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楼主: duhm
收起左侧

[长篇小说] 失踪的上清寺【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 10: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作者【邀请信】
写这篇故事,只是一时兴起,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写了几章,就发现重庆的历史实在是博大精深,精彩、悬疑、气势磅礴,远远超过故事本身。

以前成渝口水战,成都人总说重庆没有文化底蕴,重庆人找不到还击的素材,其实只怪我们这些新重庆人了解重庆太不足够。

实在担心写不好这些东西,欢迎各位老重庆的朋友们向我提供写作素材、点子,以及老重庆的资料。

非常感谢!

提供方法:
1、老重庆交流QQ群:11313623
2、重庆生活社区舞文弄墨版,回复在本贴后,或本版内都好。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 10: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失踪的上清寺(十)
小敏还没有来,我有点担心了:“老曾,你觉得那个老人和小敏她家应该是什么关系呢?”

“这个只好等小敏来讲,但那个老头可不平常!”老曾眼睛突然一亮,“你注意到没有,那个长条板凳?”

我还真没有留意。

“我的鼻子很灵,闻到那个长条板凳有特殊的香味,象是阴沉木。阴沉木,是能沉在水里的木头,古时很多人用来做兵器。重庆长江三峡一带,从古到今,经常有人在水底打捞阴沉木换钱,这种木头在水中泡了两千年至上万年,都不会腐败变质,非常贵重。所以,我觉得那板凳有两个地方很不简单,你猜猜看?”

我明白了:“那条板凳如果真是阴沉木做的,应该有至少30斤重,一般人一只手是拿不起来的,那个老人家一只手拿起好轻松!另一个奇怪的地方,是谁愿意用如此昂贵的木材来打这么一条形状普通的板凳!”

“是啊,重庆数次大移民,民间藏龙卧虎,这个老头,让我想起一个叫安道士的人。”老曾一拍大腿:“对了!我晓得了!小敏找的上清寺,可能是这么回事情!”老曾兴奋不已,我则摸不着头脑。

“安道士是一个有名的异人,如果活到现在,应该快100岁了,解放碑较场口长大的老重庆,没有不知道他的。

他解放前是国民党一个大官的警卫,武功高强。国民党撤退后,他留在了重庆,出家在较场口。较场口建设公寓背后,原来是一个关庙,那条街就叫关庙街,安道士就住在关庙里面。

由于身份特殊,安道士解放初期每天去统战部上班,帮统战部做通讯员,工作是送信。统战部就在现在临江门附二院的代家巷旁边,做道士只是安道士的兼职。

我从小经常看到他在路上走,那时他的腿已经瘸了一只,传说是比武受伤造成的。他每天早上拄着一根象玻璃杯那么粗的大铁棍从较场口走到临江门,又从统战部带信出来,穿越解放碑把邮件送到各个与统战部有关的部门。

他拄的那条大铁棍,只怕有80斤重,我们小时候都害怕他。现在想来,那条铁棍并不是帮助他走路的,而是平时练功的方法,刚才那个老人随身带板凳,可能就和安道士的武功是一种路数。”

“那安道士又和上清寺是什么关系?”我不解。

“上清寺在清末时,里面有不少武功高强的道士,一些有钱人还送自己孩子去道观学武,上清寺大约在30年代失火烧掉了,后来那里就变成了一个面粉厂,以前那些道士因为没有道观,就回家修行,据说安道士的师傅就是从那个寺出来的。”

我奇怪地问:“重庆的老君洞不就是一个著名的道观么?为什么那些道士不去那里修行?”

“老君洞,呵呵,那个时候太远了,其实安道士后来也去了那里。文革时,安道士失去生活来源,就去老君洞挂单,一直到他去世。以前我常去看他,他鹤发童颜,就象一个老神仙啊。”

老曾接着说,“上清寺那帮道士分散在重庆隐居,后来重庆解放,有不少国民党的警卫官和保镖向这些人拜师出家,安道士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师付就在关庙附近住。”

“明白了,小敏的爷爷说他叔叔在上清寺出家,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庙,而是跟着清寺出来的这些道士修行吧?”我恍然大悟。

“很有可能。如果那个老人是安道士的徒弟,那小敏的叔叔可能也是安道士的弟子之一了。”老曾把烟头丢到垃圾筒里,转身说:“那些出家的警卫,身边都有一堆故事,解放前他们守卫他们的长官,解放后,他们守卫历史的秘密。”

“大哥,曾老师!”小敏气喘吁吁地向我们跑过来,很兴奋地抱着个盒子,自己的坤包则在背上一甩一甩的。

“叔叔给你的东西拿到了?”我问到。

“是啊,还给我聊了一些叔叔的事情。”小敏喘够气,问道,“我们现在去哪里呢?这个盒子想请你们帮我研究一下。”

还好五一期间不上班,我想,一晚上没有睡觉,居然都没有困。老曾插嘴到:“到我家去嘛,我一个孤老头子,房子太大了,缺点人气。小姑娘如果信得过,可以住我那里,免得花钱找宾馆。”

我说:“好啊,听说你那里藏书万卷,正想偷几本回家看看呢。小敏,怎么样?”

“好啊,快走快走,大哥你帮我拿包。”小敏总是无忧无虑。

天色已经有些发亮了,清洁工在开始打扫通远门,一些路边的小餐馆已经亮灯准备早上的餐品。

沿大街向上走300米,就是抗建大厦,老曾的家就在上面,不知道小敏抱着的盒子,将开启一段什么样的尘封往事?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 10: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失踪的上清寺(十一)
 老曾的家在抗建大厦的顶楼,居然有两层,一楼接着楼顶平台,形成了大约100多平方的院子。除了卫生间和厨房,每间屋的墙壁上都是大书柜,藏书家的美名,果不其然。但如此大的房屋,却只有老曾一个人住。
  
  我们在客厅沙发坐下,老曾拿出一付紫砂茶具,给我们泡茶,小敏把那个盒子放到茶几上。
  那是一个铜制的盒子,四周已经有许多暗绿色的铜锈,关闭处,有一个8位的密码锁,小敏开始讲。
  “那位老人家姓高,是我叔叔的道友,97年我叔叔去世前,把这个盒子交给他,请他交给我家的后人。高爷爷并不知道这个盒子里装了什么,他说十年来,他很多次想打开这个盒子,都忍住了,抵抗好奇心,是他十年来最苦的修行,好在他成功了。”
  
  我和老曾相识一笑,历经十年,控制自己的好奇心,真的不是一件平常人可以做到的事情。不过,密码锁上是8位数字,有1亿种组合,只怕十年也打不开。但盒子上的密码锁已经生锈,很难滚动,说明高老先生几乎没有动过密码锁。
  
  “他转告我,这个盒子的密码就在我那只打火机上面,叔叔给高爷爷也有一只同样的打火机,只是上面没有刻字。”小敏掏出两把打火机,二只打火机的金属外壳上,只有一样差异,就是“令俊”这个刻字。
  
  箱子的密码锁是数字的,而“令俊”是汉字,怎么建立关联呢?我问老曾:“是不是应该找找孔二小姐的英文名字,再转化为数字?”
  老曾讲:“说得好,英文和数字间比汉字好关联得多,有一种军统时期警卫部门传送普通保密信息时,常用的密码就是用A-Z对应到1-26的数字,这个对应简单,懂英文的人少,很多人不会英文的人,也分析不出来。”
  小敏问:“那孔二小姐的英文名字叫什么呢?”
  老曾说:“要查了才知道。”他跑到隔壁的房间去拿了一本书回来,“查到了,真巧!孔二小姐的英文名字是8个字母!”
  那本书是2006年的出版的《孔氏家族》,老曾翻到的那一页,写着:“孔令俊的英文名字叫珍娜(Jeanette)。”
  
  麻烦了,8个字母,并没有让事情简单化,反而更复杂!
  按照那种字母对应数字的解密法,解出来应该是:“10,5,1,14,5,20,20,5”多了4个数字。
  我说:“老曾,这条路不通啊。”老曾摸摸头:“一定有些和名字直接关联的方法,而且很简单的。”
  小敏说道:“我父亲用过一种字典,好象可以直接用数字查汉字的,会不会和那种有关联?”
  “对了!”我和老曾同时拍起掌来。
  老曾优雅地向我抻出一只手,“请小罗发表高见。”
  
  小敏的说法,一下子让我打开了思路,在汉语拼音还不流行的时期,中国的字典常用一种编码方法,叫做四角号码,“多半就是四角号码,正好一个汉字,对应四个数字!”我兴奋地说。
  “没有想到你连四角号码都知道啊!” 老曾点点头,补充道:“四角号码检字法的发明人是王云五先生,这个人可了不起,30年代他发明了这个检字法后,最彻底地解决了汉字检索中的快速、准确定位。如果在字典中寻找不知道发音的汉字,四角号码可以一步到位,比寻部首查笔划要方便多了,但是,不知商务印书馆搞什么鬼,在1994年修订《现代汉语词典》的时候,竟把‘四角号码’给拿下了。这是中国文史研究的宝贝啊。”
  
  但我对四角代码确实不熟悉,“老曾,你知道这两个字用四角代码应该是哪8个数字?”
  老曾端起茶杯,靠在沙发上念出一段口诀:
  “横一垂二三点捺,
  叉四插五方块六,
  角七八八九是小,
  点下有横变零头。”
  
  “小姑娘,编码是从左上角开始,然后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你来分析一下是哪8个数字?这可是你家的东西啊”老曾考验小敏。
  小敏说:“我试试:令字的左上是撇,应该算什么?”
  “算垂,就是2”老曾说。
  “右上角是捺,是3,左下角右下角都没有,不知道了。”小敏搞不定。
  老曾笑道:“你能搞定,就成神仙了,还是我来吧。”
  老曾把旁边的笔记本电脑拿过来打开,一边讲:“我搞文史研究,经常需要四角号码查老书,但四角号码确实太复杂了,经常搞不清楚,还好朋友给我电脑上装了一个工具。”
  老曾启动了一个“四角号码查询器”的小程序。,输入令和俊两个字,出来的结果是:8030和2324。
  “看吧,和我们猜的不一样吧。四角号码规矩很多,学习困难,这是淘汰的重要原因,最近居然有一个老学究到处呼吁让小学生学习四角号码,还好教委没有采用。”
  
  “马上试,马上试!”小敏在铜盒子上拨起号码来,但号码拨不动。
  “性急吃不得热锅汤啊,”老曾从柜子里找出一支滴油瓶,一瓶盐酸,“年代久了,要先除锈,再打油,才能转得动。”
  我们急切地看着老曾向密码锁上滴盐酸,然后用滴水冲洗,再向锁的齿轮上滴上油,最后戴上一只白手套,轻轻地拨动密码锁,锁齿动了!
  
  一下一下,老曾把数字拨成“80302324”,然后向小敏说:“来吧,试试手气。”
  小敏屏着呼吸,一板锁扣,“答”地一声,箱子打开了!


盒子里,空无一物!

怪不得走路的时候,盒子没有响动。难道是高爷爷打开过,拿走了里面的东西?我不愿意那么想。





我和小敏一下都傻眼的时候,老曾却一点也不意外:“这么容易打开的锁,还有东西才是奇怪的事情啊。”他掏出一只放大镜,捧着盒子左看右看,毫不着急。




“来看看,这里有一个小眼”老曾指着盒子上盖边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这是一个机关,盒子盖的厚度不对头,你们没有发现?”




果然,盒子上盖部分显得很厚,和盒子的重量并不匹配。




“我的一个老朋友,文革时被抄了家,80年代平反后,要求政府帮助找回失物,找了很久,在现在若瑟堂的仓库里面,找到他家的一个首饰盒。打开后,里面当然什么都没有了,但那个朋友拿出一把铁丝一样的钥匙,一捅,上面盖子打开出一个夹层,里面放满了珠宝,当时政府的工作人员都看呆了。”老曾转身看着小敏:“你家里有象铁丝样的钥匙吗?”




小敏一呆,从颈子上取下一个项链挂着的饰物,那是一个象笔筒样的金属小圆柱体,小敏拧开柱体,里面有三厘长的一段铁丝,弯弯曲曲,顶端还有齿,“这个是我小时候就挂着的,爸爸说这是不能丢的吉祥物。”




老曾接过来:“各位,演出开始啦!”向那个小孔里一捅,“啪”地一声,盒子盖掀出一个夹层,夹层里放着一叠发黄的纸!




“哈哈哈”老曾笑道,“这才是你爷爷、爸爸和叔叔两代人留下的东西啊!就算盒子里曾经有过什么,肯定都没有比这几张纸更有价值!”

小敏急不可耐地去拿这些纸,老曾手一挡,递给她一双白手套,说:“应该用这个。”小敏不好意思地笑了。




老曾移开茶几上的东西,铺上一层报纸,让小敏把那些纸小心分开,展在桌面上。

大约有十多页,清一色全是图纸,有些图纸上好象是密宫的路线图,几乎每个密宫的尽头都标着一个阴阳符号,但图纸上都没有字。




“藏宝图?”我对小敏讲,“你家留下的东西是一堆藏宝图,老曾早就想到了!”

老曾拿着图纸,一张张地看,“呵呵,有图未必有宝,有宝还未必能挖,这些图纸上没有文字标注。一时看不出个名堂,够得想的,收好这些东西,睡一觉再商量吧?”老曾说。




是啊,我也困了,窗外已经亮起来,车辆来来去去的声音已经响起。小敏的眼睛通红,这一夜够她折腾的,却还有些不情愿,经不起我和老曾做工作,她才同意休息,把图纸收进铜盒里。




老曾打开给儿女们留的卧室安排小敏住,自己住大卧室,我不愿意住另一间长期无人的房间,选择在客厅睡沙发。本来还准备洗澡,一倒下就睡着了,一堆奇怪的梦不断在眼前变幻着。




突然,一阵凉风把我惊醒,窗外的光线照进来晃得我难以睁开眼睛,模糊看见一个人影站在我的面前,提着一把亮闪闪的刀,向我弯下腰来,一个声音说道:“买了点菜,是做回锅肉,还是盐煎肉?”




“曾老头,你吓死我老。”我回过神翻身坐起,打开手机看时间,已经是中午11点过了,“听说你做的菜一流境界,做啥子都可以,我给你打下手。”




我们在厨房里忙碌起来,一大砣鲜肉煮了个半熟,香味扑鼻,老曾熟练地切着肉片,菜刀上下翻飞,一片片的肉倒下来,排列得整整齐齐,而且厚度极其整齐,让我赞不绝口。




老曾对我讲:“一会小姑娘起来,问问她的意思,如果愿意让我们帮忙,我们就把那些图纸整理一下,我起床前想到三种办法,有可能找到哪些图纸所在的地方。”

“好啊,好啊!”背后小敏的声音响起来,估计是被肉的香味勾起了床。

“我在重庆就你们两个朋友,亲人也没有了,高爷爷说他心愿已了,不再过问尘世中的事情,更不想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东西。”小敏说话的样子有点可怜兮兮,“不管有没有财宝,都想和你们一起找,没有比这样过假期更刺激的事情了啊。”




几张毫无头绪的图纸,是什么东西也不清楚,重庆几十年天翻地覆的变化,找寻她祖上留下的东西谈何容易!但是,的确没有比这更刺激的事情了。

我逗她:“找到值钱的东西,是献给国家,还是倒卖了换钱啊?”

小敏咬着嘴唇,考虑了一下:“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发点财是可以的嘛,哪个女孩不想买点化妆品和名牌包包呢?反正我一个人找不到,找到大家一起分。”




“我年龄大了,不象你们年青人那么着急,一会吃过饭,我们先慢慢研究一下图纸。”老曾嘴上说着,手上不停,一锅香喷喷的回锅肉炒了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 10: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失踪的上清寺(十二)
在老曾的家里吃饭是一种享受,五月初的重庆,不热不冷,三个人在晒台花园上狼吞虎咽,还有一堆悬念下饭。

小敏换了一身衣服,短袖衬衣和一条长裙,长头发披下来,突然显得有些女人味,当然,除了她吃饭的动作。

“你什么时候假期结束?”我问小敏。

“才炒了老板的,准备换个工作,可以多玩几天呢”,小敏满不在乎,“说不定就留重庆了。一边工作,一边找那些宝贝,才是真正的人生。”

我和老曾笑起来。

老曾说:“要搞清楚那些图纸,你得把家世尽量多地告诉我们。”

“行啊,只要不问我感情问题,其他都可以。”小敏摆出答记者问的派头。

由于小敏所知不多,我们一边问,一边启发,加上猜测,总算弄清楚一点眉目:

小敏的爷爷解放前学建筑,中途辍学参军,具体做什么不清楚,我们分析,他很可能是在重庆的警察局里,做了徐中齐局长的卫兵。解放后,他没有跟国民党去台湾,而是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工作,重新成为一名建筑师。重庆解放初期的十大建筑,有可能留下了他的痕迹。

据高爷爷讲,后来在一些左倾运动中,小敏的爷爷由于历史问题被打成右派,在重庆扫大街,大约在67年重庆武斗的时候,死于造反派的流弹。

小敏的叔叔在70年代出家,和高爷爷成为道友,但并不清楚出家修行的地点。小敏的父亲在70年代下乡,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考到上海学建筑,然后在上海定居下来,小敏的母亲是他父亲的同学,在生下小敏时,难产去世了,小敏跟着父亲长大,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叔叔,直到父亲今年初患癌症。

理完这些头绪,老曾开始讲他的判断:

“你爷爷那个年龄和身份,不可能和孔二小姐搭上线,这个刻字的打火机,要么真的是孔二小姐的,要么可能是警察局长徐中齐为了纪念孔二小姐而定做的仿品,而且一仿几个,其中两个现在就都在我们手上。”

我说:“对了,这个可能性更大。我想起另一件事情,心心咖啡馆那个重庆掌故中讲,徐中齐被孔二小姐打耳光,过几天就升了官,我认为背后不那么简单,孔二小姐性格直率,从不怕得罪人,职务越高,她越不在乎,打了就打了,不太可能心里抱歉去升徐中齐的官。”

老曾同意地点点头:“对,心心咖啡馆那个故事还有另外的版本,说是徐长得英俊帅气,被孔二小姐看上了,完全是打胡乱说,孔二小姐那个时候迷恋胡宗南,区区一个重庆警察局长,哪里能和当年春风得意的胡宗南相比呢。”

说完这些,老曾站起身来收拾桌子:“我猜孔家财雄势大,孔二小姐一天又喜欢四处乱逛,结交很广,她可能买到或者找到了一些重庆更早时期的藏宝资料,需要徐中齐这个警察头儿帮助查找。”

老曾的话,仿佛帮我拨开几十年的迷雾,让我仿佛看见上个世纪40年代的那一天发生的事:

孔二小姐打过徐中齐的耳光,心满意足地从心心咖啡馆中出来,上车时突然觉得徐局长懂事,而且是一个正好派得上用场的人,于是转身招呼他上车。

受宠若惊的徐中齐,后来拍胸膛承诺了要帮孔二小姐一个大忙。几天后,徐中齐升任四川省警察局长,找来学过建筑一个警察做他贴身副官,那就是小敏的爷爷。




“这些图纸,可能是两种情况:一种徐中齐或小敏爷爷画的,内容是徐中齐在逃离重庆前留下的东西藏匿的地方;另一种是徐中齐帮助孔二小姐整理的藏宝图资料。当然,也可能两种均有,因为这些图纸象是同一个人画的。”老曾接着说。

我在心里描绘当时的情景:

1949年11月,解放军已经开进重庆城,势如破竹,国民党军队无心恋战,飞机在重庆频繁起落,把高级官员撤向成都。许多高级官员慌乱上机,在机场附近掉下大量财物、文件,而且许多人就在那天与自己的家属失散。一个姓徐的青年副官悄悄地脱下军装,携带着徐中齐的箱子离开了混乱的机场,几个月后,在台湾,孔二小姐又打了徐中齐一个耳光。

姓徐的青年,并没有向政府交出那个箱子,而是一直保留了下来。也许是人性的贪婪,也许只是不想惊扰那些尘封在地下的故事。




七手八脚收拾完饭桌,老曾在屋里点上檀香,放起音乐,才让小敏捧出盒子来。

一张张陈旧的图纸摊开在茶几上,老曾戴着白手套,拿着放大镜,第二次仔细端详。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 10: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失踪的上清寺(十三)
“30-40年代,保密文件经常会用各种隐影药水来写,然后用各种办法来显影,我虽然没有研究过,但也知道几种方法。”老曾拿出一个酒精灯架,架上放上一个烧杯,架下点起酒精灯。




烧杯里的水开了,蒸汽冒出来,一份又一份的年代久远的图纸,被老曾轻轻放到蒸汽上。




“最常用的办法之一,是水蒸汽显影,我们来试试能不能起作用,我只是有点担心会不会损坏这些文件。”老曾小心翼翼,我们屏住呼吸。




第一张没有什么变化,第二张也是,一直到了第7张,突然显出了字迹!




老曾停下手,我们兴奋地凑到一起,看那张展开的图。



这张图纸上,画的是一条弯曲的路,中间有几个标点,显影出来的是四排行草字体写的一首诗:



“禹王宮下暗河悠,






洪崖洞壁印佛手,






明清川亂萬民死,






古洞藏經為誰留。”






老曾摇头晃脑地读着这首诗,起来在屋里踱步:“小罗,你觉得这首诗是什么意图?”




用特殊的方法才能显示出的文字,当然是主人留下的不愿轻易让人知道的秘密。我说:“这首诗指示的是地图所在的地点,但交待的地方我不清楚,你老人家不要悬吊吊的哈,不然我叫小敏拨光你头上的头发!”



小敏咯咯地笑起来。




“你显然是嫉妒我头发比你多,”老曾得意地摸摸自己60岁了依然浓密的黑发,“这首诗提示的地方,很可能是湖广会馆和洪崖洞间连通的暗河!你来说说这每一句的意思吧。”




我说:“第一句我就不清楚,禹王多半说是的大禹治水的那个大禹,但禹王宫这个地方我没有听过。难道大禹治水来过重庆?禹王宫是不是重庆另一个消逝了的道观?”



“嘿嘿,你看第三句,明清战乱万民死,应该给你点提示。”老曾继续卖关子。




我说:“明清战乱,应该是指明清交替的时候,那个时期,重庆死了很多人吧?”




老曾点烟一支烟:“是啊,三百多年前的那个时候,有四场大规模的战争,打了近40年,重庆人基本都死得差不多了。第一场是张献忠起义,是张献忠和明军、清军打,打了6年;第二场是张献忠死后,他的部下孙可望、刘文秀和清军打,打了9年;第三场是清军清洗残余的起义军和明军,打了4年;第四场是清军打吴三桂,打了7年。”



“四十年的战争,老百姓怎么过日子呢?”小敏问。




老曾说:“是没有办法过,所以重庆城的人口当时减少到基本没有人!康熙刚上任的时候,派来一个巡抚叫张德,他向康熙汇报说:绕着重庆开了几天的船,连人的声音都听不到。小姑娘,这几天过节,你上街的话,肯定看到重庆街上密密麻麻都是人,挤得人心烦,哪里想象得到那个时候的惨状啊。”



我补上一句:“小丫头,幸福来之不易哦,我们活在这个年代,真是运气好。”




小敏接着问:“现在有了这么多人,就是那个两湖两广填四川来的吧?”




“你从哪里听来的两湖两广?湖广填四川,不是指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是指的湖广省,清初的时候,湖北和湖南是一个省,就叫胡广省,填四川来得最多的人就是那里的。禹王宫就和他们有关系,小罗猜到没有?”




“猜到了,湖广人崇拜大禹,禹王宫肯定就在湖广会馆,你老人家绕好大一个圈子啊!”




“答对了,加十分!禹王宫就在湖广会馆,这首诗很清楚地说,在湖广会馆的禹王宫下有暗河,可能通到洪崖洞那边一个壁上有佛手印的地方,藏的东西和经书有关系。”



老曾把其余的图纸放到水汽上蒸,但是,其他的图纸都没有再显影:“看来这一招并不是总有效。”

放下图纸,老曾一点不着急,吩咐小敏收好图纸,还端出一套茶具准备泡茶。



“曾老师,我们快去那个洞看看吧?”小敏着急地恳求道。




“急没有用的,那个暗河洞其实有不少人知道。前些时间,重庆有些文人朋友,向政府建议开发那条暗河,做成一个旅游点,联通湖广会馆和洪崖洞。但是一问入口具体地点,大家都不清楚。就算我们知道,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去的,难道你准备背个铁铲去挖?”老曾不紧不慢。



我说:“这样吧,反正小敏对重庆不熟,顺便旅游一下,我们一会去洪崖洞和湖广会馆走走。”



“不着急,这是我朋友带来的资格龙井茶,不好好品一下太可惜,我去打几个电话,看看能不能找人带我们去。”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 10: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失踪的上清寺(十四)
老曾去书房打了一通电话,回客厅告诉我们:“我朋友的儿子是做导游的,和湖广会馆很熟悉,可以带我们去。但我们最好别告诉他寻宝的事情。”




一会老曾的手机响起,老曾朋友儿子的车已经到了。下到抗建大厦楼底,一辆贴着“熊出没注意”的越野吉普车停在刘一手火锅店的旁边,有个胖乎乎的青年人在车边向老曾招手。




一看那人,我不禁笑了,是一起野外扎过帐蓬的驴友,叫潘天棒。




潘天棒快30了,还没有固定的女朋友,前些时间老在网上缠着我给他介绍对象,平时开车瞟到漂亮女孩,都要减一档油门的人,看到小敏漂亮,眼睛都直了。看看小敏,看看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鬼念头。




老曾上前向潘天棒介绍小敏是他亲戚的女儿,我悄悄告诉潘天棒:我是专门来找老曾的,也是才认识小敏,他有的是机会。这家伙一下子就活泼起来,忙前忙后地为我们开车门,麻利地把车子从人行道开到马路上去。




一路上,潘天棒发挥他搞旅游的专业才干,不停向小敏介绍路过的地方,车到下半城时,他介绍道:“这里就是重庆的下半城,重庆主城就这里没有充分开发了,整个下半城,靠湖广会馆和朝天门那边建筑要好些。”




老曾忍不住考问潘天棒:“重庆下半城发生过一场大火,差不多下半城的木结构房屋都烧光了,你知道是哪一年不?”




潘天棒摸摸脑袋,支吾一阵说不出来。




我问道:“是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对重庆大轰炸造成的?”




老曾说:“八年抗战,日本人轰炸重庆几百次,丢下炸弹近万枚,炸掉房屋近二万所,老百姓死伤近三万人。下半城是起过很多次火,但都没有九二火灾那次大,那一次是在四九年,重庆解放前三个月,房屋烧了八千多幢,死了几千人。国民党当年的报纸讲,唐家沱打捞起来的尸体就有几千具啊!”




想起来了,经常听老辈子讲重庆发生过一次很大的火灾,原来是这个。下半城多灾多难,如果暗河口在湖广会馆附近,会不会受到影响呢?如果藏宝的时间先于1949年9月2日那场大火,会不会受到影响?




我问:“大火的范围是哪里?烧到湖广会馆没有?”




老曾讲:“大火的范围是朝天门附近的两江沿岸,朝天门、东水门、千厮门都烧了,十万人无家可归,但湖广会馆没有受到影响。火灾只烧到了湖广会馆对面的曹家巷,这场大火主要烧的是棚户区,当时天干物燥,那些竹木结构的房子,还有朝天门那些库房和码头货物才容易着火,湖广会馆专门有防火挡墙,就算烧到了,也影响不大的。”




潘天棒接上话:“对了,当时听说江上的船都烧起来了,是不是真的哟?”




“是真的”,老曾说:“那个时候,日本投降了,重庆的经济发展起来,港口贸易很发达,朝天门附近江风大,烧起的货物飘起来到处飞,其中就吹到了民生公司的船上,只不过引起的火灾被船员扑灭了。当时还有一件事情,国民党空军有三只木驳船,是装满了炸弹和燃烧弹的,就停在起火的船附近,还好民生公司派船去拖走了,如果当时被引上火,下半城要被炸翻天!”




“那场火是人为的,还是不小心失火呢?”小敏问,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失火会不会和那些搜刮宝藏的行为扯上关系?

老曾说:“国民党当时就指责是共产党放火,还抓了几个纵火犯,然后枪毙了。解放后,有些书指责是国民党故意扩大火势,而现在研究历史的人,普遍认为是无意失火造成的,不过那三只装满炸弹和燃烧弹的船确实可疑,因为居然军人无人开船,靠老百姓去拖走。”



潘天棒讲:“对头对头,我以前带过团参观歌乐山烈士墓纪念馆,要介绍一个叫杨汉秀的人,她是杨森的亲侄女,共产党员,杨森一直劝她脱党。报上说是共产党纵火,她就出来反对,杨森不仅抓了她还逼她承认是纵火犯,后来重庆解放前几天,杨森急着逃跑,派人把她拖进一辆小车,然后勒死了。”




“那时的人,怎么那么残暴啊!”小敏感叹到。




“是啊”,潘大胖说:“我看过她的照片,长得好漂亮,死的时候不到36岁。”




重庆久经战乱,死掉了无数的百姓,杨汉秀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不幸生存在那些时代中的一个,也许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那么悲惨,那些可能存在的宝藏将会为一场场战乱的做证。







车到湖广会馆,潘天棒进去联系,不一会就出来得意地领我们进入,免去了每人30元的门票。




湖广会馆我上次来时,是2005年10月,刚刚翻修好。解放后,湖广会馆被安置了许多居民,99年开始撤迁居民进行修复,花了1亿多。也许历经几十年的居民入住,加上大规模重建,我们寻找的暗河口已经不在了吧?




一进大门,小敏就问:“禹王宫在哪里?我们先去那里吧。”




潘天棒把我们带到禹王宫,禹王大殿前,摆着几柱大香,有人在跪拜。




宫殿内外的地面,都是新砌的石头,周围看不到什么暗河的痕迹,老曾一点不着急,向潘天棒提出一个问题来:“你知道大禹和重庆有什么关系?”




潘天棒说:“没有听说过,哦,我明白老,朝天门是大禹修建的。”




我笑道:“闯你个鬼哟,朝天门是明清时期修建的。大禹是重庆人的女婿,他有个老婆在南山。”




老曾也笑了:“对,大禹的四老婆叫涂山氏,南山上有个地方叫涂山,涂山氏就是那里人。在南滨路上重烟厂过去,枯水季节能看到长江中有一块大石头,叫呼归石。传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久等大禹不到,就变成了那块石头,后来大禹归来,对着那块石头哭喊涂山氏的名字,石头裂开,生出一个小娃儿,就是后来夏朝的国君。”




“对了对了”,潘天棒插嘴道:“重庆弹子石那个地方,古时候写成诞生的诞,不是枪弹的弹,就是纪念涂山氏变成石头生儿子的事情嘛。那夏朝的皇帝,实际上是我们重庆人哦。”




我打断他:“天棒,这个禹王宫地上有没有地道和暗河呢?”




潘天棒说:“这个地下,全部都是阴沟,设计师是按以前的图纸恢复的,整个湖广会馆,地下排水系统是当时最先进的,但没有听说过地道和暗河。”




老曾说:“我听说湖广会馆也有防空洞,禹王宫附近有没有防空洞?”




潘天棒说:“有啊,就在禹王宫背后,不过那里不让人进去,是这里管委会用来堆东西的。”




我和老曾对视了一下,老曾问:“有没有办法带我们去瞄一眼?我写书需要用。”小敏也跟着说:“潘哥哥,想想办法吧。”




潘天棒看了一眼小敏,勇敢地说:“这个没有问题,我马上去搞定。”转身就去找人了。




我把老曾和小敏拉到一起,说:“这是文物保护的地方,就算有防空洞,我估计也进不去,而且如果我们能轻易进去,那里藏的什么东西也不可能在了。”




老曾同意道:“是啊,不过如果能看一眼,确定一下位置也行。”




过了几分钟,潘天棒灰溜溜地回来了,“实在不行,防空洞要从他们管理区过去,那边有不少修复中的文物,外人绝对不能进。”




老曾说:“没有关系,今后再找机会吧,小敏难得来看看,你带我们一起逛逛。”




潘天棒向小敏介绍会馆各个景点的时候,我问老曾:“整个湖广会馆,有些道教的痕迹,你注意到没有?会不会和那个上清寺有联系?”


老曾笑了:“怎么会没有留意,虽然湖广会馆是典型的儒家建筑,但中国儒释道三家混杂,有也不奇怪,反过来,你想想,上清寺的最早的道士从哪里来的?还不是湖广填四川时来的嘛。但齐安公所那边有个奇怪的东西,看看去吧。”

我们来到齐安公所,老曾指着戏台顶上给我看:“看见没有,那里有一个铁链系着的石兽,那叫镇宝兽,道家有些教派的庙里,经常出现。”

消逝了的上清寺,在这里仿佛出现了一丝联系。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 10: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失踪的上清寺(十五)
老曾讲:“那个石兽据说以前就有,翻修是按原貌恢复的。”

“是什么人在房顶上放一只寻宝兽,向什么人提示呢?”我问。

老曾一挥手:“这些查不到,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只镇宝兽,标志着湖广会馆在修建的时候,在地下装过藏,就象菩提金刚塔一样,装藏是要用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属性的珍贵物品,湖广会馆地下有宝,这是明显的证据!”

“那我们还是等小敏他们回来,去洪崖洞那边想想办法吧。”我们在齐安公所的戏台对面坐下来,戏台上,几个女孩穿着古袋在练习古乐器,是哀怨的调子,但几个女孩却奏得兴高彩烈。

整修一新的湖广会馆,背后的故事也很多,小敏似乎看得忘记了寻宝的事,跟着潘天棒逛得有滋有味,直到我们电话催促才想起正事没有做。

出得大门,潘天棒殷勤地给我们打开车门,然后开车送我们到洪崖洞下面的滨江路,就准备离开:“我就不陪你们上去了,回去处理点事情,小敏晚上要逛重庆夜景的话,给我来个电话就是,陪到天亮都可以。”





洪崖洞经过重庆一家餐饮集团投资改造,过去民居的痕迹已经找不到了,恢复的吊脚楼,也不再是历史上真正的竹木吊脚楼,而是结合钢筋水泥仿制,成了一个旅游休闲景点。

小敏看着高高的洪崖洞,问道:“这里以前是什么样子呢?”

我笑道:“这里有上千年历史,你问哪个以前?”

老曾说:“这里在解放前,有一个码头,好象就叫一码头,石梯一直通到顶上,周围全是吊脚楼。”

“那,这里以前都住什么样的人?”小敏追问道。

老曾解释:“应该讲,这里最早住的都是无家可归的人,他们用简单的木材穿在崖壁上,搭成房屋,一边用两根木头支撑,木柱子嵌在悬崖的半壁,另一边悬崖的绝壁当墙,其他三面墙柱,一般是用楠竹和竹篱笆捆绑而成。后来这些人在码头上做苦力,也做些小生意,吊脚楼就越修越好了,住的商人就多了起来。”

小敏说:“要是住的都是穷人,崖壁的防空洞内,就不会有居民留下的宝藏吧。”

老曾笑笑:“这里的防空洞,全部和解放碑地下是通起的,其中有几条还通向上面银行的金库哦!”

小敏吐了一下舌头。




因为是节日,来洪崖洞的人非常多,从下面入口,走到美食街,都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线索。

美食街上到处是小吃的香味,香得小敏不断地吞口水,缠着我们停下吃东西。

我们来到靠最里边的一家卖鸭血汤的小馆子,才找到座位,老板是一个30多岁的女人。

结帐的时候,我问女老板:“老板,你是不是以前住在洪崖洞的人?”

女老板说:“是啊,我小时候住这里,后来撤迁了。”

“那你知道不知道洪崖洞这里,哪里有印着佛手印的墙壁?”

女老板摇摇头:“没有听说过,不过在这个新洪崖洞旁边的有个防空洞,洞里面倒有一个,印着好大一只手在墙壁上,我们小时候经常去玩,不晓得是不是你们说的那个?在洪崖洞下面看得到那个防空洞。”

得来全不费功夫!

谢过老板,我们急匆匆地来到洪崖洞下滨江路。果然!洪崖洞面向江面的右侧,新建的洪崖洞区域以外,靠近沧白路的山腰上,有一个防空洞。

远远看去,洞口有一个铁栅栏做的门,门是虚掩着的,小敏急着就想上去,被老曾拉住了:“进防空洞什么都不带,只怕进得去,回不来哦!”

说得有道理,而且那个洞是否能随便让人进出,也是一个问题。

老曾掏出电话找朋友,一会告诉我们:“我有一个搞人防工程的朋友,他讲那是一个废洞,可以进去,不过里面很深,靠门堆着不少垃圾,很臭,所以没有人进到过最里面,他们也都没有进过。”

“太好了,我们要准备些进洞的东西再来。”我提议。

老曾说:“行啊,我以前陪朋友探过洞,有些工具,回我家再说。”

打的回到老曾的家,他翻箱倒柜,拿出三只驴行用的头灯,一圈长绳,还有一个指南针,换上登山鞋,还带上一个医药包,还找出三只非典时期准备的口罩,一副扑克牌。

“好齐的装备,”我说:“我经常驴行,装备都没有你齐。”

老曾笑道:“呵呵,不打无准备之仗,朋友讲里面有点深。小敏怕不怕黑?”

小敏犹豫了一下,说:“有你们在,我不怕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 10: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失踪的上清寺(十六)
打的来到洪崖洞的时候,天色已经傍晚,我帮老曾背着登山包,三个人沿着洪崖洞边上的石阶,来到防空洞口。洞口的门锈斑斑,一把旧铁锁被撬开挂上门上,洞门微微张开着。

老曾带头走进洞里,小敏跟在我身后。洞口很脏,有股子臭味,显然有过不少人把这里当成了厕所,墙壁上靠着一块沾满水泥的木料,灯光照过去,木料的墙上果然凹进去形成一个大手印。

“肯定就是这里了,快走快走!”小敏很激动。

我们一步步从亮处走到黑暗里,嘈杂的街上车声人声突然消失了,一阵潮湿的气味向我们扑来。

洞里很多建筑施工的杂物,我们互相搀扶着,走得很慢。

不知道走了多远,突然看见前面右侧出现了岔洞,一阵凉风从这个岔洞吹过来,老曾让小敏拿出那个图纸,果然,图纸上指示的方向是走入右侧的道路,老曾拿出扑克牌做了一个标记。

这个洞很低矮,而且很挤,不小心贴在壁上时,能听到隆隆的声音,不知道是地面上车行的声音,还是暗河的声音。担心是幻觉,我告诉老曾和小敏这个现象,结果大家都听到了,于是很兴奋。

侧洞走了很久,又不断出现分岔,还好有图纸引路,我们踏着脚下的乱石,喘息声在洞中显得格外响,不断地向前推进。

终于,一个新的岔洞出现在面前,这是一个半人高的洞,如果要进入,只能爬进去!

我们停下来商量,老曾反复核对图纸后,说到:“如果按图纸走,这里就是最后一段路了,但这张图纸年代很久,如果这个洞后来改造过,新挖过岔洞,那我们就可能已经走错路了。”

一只硕大的老鼠突然从我们六只腿边串过来,吓得小敏尖叫起来,死死地把我们老曾抓住,尖叫声沿着洞飘出去,似乎有回声。

我也吓了一跳,是被小敏吓的。

我安慰她:“不要怕,那么大的老鼠,一般是偷米吃的,你知道偷米吃的老鼠在美国叫做什么鼠吗?”

小敏在黑暗中摇头,显然惊魂未定。

我很郑重地告诉她:“偷米吃的老鼠,在美国就叫米老鼠。”

小敏“噗”地一声笑出来。

老曾也笑了,说道:“怎么办?爬还是不爬?”

我说:“老曾,你各人爬,我们钻!”

小敏听不懂这种重庆方言的玩笑,但显然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开始整理她的衣服,并且把长头发盘起来。老曾带头钻进去。

一段路后,小敏在背后说:“哥哥,后面好象有声音,我怕。”我们停下来,仔细听,却一点也没有。

老曾说:“在洞里钻久了,有时会耳鸣,误听是很正常的,别怕。”小敏才定下神来。

又爬了大约几十米远,我的肚子膝盖都疼起来,小敏却一声不吭,老曾在前面叫:“有风了!有风了!”

再爬了十多步,老曾叫道:“快把背包给我,前面落地有点高!”

老曾的装备终于派上用途了,他在洞壁上卡了几个岩钉,装上外挂,绳子在外挂上穿好,绳子的末端在我身上绕了两圈,就放心大胆地慢慢地从前面滑下去。

没有老曾挡住视线,我用头灯照出去,前面居然照不到墙壁。

“快下来吧,安全得很,才2米不到!”老曾在下面喊。

听到这句话,不觉有些羞愧,让一个60岁的老人探路,我心里好不难受,谁叫人家专业呢。

我和小敏七手八脚地从矮洞中用绳子滑下来,老曾从包里拿出高亮度的手电扫射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

这是一个相当开阔的大洞,洞中的空间高达四五米多,有上百个平方那么大,地面上有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沟,从另一个洞子流过来。

手电光晃动处,突然看见远处正前方洞壁上有一个雕像!

我们跳过水沟,走近一看,这是一个高达3米的浮雕,雕的是一个太上老君骑牛像。像前有一个石头做的香案,香案前,有三个石头做的圆蒲团。

“哇!太棒了太棒了,大发现啊!”小敏在洞中大叫,四周的回声响起来,象有七八个小敏在叫,一群蝙蝠惊飞起来,小敏才吓得住了声。

老曾用手电观察着四周,一边看,一边说:“这里墙壁上,都有半深的洞,如果没有分析错,这里应该是难民躲避战乱的地方。神像应该是后来才增加的。”

小敏用头灯仔细地看香案周围,突然兴奋地低声说:“曾老师,大哥哥,我找到上清寺了!”

我们赶快走到香案前,小敏手指着的地方,香案前部赫然刻着“上清寺”三个大字!

仔细一看,香案的上面也刻着密密麻麻的字,是篆体,只有老曾能看懂。

老曾打着手电,读了很久,然后告诉我们:

“香案上落款是青云道人,以前他在重庆上清寺出家。这个洞原来是明清战乱时重庆一个大户人家藏身的洞。30年代上清寺起火烧掉后,为了寻找闭关的地方,青云找到这里,发现这家人几十口在几百年前闷死在这里了,成为一堆枯骨,地上撒满了珠宝玉器。

青云道人心中感概不已,他埋葬枯骨后,在这里刻石壁造老君像,改造成为他和徒弟修行的地方。上面还讲,那些珠宝玉器,嵌到了壁中告慰亡灵。”





作者的话:

今天是65重庆大轰炸纪念日,早上十点,重庆各地都拉起了警报,可能许多网友都听到了。

在66年前的今天晚上,日本人对重庆平民居住的主城非军事区,进行了四个小时的轮番轰炸,重庆各个防空洞发生数千人窒息死亡的大惨案!

至今,日本官方不承认向轰炸中国平民的行为赔偿。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 10: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失踪的上清寺(十七)
三个头灯,加上一支高亮电筒,照着这个香案。仔细看去,香案的案面上也刻着密密麻麻的字,是篆体,只有老曾能看懂。





老曾打着手电,边读边说:“香案上落款是青云道人,以前他在重庆上清寺出家。”





小敏问:“这个香案会不会是那个叫青云的道士,从老上清寺庙里移来的呢?”





“我看不可能,”老曾分析道:“这个香案是石头的,我们一路进来那么困难,看这石头和周围的石壁都是青石,有可能是这里现成做的,只是刻上了‘上清寺’几个字。”





“那么为什么要在石头上刻‘上清寺’呢?这里又不是一个寺庙。”我有疑问。





“香案上没有写清楚,但讲了一个故事,”老曾说:“这个洞原来是明清战乱时重庆一个大户人家藏身的洞。30年代上清寺起火烧掉后,为了寻找闭关的地方,青云找到这里,发现这家人几十口在几百年前闷死在这里,成为一堆枯骨,地上撒满了那家人的金银珠宝和玉器。青云道人心中感概不已,他埋葬枯骨,在这里刻石壁造老君像,改造成为他和徒弟修行的地方。”





“估计是为了纪念失火毁掉的上清寺,他在香案上这么刻。”老曾补充道,他的脸都快贴着石案了。





那么,青云道人如果没有去其他的道观,这个地方就一定是他在那段战乱年代最好的修行所!





小敏问:“父亲讲,我叔叔出家在上清寺,难道就在这里?
   









“不太可能吧,”老曾说:“青云到这里,大概在1930年左右,你叔叔出家在70年代初,从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文革期间重庆大武斗,历经四十年,这里不可能长期住人。”





“我同意,”我补充道:
   “这里并没有人居住的痕迹,除了有水源外,没有睡觉和吃东西的条件。”





老曾从香案上抬起头来:“所以,我猜‘上清寺’这个名字是泛指与老上清寺有关的一些地方,或者是一群道人,应该与那些图纸所指的地点都有关系。”





“按我们分析的情况,孔二小姐要徐中齐帮的那个忙,是找寻重庆战乱时期分散的宝藏,小敏爷爷的作用是帮助徐中齐在解放前夕藏匿宝藏,那这个地点是挖宝点,还是藏宝点呢?”我问老曾。





“我看两个点都可能,”老曾指着香案上的一段话,说:“香案上说那些遗下的财物,全部被青云嵌到了洞中石壁里告慰亡灵,那么至少30年代,这里还藏着很多值钱的东西,45年到49年,如果徐中齐得到线索来寻宝,这里的宝藏应该依然还在,而且有可能和护宝的道人发生冲突,你们估计结果会怎么样?”





小敏摇摇头,用头灯扫着四周的石壁,似乎有些担心。





我闭上眼睛,脑袋里出现一幅画面:





四十年代下半叶的某一天,小敏的爷爷和一些警察寻宝来到这里,发现闭关修炼的道人,也发现了香案上的字,在挖出宝藏的时候,道人企图制止,但被持枪的警察逼了回去。





壁中的财宝被取走,道人在抗议,小敏的爷爷向徐小齐请示如何处置,为了保护这一秘密,也为了避免给徐中齐和孔二小姐带来负面消息,徐中齐可能下达了可怕的密令,而且让书生从戎的小敏爷爷难以接受,却不得不执行!





老曾开口了,和我想的一样:“战乱时代,人迹罕至,为了财宝而杀人灭口,那时候很普遍。那天在这里的道人,现在应该都不在了吧。”





虽然老曾说得很婉转,我心里还是感到一阵强烈的寒意,小敏也紧紧抓住了老曾的手。





“如果这里的藏宝都已经取走,小敏爷爷留下图纸用意在哪里呢?”我还有问题。





“有一种可能性,如果徐中齐帮孔二小姐挖到很多财宝,重庆解放前夕,肯定还没有拿完,那么多的财宝是不能都带上飞机的,国民党撤退时,都不相信再也回不来了,徐中齐肯定吩咐过小敏的爷爷妥善安置这些无法带走的东西。”老曾说。





“对,”小敏急切地说:“那么这里在49年底,就从寻宝点变成了藏宝点了,可能有东西还在这里!”





“要有两种前提才行,”我说:“前提一,当时与青云道人有关的这些上清寺道人都死光了,没有人知道这里,才能放心隐藏;前提二,小敏的爷爷和上清寺没有死掉的道人合谋,一起处置了这些东西,我希望是后者。”





我接着说:“我很希望的事实是,小敏的爷爷和其他执行命令的军警,并没有执行徐中齐的杀人密令,而是悄悄地放过了修行的道人。”





老曾讲:“也有这个可能性,抗战胜利后,到内战时,都有许多军人出家,而且高官的警卫出家不少,我知道成都昭觉寺的一位高僧,就是蒋介石的警卫!”





“为什么那些人会出家呢?”小敏问道。





“国民党那时很腐败,抗战胜利的时候,一些国民党军人有功却得不到奖赏,内战开始,许多军人有厌战情绪,而且反对蒋介石中国人打中国人,就选择了出家。特别是那些高官的近待,他们知道大官们的太多秘密,如果不出家避世,只怕会被人暗算封口!”





对了,从老曾提过的安道人,到见过的神秘高爷爷,都是会武功的道人。而且高爷爷和消失的上清寺有紧密联系,那么当年小敏的爷爷来到这里遇到的修行道士中,很可能就有战友和熟人!





我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道士中有出家的军警,小敏的爷爷肯定会选择保护他们,他们可能活了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 10: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失踪的上清寺(十八)
小敏点点头:“我爷爷当兵前学建筑,为了抗日才参军,他肯定不会乱杀人。”




我站起身来,走到水沟边洗手,一边说:“如果道士们活了下来,徐中齐逃跑时,小敏的爷爷很可能把一部分东西又带了回来,物归原主,放回洞里。”




老曾离开了香案,仔细观察四周的石壁:“‘古洞藏经为谁留’,这是图纸上留下的提示,而没有说‘古洞藏宝为谁留’,这个地方留下的东西可能已经不同,所有宝藏中最值钱的东西,应该是一部经书。”




老曾讲:“香案上讲那些财宝藏就在周围的石壁中,能装东西的石壁,敲起来是空洞的,我们大家一起仔细找找。”说完,他从地上找石头,挨着四壁开始敲。学着老曾的样子,小敏也捡了石上的碎石,敲击起来,洞里充满了“叮叮铛铛”的敲击声。




我是一个逢庙必拜的人,洗完手就走到老君像下,在中间的石蒲团上跪下来,磕了一个头。一辈子我磕过无数个头,但这个头,肯定是磕得最正确的。




磕完头抬起来,我的头灯碰巧照到老君浮雕像离地1米左右的地方,那里出现了我们新的线索!




那是在隆起的青牛头与岩壁的缝隙中,藏有一个方形的物体!




快步走到浮雕像前,我伸手进去,掏出了一个生锈的铁盒子来,似乎很轻。




“大家快来!”我连忙招呼老曾和小敏,小心地把铁盒子放到香案上。




盒子上没有锁,但已经锈死了,老曾掏出带着的瑞士军刀,小心地撬开盒子,里面赫然放着2张发黄的纸!







老曾掏出白手套戴上,拿出两张纸来,我和小敏给他提供着光线。




两张纸的新旧并不相同,更陈旧的那张写的是:




“当年遗骸之洞,珠宝遍地,青云道长镇寺于墙,今失而复还。唯有玉制金刚经一卷,疑为古董至宝,今借走玉经,贿于权贵,换得天下无价宝,留驻山城。”落款是:“民国三十八年罪人徐留。”




“罪人徐”,应该是小敏的爷爷因心中不安而自称的。“失而复还”,应该就是我猜的那样,他把取走的东西还了回来。但文中讲到一部玉制的经书,则被他换了一样更宝贵的东西,“天下无价宝”,不知道是什么。




“民国三十八年,应该是哪一年?”我问老曾。




老曾讲:“民国历比公历少11年,民国三十八年,就应该是四九年。”




果然,正是在四九年,重庆解放前夕,小敏的爷爷送还了徐中齐无法带走的宝藏!







较新的那一张,上面用大字写着:




“藏宝于石壁,莫如取之利用;镇邪以道藏,莫如大公大德。古洞余宝,价值无匹,取之于祖,用之于民。遗宝先贤,后来子孙,必同意之。”




落款是:“一九五一年,上清寺道众。”旁边一侧小字写着,“阆中佳液,秘图顿开”。




这张纸的笔迹和第一张一样,肯定也是小敏的爷爷所写,看来他在1951年,已经成为上清寺道众的一员了,取之于祖,用之于民,小敏的爷爷应该拿去派了什么用场。侧边的小字,应该是新的线索。







铁箱内,除了这两张纸,就什么都没有了。




老曾把两张纸看了又看,情绪从兴奋一下跌落下来,有些失望。




坐到背包上,老曾把手套递给我,自己抽起烟来:“看来我们今天是空忙一场哦,小罗,给小姑娘解释一下吧,不懂的地方我来补充。”




戴上手套,我拿起两张纸来,小敏给我照着亮:“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都明白吧。”




小敏说:“当然明白,坏消息是这里所有的宝藏都已经不在了,好消息是,我爷爷把宝物送给了老百姓,他是一个大好人!”




我笑着说:“心态不错嘛,不过并不是没有宝藏可取了。你爷爷信中说,玉经换了一个无价宝,如果找到那东西,你还是有发大财的机会哦。”




老曾站起身来:“取之于祖,用之于民,你爷爷可能并不是分给了老百姓,也许今后我们会知道,用在了哪里。”




小敏说:“对啊,对啊,家里还有几张图纸没有解出来呢。老曾想想办法吧,我们回去继续找线索。”




老曾说:“线索已经有了,小罗,你来解释一下,阆中佳液,秘图顿开是什么意思。”




这可考不到我,去过阆中两次,知道阆中的保宁醋:“小敏爷爷是在提示我们,用保宁醋可以显出其他图纸的影!”




“好啊,好啊,我爷爷太好玩了”小敏很高兴,声音在洞中很响,几只蝙蝠刚回来,又惊飞起来,“我们快回去吧,这里好吓人。”







虽然洞里阴深,空气也不好,但我还不太想立刻就走,我说道:“过一会吧,这个洞子难得来一次,我再仔细看看”。




老曾也同意:“刚才我发现有5条支洞连到这里,我的朋友建议市政府打通洪崖洞和湖广会馆的暗河,这次来了,我得帮他看看。”




我想多呆一下的原因和老曾当然不同,刚才洗过手,后来摸过香案,取过铁盒,但是,我的手仍然是干净的!




香案上没有灰,铁盒上没有灰,跪过石蒲团的膝盖,依然是洞壁跪爬时粘上的湿黑土壤。




这些都说明一件事,近期有人来过这里,而且做过清洁。为了避免吓着小敏,我没有说出来。




一直急着看香案上的字,我们都没有注意到香案的特殊性。一般的香案上面,应该有香炉,但这里却没有,难道是有人希望让我们更容易看到字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