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519|回复: 18
收起左侧

中央媒体集中造势,重庆是一颗即将引爆的原子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9 23: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东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央媒体集中造势,重庆是一颗即将引爆的原子弹
今天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第4版)和光明日报(第9版)等中央媒体均有相当的内容来报道重庆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这绝非巧合!看来三中全会后,大家期待和关注的重庆问题,中央要给个明确说法了。重庆的发展要驶入快车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重庆这颗即将引爆的原子弹,必将吸引世人的目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23: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中央人民政府网:重庆积极推进城乡统筹资源双向互动力促共同繁荣
自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重庆市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城乡资源双向对接,打破城乡界限,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实现了城乡资源要素的交汇融合,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是重庆的基本市情。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重庆探索建立了符合本地实际的“一圈两翼”协调发展机制。“一圈”是以重庆主城为核心、以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两翼”是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重庆将92项市级权限下放给了区县政府行使,规定75%以上的财力用于区县和农村发展,并重点投向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以经济较发达的“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两翼”发展。

    重庆着力构建产业联动、就业转移、卫生共享、扶贫开发等8大新机制,促进城市优质服务资源下乡,引导城市产业链向欠发达区域延伸。作为重庆市10大城市资源下乡示范项目,江北区光大集团奶牛产业化项目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组织”等模式,建成了西南最大、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牧场,每年向当地农民订单收购牧草5000多吨,直接吸纳了当地近300名农民就业,实现了30多户农民率先转化为市民。

    为确保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重庆市规定,市级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70%以上用于农村,同时,连续5年向各区县每年安排2500万元,用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国率先全部清偿农村“普九”教育19.6亿元的欠债,消除442.9万平方米中小学D类危房,全市8000余名农村代课老师全部转正为公办教师;出台城乡合作医疗保险方案,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参保;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在全市实现了农村低保全覆盖。

    重庆市采取5项措施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是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工作体系,初步消除了招录时乡村户籍歧视;二是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力度;三是建设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开通了全国最大的农民工劳务对接网络平台;四是为农民工实行“低费率、广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五是放宽了城乡户口迁移限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转入城镇定居。

    为加快城乡统筹,重庆市在土地流转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了尝试。重庆市在确保农地性质不改变、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各区县也相继出台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并建立起多级流转服务机构。地处三峡库区的忠县结合柑橘产业发展,推行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使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超过20万亩,其中柑橘基地面积近10万亩,带动了当地农民持续增收。
http://www.gov.cn/jrzg/2008-10/09/content_1115799.htm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23: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CCTV:重庆,城乡资源双向流动优势互补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重庆市在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中,打破城乡界限,让城市和农村资源进行“双向流动”,城乡优势在互动中实现互补。



  正在苗圃里忙碌的这个年轻人叫钱中红,因为家里农活不多,一年前他从乡下来到重庆市区,现在已经是一家园林公司的采购主管。今年初,小钱把爱人也接进城里从事家政服务。



  记者现场:钱中红一家进了城,但他们在农村的土地并没有撂荒,我身后这块地就是钱中红家以前的承包地,现在这里已经建起了一个苗木基地,钱中红一家每年还能分到3000多元的租金。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了城,重庆市的一些龙头企业也从城里来到了乡下。通过土地流转,农村的土地资源和企业的资金、技术联了姻,农民收取租金、成了股东,不少农民还直接进入企业成了领取工资的工人。城乡差别在一来一往中缩短了距离。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 杨庆育:在城乡统筹过程中,我们的耕地一亩不能减少,我们的粮食一吨也不能少,我们的资源环境要更好,同时重要的是我们要保证农民的基本利益。



  如今,重庆市已经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农民工劳务对接网络平台,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服务。同时还出台了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惠及农民工的政策。去年重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9元,增幅首次超过了城市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23: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重庆国企改革树全国样板

2008年10月09日 13:00:20   HL网



  HL网讯(见习记者何青枚9日报道)由改革开放前的国家喂食、“襁褓”生存,到之后的国家松绑、“上场竞争”,国有企业在30年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中,经历了凤凰涅盘般的改革阵痛,并渐获新生。而重庆,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国有经济比重高、国有企业多,在30年国企改革的不凡历程中,重庆始终是改革探索、创新和发展的“排头兵”,为全国国企改革提供借鉴样板。
  重庆国企改率先试水
  1978年10月,重庆钢铁公司成为四川省首批“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试点单位。紧接着11月,重庆百货商场也获批试点扩大经营自主权。随即,重百根据《关于在重庆百货商店扩大经营自主权的试点意见》,重新核定了利润指标,制定了来年增产增收目标,并开始在企业内推行岗位责任制等。国企改革开始起步。
  1986年,重庆红岩厂在全国率先试行资产经营目标责任制,重庆针对国企扩大经营自主权的改革向纵深发展;1991年,重百率先打破“铁饭碗”,然后推广全市,在商业领域推行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开”改革,使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产品定价、内部分配、劳动用工、技术改造五方面享有自主权。一时间,重庆成为全国国企改革热门的取经之地。
  此后,国企向产权分离改革迈进,重百、重钢、庆铃、重庆中药、嘉陵等企业在进行企业两权分离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
  2000年,重庆国企开始涅槃重生,结束了长达6年的亏损低谷。当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5.41亿元,一举扭亏为盈。
  近五年“重庆模式”独树一帜
  2003年9月23日,市国资委成立,解决了国企所有者虚位的问题,并以国资国企“管家”的身份,挑起摆脱国企改发展困境、解决棘手问题的大梁,重庆国企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之路。
  其实早在2002年末,重庆便悄然酝酿着一场“投融资制度变革”。水务控股、城投公司、高发公司、交旅集团等8大政府投资集团的组建,开创了一条富有重庆特色的投融资体制变革道路。“八大投”由政府拥有,授权经营,通过市场化运作,先后充当了我市“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嘉华嘉陵江大桥、菜园坝长江大桥、图书馆、大戏院等基础设施、公益设施重大项目的投融资主体,成为推动全市城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5年共实现投资额1400亿元、融资额1700亿元,投资额占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的75%。
  “重庆经验”还在继续。2005年11月,世界银行在其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中称: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可能成为一个颇具价值的样板,可能为中国东北很多破产国有企业的重组、关闭和转型提供借鉴。此话缘起市国资委下属的重庆渝富,以22亿元的折扣价格整体收购了1160户企业在工商银行欠下的157亿元债务。
  成立于2004年3月的重庆渝富公司,为国有企业“清除污垢”,消解不良资产,并不断发展成为推动国有企业破产关闭、退二进三、环保搬迁、资产重组的“多面能手”。目前,渝富公司共处置国企不良债务230亿元,为国企提供破产、搬迁周转资金150亿元,推动重庆银行、西南证券、ST重实、ST东源等实现重组,投资组建了银海租赁、渝创担保、三峡担保、安诚保险等金融和中介企业。渝富平台已成为重庆企改的赫赫名片,全国30多个省国资部门接踵而至,前来考察学习。
  与此同时,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战略重组,国有资产的布局结构得到有利调整,市属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催生出100亿集团群雄并起的发展局面。目前,市国资委直接监管的34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集团中,资产百亿集团已达20户,其中信用联社已超1000亿元,高发公司、城投公司已超500亿元。
  谈及5年来重庆国企的变化,市国资委副主任廖庆轩提供了一系列亮丽的数据:今年6月底,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和净资产分别达到6539亿元和1819亿元,比2003年增长2.74倍和3.83倍;集团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6月底户均资产达到204亿元,较2003年增幅达285%;2007年市属国有重点企业集团实现经营利润81亿元,是市国资委成立之初的近12倍,而今年经营利润有望达到100亿元……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23: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重庆扎实推进各项改革 做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中广网 08-10-09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主持人:各位听众去年6月中央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年多来重庆围绕一圈两异协调发展劳务经济、土地流转和集中利用三大重点任务建立新机制,扎实推进各项改革。请听中央台记者刘战的报道。
    记者:各位听众我现在是在全国绿色小康村重庆黍兴(音)农民新村,广场两旁延绵400米长的川东民居风格的农民新村掩映在红花绿树之中,搬进新居不久的田伦一边欣赏舞蹈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田伦:感觉就是新型农村,环境啊,从他的设施啊,整个城市,吃的东西是绿色的东西,呼吸的空气都是新鲜空气。
    记者:田伦和122户黍兴村农民是宅基地置换新村改革的受益者。投资公司出资兴建农民新村,用同等面积的新居置换农民原有住房的宅基地。村民把宅基地转租过来,按照规划生产腊梅种植、生态养殖等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如今的农民居住环境发生彻底变化,收入也大幅增加。重庆多山,人均耕地只有1.04亩,如果不把有限的土地集中成片开发,城乡统筹目标就很难实现。为确保土地流转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框架内进行,重庆市还划出了在土地流转中不可逾越的底线。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主任杨庆育。
    杨庆育:在土地流转的问题上必须保证土地上的农民的利益要得到保护,要形成一些对我们失地农民的一种永久的保障机制。
    记者:土地流转加速了750万重庆农村富余劳动力项城市转移,农民工养老问题日益凸显,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可以自由转移等一系列政策,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策法制处处长刘大全。
    “通过这样几项制度的探索和创新,解决了我们目前我们在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目前最紧迫的几个问题,特别是对推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和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23: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重庆建统筹城乡样板 农村经济总量年增1倍  
2008年10月09日 09:07:07  来源: 重庆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到今年初,全市农户承包耕地流转达320.3万亩,占承包总面积16%

   

    盘溪蔬菜批发市场购销两旺(资料图片)记者 毕克 摄

    据重庆晚报消息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承包制、减免农业税、城乡统筹等,让重庆在全国逐渐领先。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说:“2007年6月,我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始了农村土地流转试点,目的是为全国找经验、样板。”

    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说,重庆土地流转改革在全国敢为人先,试点方面的成绩已达到全国领先。今后,重庆还将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夏祖相介绍,经过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不断发展,到今年初,全市农户承包耕地流转达320.3万亩,占农村承包耕地总面积16%,土地流转比例为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二。2007年6月,我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开始了农村土地流转试点。

    夏祖相举例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市将农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吃了“定心丸”。

    夏祖相称,土地流转是农村改革的重点。以前,是给了农民自主经营权,今后,要把农民的经营权推入市场运作。换言之,农民可把土地作为股份入股,参与公司经营当股东,年终分红。农民解放了劳动力,还可自由打工赚钱。

    成就

    三十年五硕果

    夏祖相说,改革开放30周年,尤其是直辖以来,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成就:

    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推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面启动农村改革,推行以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使农民生产经营和农户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巩固农村改革成果,九十年代中期将农民的承包期再延长30年,使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

    农村税费减免和惠农政策实行,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002年,开展“三取消一确定”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4年,开始全国降低农业税率,2005年,我市提前取消农业税,农民人均减少税费负担24.81元,至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农村特产税和牧业税。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23: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基本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格局。允许农民和集体资金自由活动或有组织地流动,鼓励农民向各种企业投资入股,鼓励集体和农民本着自愿互利原则,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促使农村劳务产业迅猛发展。2007年,我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050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225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48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55%。

    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农业走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生猪、水产品改派购为自由上市。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国家粮食价格和购销全面开放,实行保护价制度,并建立粮食储备体系。

    以城乡统筹为目标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2004年,我市实施了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分离公益性服务职能与经营性服务职能,将农业服务的公益性职能整合,成立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纳入财政全额拨款,将农业经营服务按企业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农村公共社会服务体制和机制。全面推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普遍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普遍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市近80%的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45万人参加了养老保险,71万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

  动态

    西部最大农产品交易中心

    选址渝北 占地3000亩

    9月27日,市农委主任夏祖相在“聚焦3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时介绍,我市将在渝北农业园区建设一农业产品交易中心,其规模超过盘溪市场。届时,市民买菜将更方便实惠。

    据介绍,该中心具体选址在渝北农业园区,一期占地1000亩,最终将形成3000亩的市场交易规模。为“西部最大、全国知名”。该市场定位不仅是简单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其营销网络将渗透至区县,实现农产品由主城—周边区域中心城市—区县—乡镇的网络覆盖。

    前天,渝北农业园区招商处人士介绍,该交易中心的筹建由重庆渝惠食品集团操作,目前,筹备细节尚在敲定中。

    据介绍,目前,主城消费的80%的农产品来自盘溪市场,其占地规模为107亩,除满足本地市场消费,还辐射了我市周边如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江西、湖南、湖北等9个以上省市县。市农委负责人说,渝北市场建立后,将和盘溪市场形成竞争互补,今后,农产品流通更顺畅、品种更丰富、价格更实惠。

    该负责人称,依托该交易中心,我市将不断壮大农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质量,让更多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体验

    农产品多了 生活方便了

    十几年前,市民想吃土鸡,除了托人到农村买,农民背着背兜上门卖,只能偶尔到农贸市场碰碰运气。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23: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重庆建统筹城乡样板 农村经济总量年增1倍  
2008年10月09日 09:07:07  来源: 重庆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家住同创国际的任华大妈原住在老江北嘴,因旧城改造,搬迁到同创国际。1986年,任大妈女儿想吃土鸡,因不好买,她在自家阳台上“冒险”养了只鸡。事后,任大妈叹息:养了那么多天,仅为女儿解了一顿馋。光阴如梭,今年初,任大妈女儿作了妈妈,她也升级做了奶奶。现在,家人要吃鸡,住家附近的长安名都新世纪超市、望海花园小区对门的重百超市、聚穗园对面的农贸市场,天天都有土鸡卖。

    家住七星岗通远门附近的老居民刘大妈忘不了30多年前,全家等她排队买点肉末回家煮萝卜汤的情景。说起现在,老人一脸自豪:“七星岗菜市没新鲜感了,我现在天天到解放碑买菜,顺便锻炼身体,方便。”

    任大妈、刘大妈的感慨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农村发展了,农产品多起来了,市民生活方便多了。

  变化

    农村经济总量 每年增长一倍

    ■2007年,全市实现农村经济总量1429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近3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9元,比1978年增长28倍,年平均增长12.2%。

    从1978年到1996年,19年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从126.0元提高到1479.1元,增加1353.1元;1997年直辖至2007年,11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16.9元,比直辖前19年农民收入增总额和还多463.9元。

    ■200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中三产业比例分别为35.1∶40.5∶24.4,二、三产业比重为64.9%。农林牧副比为55.7∶3.6∶36.7∶2.61,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比重下降16.8%,牧业比重增长15.5%。实现了整个农村初级电气化,9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

    ■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237家,拥有固定资产94.7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培育出45家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

    ■2007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97年的336万减少到50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74%下降到54.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4.44平方米增加到34.60平方米,增加10.16平方米。

    ■教育“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国家卫生区县数量在西部地区位列第一;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位居全国前列,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记者 邹辉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23: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黄土地上新成就 重庆农村改革30年回眸报

    据重庆日报消息(记者 邹 密)30年前,发端于安徽凤阳小岗村,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浪潮。

    浪潮很快在巴山渝水间奔涌。农民压抑已久的热情喷薄而出,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3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重庆深入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催粮催款”等传统农村工作方式已成为历史,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也正在遭到淘汰,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农民腰包鼓了

    “赶场要走几十里,吃水要靠天下雨;农村壮汉难娶女,大年三十没得米。”30年前,人们曾如此描述武隆仙女山片区的贫困状况。当时的仙女山片区,农民住的是土坯房、茅草房,吃的是红S、马铃薯等,照明用的是桐油灯、松油果,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人均粮食不足400公斤。

    30年来,特别是直辖以来,仙女山片区修建了5条共长达100公里的公路环线,发展起了旅游业,培育起一批农业项目,带动了农民的脱贫致富,去年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3000元,九成以上的农户看上了电视,用起了电话。

    仙女山片区农民生活的变化是重庆的一个缩影。“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武陵山、大巴山地区属于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30年前,仙女山片区的贫困状况在这两个山区普遍存在,就是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渝西片区,这种现象也并不鲜见。

    30年来,重庆农民的生活已发生显著变化。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9元,比1978年增长28倍。其中直辖后11年间的增收总额比直辖前19年间的增收总额还要多464元。

    在农民腰包鼓起来的背后,是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农民恩格尔系数在30年间从74%下降到54.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大约10平方米。

    农村经济强了

    30年前,有“世界三大名腌菜”之称的涪陵榨菜还基本停留在手工作坊加工。30年来,涪陵不断培育壮大榨菜龙头企业,目前已有榨菜加工企业上百家,生产能力达50万吨,创建了“乌江”等知名品牌。这些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了全区农民种植青菜头50万亩,去年农民从榨菜产业获得现金收入上千元。涪陵榨菜已成为当地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涪陵榨菜的发展历程反映了30年来我市对现代农业的探索。全市农业逐渐从分散落后的经营模式向产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随着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的推进,全市已涌现出237家市级龙头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层次不断提升,去年农村经济总量中二、三产业的比重已占据了大约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23: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去年,全市实现农村经济总量1429亿元,比30年前增长近30倍。同时,作为全国粮猪生产的重要基地,我市粮食、油料、蔬菜、肉类等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增加,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

    五项重大改革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尤其是直辖以来,重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五项重大改革,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夏祖相分析说。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彻底打破了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土地第二轮承包,使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让他们吃上了“定心丸”。

    中央农村税费减免和惠农政策的实行,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三农”工作方针,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2005年,我市较全国提前一年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农民千百年来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再次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投资和经营领域的放活,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基本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格局。去年,我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050亿元,吸纳了农村劳动力225万人。同时,我市累计有748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约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55%。

    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农业走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目前,我市已建起8073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这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覆盖了全市大部分乡镇和行政村,让上百万农户的生产与市场有机链接,刺激了农产品生产,推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以城乡统筹为目标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我市在继全面推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后,普遍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近80%的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45万人参加了养老保险,71万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

    重庆农村改革30年的历程表明,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维护和实现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在农村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立足特殊市情,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夏祖相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