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楼主: duhm
收起左侧

[热门] 源远流长 探尋涪江的源頭和涪江流域的文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江油是涪江干流流经的第三个县市,这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故乡,太白故里遗址有:宋朝时建,清代又重建的陇西院;李白妹月圆旧居的粉竹楼,竹影婆娑,清幽雅静,殿宇辉煌、芳草四溢的太白祠;松柏苍翠、枝叶扶疏的李白衣冠墓;水泉清澈、清雅幽静的太白洞,还有洗墨池、月圆坟等古迹;以及20世纪60~70年代建成的李白纪念馆;数十亩的庭园,地势开阔,溪流环绕,林木森森,颇富田园野趣。
窦山,在江油城北的涪江东岸。相传唐代彰明(今属江油县)主簿窦隐居于此,故名。由麓至顶约5公里,行道迂回盘旋,林木苍翠,景色秀丽。山巅三峰,拔地而起。高逾100米。峰顶各有古庙一座,名东岳、窦真、鲁班。三峰之中唯一峰有险路可通,其余两峰由上下两根铁索组成的悬桥相连。峰下不远处的云岩寺,始建于唐,明末毁于兵火,清代重修,殿宇五重,建筑雄伟。地势开阔。殿内有工艺精美、世所稀有的宋代木作转轮经藏(又称飞天藏、星辰车)一具。寺前山门外有唐李白题赞山石碑一通,谓:“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滚滚涪江,直奔绵阳,绕城而过。绵阳,在战略家眼里,乃是“控扼西川,推为要害”的军事重镇;在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眼中,它是川西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在神州大地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的当今,它又是“涪水荡荡,绵山丽丽”,魂系中外游子的旅游胜地。绵阳境内有名扬天下的西蜀子云亭,乃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扬雄曾经读书、作赋的地方。它亭阁宏丽、高雅。登其顶可俯览全市风貌,那郁郁街树,浓浓花香,峨峨新楼,浩浩东流的涪江,连同那远山近水,历史风云皆跃然于目,奔来眼底;平阳府君阙,是保存较好的全国重点文物,对研究我国汉代历史、艺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富乐山,是三国蜀汉皇帝刘备和蜀郡主刘璋曾经会聚的地方,而今是林木葱笼。风景优美的苑囿;蒋琬祠墓,是三国蜀汉著名大将军蒋琬的陵园,庄建肃穆,引人遐想,玉女泉摩崖造像,为隋唐时代作品;碧水寺(又称观音堂),是寺庙与园林相结合的游览胜地,寺中有众多的摩崖观音造像,尤以唐代巨型圆雕观音石像最珍贵,越王台,是唐太宗第八子李贞封为越王,当年在锦州作刺史时所建,六一堂,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出生在此的纪念堂,李杜祠,是现存罕见的李白、杜甫合祠;仙云观,是传说蜀中八仙之一尔朱先生的道观,还有抗日爱国将领宋哲元陵墓、环秀楼、北亭、南湖、白鹤林、南山公园、人民公园等游乐场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绵阳不仅风光绮丽,而且地灵人杰,这里出生了许多历史名人:有中国最早的王朝——夏朝第一代君王大禹;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宋代著名诗人、画家文同;清代著名文学家李调元,当代著名作家沙汀等。而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王勃、唐玄宗、杜甫、唐僖宗、白居易、苏轼、陆游、杨慎、张向陶等等历代名流骚客,则都在绵阳旅居过,他们留下的胜迹华章,为绵阳凭添了不少光辉。
汤汤涪水继续向前流去,三台县的云台观,射洪县的金华山又迎面而立。云台观绵延1公里余,楼台殿宇,翠柏参天,始建于宋,重建于明清,至今保存完好:金华山居涪江西岸,是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读书台所在地,早为蜀中名胜。满山古柏,茂林森秀,“白日沉沉不到地,秋风飒飒生寒烟。”山中道观建筑鳞次栉比,其间亭台错落,斗拱飞檐、古朴雅致,历时千余年,迭经修葺,独具艺术特色。站在金华山巅,滚滚涪江,阵阵松涛,悦耳涤胸。
涪江干流中游下段的遂宁有川中著名佛寺广德寺,下游潼南的大佛寺,建于唐代,涌地插天,凌空而立,十分雄伟壮观,慢步亭楼,诗画满壁,尽收眼底,临窗远眺,奔腾的涪江,万舟千帆,输货载客,来往如梭。潼南大佛寺还有许许多多的洪水题刻,它是整个涪江涪域洪水刻记最完整的,对流域洪灾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涪江的最后一站合川,更是一座历史名城。那里有明清时期建造的古圣寺,有南宋时期留下来的英雄名城——钩鱼城,它更为涪江增添了可歌可泣的壮烈景观。
涪江,不单干流多姿多彩,就是支流也不乏其美。支流火溪河源头就有以保护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大熊猫为主的王朗自然保护区。区内还有金丝猴、牛羚等多种其它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这里自然植被完好,原始森林和竹类茂密,山水奇丽,景色幽深;梓江上有“九曲潼水七曲山”的梓潼七曲山大庙,被誉为“三百长程十万树”的蜀道翠云廊,蓬溪河上有省管文物宝梵寺大殿及壁画,凤光旋丽的赤城湖等。
涪江流域的这些风光瑰宝,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观光旅游者,不仅使涪江名声显扬,而且给流域各地带来了不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涪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可以追朔到1000多年前:唐代是一个水利建设的高潮期。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涪江支流凯江上游安县茶坪河上,修筑了折脚堰。同年,安昌河上游右岸黄土镇建成了云门堰。据清乾隆《安县志》载,云门堰“灌田三千余亩”,民国《安县志》则称:“灌田二千余亩”。现此堰犹存,总灌溉面积达到4200余亩。“唐贞观六年(632),梓潼江上游现绵阳境内柏林乡的扎土堰建成,后来淤废,清嘉庆二年(1797)重建,建国后又经改建,灌田近千亩。同期,在罗江镇的凯江右岸建成茫江堰,江油马角坝的梓江上建成利人渠。
到7世纪末叶,随着盛唐时期的到来,涪江上游水利资源的开发,也从支流发展到干流。《新唐书·地里志》载:“唐武后垂拱四年绵州巴西郡巴西,南六里有广济陂,引渠溉田百余顷,垂拱四年长史樊恩孝、令夏侯因故渠开。”这是涪江干流最早的引水工程。
明末清初涪江上至平武,下至遂宁,干、支流上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在1680年前后,平武县境内涪江干流上修建了长春坪堰、东皋堰。古城河堰等7处引水渠堰,引涪江水灌田千余亩;江油境内在涪江干流及支流平通河上,相继在明末建成了姚济、永丰、真阳、岂窝、夹马、雷鸣、龙洲、松潘等引水渠堰,灌溉农田约3.14万亩。清初,涪江干流及支流平通河、通口河。梓潼江上。相继建成大小引水渠堰近五十道,使江油县境涪江流域内引水灌田面积,最高时达到8万余亩,绵阳市境内重建洛水堰,兴建李公堰、惠泽堰、广济堰等,灌田2万余亩,三台县境内兴建永成堰、简车堰等,射洪县境内兴建长溪、西洲、广寒堰等,灌田数百亩;遂宁市境内兴建苏家、永济堰等灌田千余亩。随着涪江水资源的开发,开发方式也从挑土垒堤,开沟引水,发展到砌石筑坝,穿山打洞。公元1760年建成的射洪广寒埝,就是在涪江支流武安溪上筑石坝拦水,在左岸堰头凿隧洞引水,灌射洪县太和镇南北坝田3000余亩。广寒堰渠引水隧洞高2米、宽1米、长60米,是四川省较早的引水隧洞。民国时期涪江水利也有较大规模的开发。1939年前后又在江油、绵阳、三台、射洪、遂宁等地陆续兴建、改建了女儿堰、龙西堰、郑泽堰、袁公堰、永成堰、大囤堰、可亭堰、四联堰等一批引水渠堰。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涪江水资源开发仍仅限于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沿江平坝地区,加之众多的渠堰工程年久失修,沿江一带灌溉面积仅11.2万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涪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设也加快了步伐。
1958年射洪县开始修建前锋渠引水工程,设计引水流量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1.7万亩。中江、遂宁、潼南、安岳、永川等县市仅1958年动工建成的中型水库就有5座,有效水量近1亿立方米。60年代初开始的引岷济涪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人民渠六、七期工程,经过近20年的建设,到1982年基本建成。至此,涪江左岸支流妻江河两侧100多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的农田用水保证。
涪江下游岸高水低,广阔的丘陵地区,建国以来也相继建成一批中、小型水库和机电提灌工程。潼南、合川两地在涪江流域内即建成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70座;电力提灌站近200座,仅涪江干流上单机55干瓦以上电力接灌站即45座。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4,13万亩,是建国前的20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发展,涪江上游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武都引水工程,于1987年恢复建设。这一工程将控灌涪江中游左岸上起江油,下至射洪六县市近200万亩农田,并可向嘉陵江流域输水2.5亿立方米/年。
建国55年来,涪江流域已有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20座,小型水库1764座,跨流域输水渠道两条,各种引水、提水工程5000余处,众多的塘、堰工程更如天上群星,熠熠生辉。流城内各种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30亿立方米,人民渠六、七期工程每年引来岷江水近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600多万亩,城乡生活用水和防洪,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涪江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干、支流水能蕴藏量共计有372万千瓦,可开发水力资源总量为133万千瓦。江油以上干、支流每年平均径流量达91.8亿立方米,从1953年开始,在涪江上游干支流规划了铁笼堡、南坝、武都、风箱滩、桂溪5座控制性综合利用水库工程。总库容22.45立方米,有效库容17.44亿立方米,除可滞洪削峰,调节洪水外,还可建5座总装机58万千瓦,保证出力20万千瓦的中型水电站。支流火溪河,可作5级开发,总装机31万干瓦。干流江油以下水能蕴藏量138万干瓦,采用低坝引水或低水头河河床式开发,规划有21个梯级,共可装机37.4万千瓦,保证出力17.7万千瓦。
涪江干流水力资源的开发,从1944年伊始至1988年,已建成平武南坝、大坪、三台永安(即前柳林滩电站),射洪东风、螺丝池,遂宁小白塔、龙凤,潼南三块石等8处梯级电站。装机37台、容量共6.7万千瓦。另有绵阳开元,三台文峰,潼南安居3处梯级、铜梁安居、合川渭沱及射洪螺丝池电航工程电站,建成后涪江干流12座水电站,装机共达16.3万千瓦。支流也将陆续建成一批小水电站,装机近3万千瓦。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涪江沿岸人口稠密,城镇密集,沿干流仅乡以上集镇即达80余个,历来是我省重点防洪区域。据历史资料记载,仅1744至1949年间,就出现过地跨上中下游的流域性大洪水15次,平均不到14年即发生一次,200年间,沿江县以上城市遭受洪灾50城市次,干流上的绵阳、三台、射洪、遂宁、潼南五城即遭洪灾达32次,平均22年被洪水洗劫一次。涪江流域大范围洪水在个别时段,更有连年发生的情况,如1781年与1782年,1920年与1921年,1936年与1937年都是连年洪水,沿江农田、集镇连遭劫难。据记载,绵阳在1692年至1770年不到八十年时间,曾连遭4次洪灾,被迫将地方政府迁往罗江。《直隶绵州志》载:“康熙三十一年(1693),绵州涪水异涨,冲城而过,东北二门荡为水国,堤亦乌有。城圮,后因徙治罗江。”第二年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涪江洪水又没绵州:“壬申,涪江暴涨,冲刷城恒,公廨、仓库胥付波臣。”“城沦于水,文庙独存。”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绵阳又遭洪水,“城堤并遭冲圯。”绵阳连遭洪水之灾,乾隆三十五年(1770),绵阳“涪水异涨,城垣倾纪,裁汰罗江,移州焉。”
涪江在三台县城以上的长坪乡盐井村向东折了个90°的大湾,由东塔山下流过三台县城,这就减轻了洪水对县城的威胁。但在一千多年以前,涪江并不是这样的,而是从盐井直迫三台城下。每到汛期,涪江洪水“狂澜陆高,突堤啮涯,包城荡垆,岁杀洲民,以为官忧”,城外防洪堤常被洪水冲毁,唐开成五年(公元840),梓州州官郑复调三千兵卒在今盐井柳林滩一带涪江东岸低洼处,开辟了一条新河,使涪江改道东折,减轻了三台县城的洪水威胁。三台另开新江,是古代治江防洪的一次大胆行动,功垂青史。
涪江是四川省江河防洪开展较早的河道之一。据记载,涪江中下游防洪堤早在公元835年的唐代即已兴建。以江油为例,在18世纪中,1781年建中坝猪市河堤,1793年建中坝大河堤,1794年建武都潘公堤等;绵阳筑堤防洪始于1195年的宋代,射洪金华防洪堤建于1199年,由宋提刑王勋主持兴建。射洪县城所在地太和镇地势洼下,“城垣位于江滨河东大山逼处”,1734年建镇后以土筑城墙防御洪水侵袭。1891年始,又筑顺水竹笼卵石堤于渡口;遂宁县的柳堤建于1543年。1199年,王勋在三台、射洪修建的涪江堤高5米以上,并留有一级马道,采用了复式断面。公元1548年的明代遂宁知县肖禹臣,用木桩填石方式处理基础,建护堤二百余丈。1737年的清代、射洪知县庄大椿修建金华镇东关外堤,“铸铁娱蚣二十四镇之,水不为患”。以上江堤所采用的堤坝断面、材料及防冲措施业已初具现代防堤之雏形。建国55年来,随着涪江流域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沿江两岸及河心洲坝,修建了大批防汛抗洪工程。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76年以前,江油城中坝镇沿江上下仅有重点堤防17.7公里,且防洪标准低,不能有效防御涪江洪水。1976年后,对原有堤防进行加固整治,疏竣了被淤积的河道、拓宽行洪断面,按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新建中坝至彰明镇沿江防洪大堤25.8公里。建成后经受了1978年9月2日和1981年7月13日两次大洪水的考验,有效地保护了大片农田免受淹没,使特殊钢公司、江油发电厂、氮肥厂等厂矿企业在两次大洪水袭击下安然无恙。
射洪、蓬溪、遂宁市中区沿江地带,历史上常受洪水袭扰,建国以来陆续修建了一些防洪堤、救生台,但标准较低。1981年后,射洪、遂宁城区修筑了7.5公里能抵御50年一遇洪水的混凝上斜墙防洪堤坝,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至今两县一区已在沿江兴修了主要防洪工程94处,其中堤防长41公里。并在60个河心洲坝上建救生台55处。
建国55年来,涪江干、支流沿线兴建、改建了各类防洪工程数千处,各式防洪堤总长近千公里,仅中下游重点地段堤防就有156.28公里,在上自绵阳下至潼南的100多个河心洲坝上,还修建了防洪救生台102座。众多的防洪救生工程在汛期对沿江数十个城镇、上百万亩农田及众多的厂矿企业,以及河心孤洲上的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保护。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