2月9日 和彭德怀率部在扎西附近改编。为充实和加强各连的战斗力,军委命令
缩编各军的战斗单位,红三军团取消师部组织,编足4个团,直属军团部指挥。
  2月19日 为迅速摆脱川滇敌尾追和侧击,红军决定渡赤水东移。和彭德怀率部
为左纵队,在二郎滩击溃黔敌一个团,二渡赤水河,向桐梓西南前进。
  2月25日 和彭德怀一起报告朱德:十三团已向娄山关前进,建议“以迅速动作
歼灭此敌”。军委令“坚决消灭之”,决定一、三军团及干部团“统归彭杨指挥”
攻占娄山关,乘胜夺取遵义。26日敌向遵义方向溃逃,彭杨率部跟追。
  2月28日 和彭德怀率部,与红一军团协同再克遵义新老城,3日内击溃黔敌8个
团,消灭蒋军吴奇伟部两个师,俘虏约3000人,取得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第一个大胜
利。
  3月16日 红军前敌指挥部拟在鲁班场歼灭国民党军周浑元部3个师,因时间局促,
地形不利,和彭德怀一起向前敌司令部提议“应迅速脱离当前之敌,控制仁怀(今
茅台)西渡,吸引滇、川两敌向西,来寻求机动。”15日,红军进攻鲁班场受敌南
北夹击,遂决定撤出战斗。晚,和彭德怀率三军团袭取仁怀城,向西三渡赤水河。
  3月21日 敌50万,紧密衔接进逼红军。20日前敌司令部决定“出敌不备,折而
向东”,和彭德怀率部从太平渡四渡赤水河。
  3月25日 为摆脱强敌,转移战局,和彭德怀致电朱德:红军“转向到东南之乌
江流域比较有利”。28日,受命指挥红一、三军团向乌江前进。31日,出敌不意,
连夜渡过乌江,跳出敌重围。
  4月7日 和彭德怀一起,指挥红三军团一部佯攻贵阳,主力乘隙在贵阳、尤里间
越湘黔公路南进。
  4月13日 奉命向西进军途中,和彭德怀一起向中革军委建议:红军应迅速渡过
北盘江,袭取黔滇咽喉之平彝、盘县,“目前,只有争取时间,才能有空间”,改
推进为疾进,迅速入滇,“只要给滇敌一个较大的打击,使我机动区域更大”,敌
封锁困难。经前敌司令部同意,18日和彭德怀率红三军团西进,连克贞丰、兴仁、
普安、品甸。23日进入盘县入云南省境。
  4月25日 在云南沾益县白水镇以东地区,遭敌机空袭,右下腿受伤。
  4月29日 政治局决定北渡金沙江入川建立苏维埃根据地,即动员部队以日行80
公里的速度,向金沙江疾进。
  5月4日 和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大部赶赴绞平渡。7日渡过金沙江向会理前进。
  5月12日 在会理的铁厂打麦场上,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继
续北上,抢渡天险大渡河,到川西会合红四方面军。
  6月1日 渡过大渡河,向天全推进。
  6月13日 和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两个团,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纵队翻越夹金
雪山。18日,完成掩护任务后,抵达想功东南的达维镇三军团驻地休息。
  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您功城内天主堂召开干部大会,并在城隍庙举行胜利会师
联欢会。
  6月28日 政治局两河口会议决定:集中红军主力向北进攻,消灭与打击胡宗南
军,夺取松潘以北地区,向甘南前进。和彭德怀一起率红三军团翻越第二座大雪山
--梦笔山。7月3日,翻越第三座大雪山--长板山。6日,翻越第四座大雪山--
打鼓山。7日,翻越第五座大雪山--拖罗岗(又名仓德山)。
  7月18日 在政治局芦花会议上张国焘接替周恩来为红军总政委。21曰,中革军
委通知原红一方面军一、三、五军团改为一、三、五军;九军团改为三十二军。在
此前后,张国焘为拉拢干部,曾分别请彭、杨吃饭,企图拉拢。杨和彭不为所动。
  7月下旬 驻黑水河旁的芦花城,主要任务是保护交通和筹粮,任中央筹粮委员
会副主任,主任为刘少奇。
  8月初 沙窝会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总部,周恩来任司令及政委;提升陈昌浩
为政治局委员,并接替博古兼总政治部主任。
  8月8日 和彭德怀率红三军随右路军北上过草地,向班佑、巴西推进,以贯彻执
行中革军委制定的《夏挑战役计划》。
  8月下旬 调离红三军,继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行前,毛泽东就两军团结而
叮嘱:切记要做拉不断、扯不折的“牛皮糖”,不要像玻璃那样一撞就碎,一碰就
裂。即率原总政治部干部100多人,到红四方面军和新任的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共事。
  8月29日 走出草地。中共中央在巴西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宣传委员会,
由凯丰、杨尚昆、李维汉3人组成,并出版《干部必读》和党中央机关报《斗争》等。
  9月初 在四川潘州出席总政治部主办的《干部必读》编委会,主编张闻天。会
上,陈昌浩激烈反对张闻天撰写的关于红军北上、南下的路线是非的文章,为照顾
团结,张作了让步。
  9月8日 红军前敌参谋长叶剑英告知,张国焘起歹心,来电速令右路军南下;为
避免两军冲突,中央断然决定单独北上。9日凌晨2时,以南下筹粮为名,集合原总
政治部的干部,离开潘州,向红三军驻地巴西行动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会合。
  9月12日 出席在甘肃送县俄界村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
《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并将北上的红军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毛泽东为政治委员,彭德怀为司令员,王稼祥、杨尚昆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会后,
随陕甘支队沿白龙江向东进军。18日,通过天险腊子口,到哈达铺休整。
  9月20日 列席在哈达铺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议,得悉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和刘
志丹等在陕甘地区活动,并有根据地,决定争取红军落脚陕北。27日,随陕甘支队
抵通渭县的榜罗镇,政治局常委决定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
  10月18日 抵达陕西保安县铁边城附近,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与地方党组
织和陕北红军取得联系的情况。时敌人由追击改为“围剿”,司令部、政治部特发
出训令:一,整顿部队,提高战斗力;二,与群众建立很好的关系,扩大红军,组
织游击队;三,解决物资器材,过冬的服装自己解决,不麻烦二十五军和二十六军。
  11月2日 为粉碎敌“围剿”,陕甘支队决定从吴起镇南下与红二十五、二十六
军会合,毛泽东、彭德怀从甘泉县下寺湾电示林彪、聂荣臻等并转杨尚昆:沿途群
众热烈欢迎,须准备回答的口号;与红十五军团会面应注意说话分寸;注意军容,
力求清洁、整齐、有礼节,要打草鞋、洗衣洗澡,补充粮食等。
  11月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杨尚昆为政治部副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
  12月24日 根据瓦窑堡会议通过的渡黄河入晋东征计划,毛泽东、周恩来电示彭
德怀、杨尚昆,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和左权,要求以40天为期,完成准
备工作。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00: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1936年(29岁)
  1月14日 毛泽东电令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后,“27日开达延长
城”。31日,毛泽东在一方面军司令部主持召开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就渡河东征
问题发扬民主,统一认识,进一步加紧准备工作,保证黄河各渡口畅通,使东征军
(又称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进退有据。
  2月上旬 和叶剑英参谋长一起,到清涧县的渡河口,组织渡河,叶为渡河司令,
杨为政委。
  2月12日 东征渡河命令下达,毛泽东、彭德怀电示叶剑英、杨尚昆及军团首长,
限13、14两日向部队传达解释,政治上着重解释俘虏政策,对商人、对富农、对小
地主的具体政策,并要一军团扩大教导队,准备将来使用的于部等。15日开始,部
队及方面军直属队向清涧的河口、绥德的沟口开进,待命渡河。
  2月20日晚 红一方面军主力强渡黄河向石楼疾进。对日上午,和叶剑英一起,
按毛泽东电示在河东适当地点布置直属队的宿营地,严密配备警戒,构筑工事,并
派小分队向上下游堡垒线各十里以上侦察游击。
  3月2日 与毛泽东、彭德怀联名致电各军首长,转告地方武装首长,重申优待俘
虏政策,特别优待长官;对于大小军官,一经解除武装,一律不得剥衣,不得搜身,
不得打骂,不得捆绑,不得讥笑,以诚相待,瓦解敌军。
  3月17日 与毛泽东、彭德怀联名致电各军首长,通报驻晋西大麦郊一带部队违
反纪律,没收富农、中农财产,破坏学校用具,乱向商人捐款等严重现象,要求立
即纠正。
  4月17日 为配合红一军团在晋西南的永和、大宁间作战,和毛泽东、彭德怀联
名责成林彪、聂荣臻和二十八军军长宋任穷,在吕梁山西麓的大宁、蒲县、永和区
域,创建300人左右的游击支队,配备干部和武装,以备红军主力转移时,晋西南化
为苏区的力量。
  4月28日 接毛泽东、彭德怀电,因阎锡山和蒋介石以51个团取堡垒主义向东征
军推进,山西已无作战的顺利条件,东征军决定返师陕北。5月2日,随一方面军主
力西渡黄河。
  5月13日 在延川县相国寺出席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大会,总结东征。
  5月15日 在延川大相国寺,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讨论了接待美
国新闻记者斯诺来陕北苏区采访的态度问题。
  5月2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一致同意毛泽东提议:建立红军大学,教育委
员会由林彪、罗瑞卿、毛泽东、周恩来、杨尚昆、周昆6人组成,杨兼教员。6月1日,
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举行开学典礼。
  5月28日 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制定了与东北军、十七路军联合争取
酉北国防政府胜利的方针。
  6月12日 在瓦窑堡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主要研究“两广事变”及形
势发展的问题。
  6月23日 国民党军高双成部乘虚袭击瓦窑堡,随中共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安全
撤出,西移保安。
  7月21日 在保安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讨论财经问题。为适应民
族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今后对小商人等“没收的范围缩小,没收的条件要修改”,
“给以更多的商业自由”,要“允许商会存在”;军委“应有财政处”,给以“独
立权限”。
  7月22日 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为使民族战线扩大,会议决定发出
《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其中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粮食、房屋、财产,
但分给耕种份地及必需的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富农的土地及多余的生产工具不没
收;苏区内允许土地出租等规定。
  7月2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成立指导性的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由
王稼祥、李维汉、杨尚昆、林育英、吴亮平、博古、张闻天为委员,王稼祥负责。
  7月27日 列席讨论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7月30日 列席讨论白区工作问题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
  8月10日 列席讨论国共关系与统一战线问题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
  8月12日 毛泽东、周恩来和杨尚昆联名致电彭德怀等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将
领,提出“为加强统一战线的运动与争取白区工作,需要从前线俘获的白军官兵中,
施以着重的政治教育并特别优待,以便训练出一批可以奔走的人才,至少可做联络
交通。”
  8月18日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彭德怀,政治部主
任杨尚昆,中央财政部长林伯渠发布筹款训令,指出:据中央土地政策的新决定,
对于不反对抗日红军的地主,应避免用没收办法,而以募捐方法使其尽量拿出金钱、
粮食和物品;在苏维埃法律范围内,给商人以适当保护,在不损害商业的条件下,
向富商作深入的救国宣传,募捐抗日经费等。
  8月19日 与毛泽东联名致电彭德怀及西方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刘晓:对哥老会,
是以统一战线的策略争取其大多数到抗日战线上来,不应勉强使回民哥老会与汉民
哥老会合并;必须坚持回人事情由回人自己处理的原则。
  8月25日 列席中共中央讨论肃反工作的政治局会议。
  9月15日 毛泽东、周恩来与杨尚昆致电彭德怀及红一方面军负责人及陕甘宁省
委负责人,要求9、10两个月用全部精力进行宁夏的军队运动与回民哥老会运动,务
必取得决定性的成绩。
  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作出《中央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
民主共和国的决议》。
  10月11日 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红军政治工作问题的会议,并就此问题向中
央作报告。
  10月13日 毛泽东、杨尚昆电复彭德怀及一军团有关首长,同意一军团党务委员
会的决议,盼深入干部中去从根本上转变工作作风与发展思想上的斗争,将干部的
政治、军事、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一步。
  11月15日 山城堡战役前夕,和周恩来一起去甘肃洪德河连湾(今属环县)接朱
德、张国焘到保安。30日接回保安。
  12月7日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命令,毛泽东为中革军委主席,周恩来、张国焘
为副主席,朱德为工农红军总司令,张国焘为总政委。任命王稼祥为总政治部主任,
杨尚昆为副主任。
  12月门日 为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5周年,和彭德怀、任
弼时及野战军全体指战员致电,向毛泽东主席和全体苏维埃中央执委致敬,表示一
致拥护停止内战、援绥抗日。
  12月12日 西安事变发生。
  12月22日 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红军主力南下。和彭德怀、任弼时联名发出
《关于扩大红军指示信》,要求各兵团必须抓紧时机扩红,争取1937年2月底扩大一
倍。
  12月30日 在前总所在地庆阳,和任弼时、彭德怀通电全军祝贺1937年新年,并
号召全军努力学习,提高政治和军事技术水平,猛烈扩大自己,“真正成为抗日救
亡运动中团结的核心和模范”。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00: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1937年(30岁)
  l月3日 和任弼时、彭德怀电告各兵团首长并报军委主席团:为策应抗日友军张
学良、杨虎城巩固西北抗日联合,我军南下时,应严肃政治纪律,不打土豪;各兵
团应派出先遣工作团与当地友军及地方政权接洽,不要侵犯一切行政系统及当地政
权组织。
  l月门日 在陕西径阳县安吴堡,和任弼时致电向中共中央和军委主席团报告:
部队纪律大有进步,对西安事变及释放蒋介石,经解释“一般都能理解”,对旧有
政权采取了“尊重和协商的态度”,不打土豪,各界“沿途欢迎”;在庆阳时慰劳
东北军一部,在三原时和十七路军一部联欢,影响甚好。
  l月门日 和彭德怀、任弼时致电毛泽东、张闻天:自庆阳到现在扩红共约1500
多人;现加紧动员,计划5天内“继续扩红1500名”。
  l月叨日 在云阳镇出席前敌总指挥部紧急会议,与洛甫。周恩来、任弼时等会
商,说服东北军部分主战派军官,顾全大局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问题。
  2月4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由云阳镇移到淳化县。和任弼时
电告各兵团政治部:红军协同友军略向后撤,表示和平诚意,以求达到完全和平的
目的。
  2月22日 和彭德怀、任弼时电示各兵团:为克服经济困难,应由军以上政治机
关出面,同当地政府、群众团体商定办法,向大地主募款、借粮。募款应给以收条,
借粮可与当地旧有政府商妥,以该县田赋作抵。
  5月2日 率红军代表团50余人出席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当时
称苏区党代表会议),并向大会报告:西安事变后,红军南下在巩固和平方面做了
三项工作:第一,使全军指战员了解和平的重要;第二,使民众懂得红军的主张;
第三,说服友军特别是左派努力实现和平。红军在取得国内和平实现团结御侮中
“起了决定作用的”;同时,在南下过程中,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政策,扩大了一万
人。
  5月24日 在延安《解放》杂志(第一卷第四期)发表《红军在统一战线中》一
文,文章指出红军自产生之日起就以民族解放为己任,为挽救祖国沦亡,抵御日寇,
1935年8月,红军就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将自己的军事行动当作一种被
迫“自卫的手段”;三大主力会师后,国军尾追,红军再四申言“开赴前线,援绥
抗日”;西安事变后,红军“不求自身利害之报复”,挥师南下,对友军做“艰苦
的说服工作”,阻止内战爆发,为“实现民族统一战线与对日作战”,“起了决定
的作用”。红军英勇善战,艰苦耐劳,生活朴实,做事认真,已举世闻名。民族统
一战线形成后,红军面对“凶恶的日本强盗”,任务是“要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
成为模范的兵团”,并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之一部,成为“国防军的中坚”,和“全
国人民团结的核心”。
  6月1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华北派一中央代表照原来(刘少奇)不
变,杨尚昆、彭真负责北方局工作;以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接替杨原有职务。
  7月2日 和任弼时、彭德怀电各兵团首长,会同政治部主任、保卫部长、组织部
长,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的连。营、团正副首长及团政训处主任进行审查,
标准是政治坚决和开展;忠于阶级和民族事业,绝对忠实于党的策略和路线;斗争
历史和才能。7月15日在云阳召开组织会议。
  7月下旬 随刘少奇从云阳镇出发,经西安,28日抵达太原,就任北方局工作。
  7月24日 为纪念八一建军节,发表《前进!向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文。赞扬
红军到达陕北后,东征西讨,驰骋于晋陕甘宁间,共缴获步枪7500余支,轻重机枪
200余挺,俘敌官兵近9000人,特别是扩大了陕甘宁边区,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壮大了部队,成立了回民武装,并在蒙族人民中开辟了工作基础。
  8月初 由张苏陪同去平津,负责把民先队的一批干部转移出来。到石家庄,因
敌机轰炸,交通中断,经郑州回太原。住成成中学。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太原组
建北方局新的领导机构,刘少奇任书记、杨尚昆任副书记。
  9月25日 毛泽东致电周恩来转刘少奇、杨尚昆等,指出:“整个华北工作,应
以游击战争为惟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民运。统一战线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
在北方局,分工主管牺牲救国同盟会的工作。
  10月22日 张闻天、毛泽东电示周恩来、北方局刘少奇。杨尚昆及八路军总部:
以沫源、灵蔚及五台为中心,分别建立两个省,将在晋最强的干部四分之一以上配
置于两省,每省建立十个县委,每县建立1000人左右的游击队;八路军除留杨成武
团于晋察冀交界处外,另留一个营于五台为基干队,坚持长期抗战,华北局须训令
两省委明确的坚持游击战争。
  11月8日 太原陷落,和刘少奇率北方局机关转移至临汾帽儿刘村。在临汾三个
半月,主持开办学兵队,以八路军办事处名义,接收平津流亡学生三四百人,经短
期训练后,分配到华北各地。
  11月  23日 和刘少奇接毛泽东、张闻天电示:坚持山西游击战争的方针不动摇;
红军主力适当的使用和转移决定于全国抗战形势的发展,不决定于山西局部;应及
时预防主力转移时,同志中丧失坚持山西游击战的自信心。
  12月1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杨尚昆为北方局书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