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2-19 21: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对“格律”诗而言,评判“入格”与“不入格”,尽可“比到箍箍买鸭蛋”,帖子所指也对。
然而这个“格律”只是后人对前人诗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东西。就“格”与“诗”而言应是先有“诗”后有“格”,且这个“格”并不是“铁律”。实际上很多有烩炙人口的诗也入不了后人定的“格”(《诗经》根本不入格,唐诗入格也不多)。对此现象,评诗者又不好“硬套”说“未入格”(诗作者是大诗人啊),只好说“××句”是“变格”。这“变格”论一出,所谓的“格”也就没有了“铁律”。
再看诗的平仄,凡人说话必有声调“高”与“低”、“缓”与“急”的变化,这就是诗所谓的“平仄”,声调的变化或叫平仄与唱诵、表意效果好坏直接相关(一味的“平”或一味的“仄”,既拗口又难听)。古代“诗”与“歌”是相通的,由此就产生了诗句的“平”与“仄”的讲究。
中国的诗,古集大成者当属《诗经》,至唐即达顶峰,后渐式微。所以,毛主席在当年不主张年青人写格律诗,就是因为“死套”格律,以“格律”判“优劣,”是“窒息”诗歌活鲜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扯远了。今人写诗为避“格”的问题,多不在诗的标题上写明“五律”或“七律”(楼主也申明是“打油诗”),让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反正不以“格”害意,有感而发,有情而抒就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