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3627|回复: 8
收起左侧

[发展新步伐] “世界是可以重组的”———看重庆蔬菜产业崛起(重点讲潼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2 11: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揭阳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10年5月23日晚,新任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做客CCTV“对话”节目,以“金融市长的私房菜”为题,生动诠释了重庆崛起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法宝:重组、创新、开放。他说,世界是可以重组的,世界还是互补的,因为构成世界的很多要素都是流动的。黄奇帆说话慢条斯理又气度十足,话里的意味已很明显了:十年生聚,蓄势的重庆,要走出三峡,打破现存经济格局,重新分割市场,向既得利益者分一杯羹了。
) D# j; q! z! z  e1 ^1 p4 o! q
' D" T3 m$ r5 @' a  三千里之外,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夏祖相给市长的话加上了本行业的注脚:“随着交通运输等条件的改善,重庆蔬菜巨大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重庆正崛起为蔬菜强市,将深度参与全国蔬菜产业分工布局和大流通,为菜篮子工程作出更大贡献。”
9 i: {0 z, M3 K% _
: O* c6 ]. S. h$ _/ R  出渝东三百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辣椒基地负责人、土家妹子谭建兰说:“以前我们的辣椒运到四川、湖北市场,竞争不过贵州辣椒。客户说贵州辣椒肉头好全部会跳,我们的辣椒跳不起来。后来经过县里不断请专家改良品种后,我们的辣椒也会跳了。现在,石柱红1号、2号、3号、5号辣椒,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前年,有外省客户到我那里订货,还给我送了3瓶五粮液。我们的辣椒拉过去,有好多卖好多,价格还飞起涨。”谭建兰不会知道,她掏心窝子说出来的话,其实也在给她几千里外的市长做着某种注脚。
) F& N& g. k- x$ y6 l: ~
, K) {7 V4 y1 ^7 o& z) D/ {# G  重组也罢,深度参与也罢,会跳的辣椒也罢,此中透露的讯息表明:重庆蔬菜产业全面进军的脚步声,已经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9 C- e. H  \4 {4 E

, @( k# G' H1 L' n7 L" o) x  擎天一柱菜为王2 B/ v! k7 M6 B9 W: Q. Y6 t" {
% C4 a3 P2 h  I& R; `, R) E
  基础 2009年蔬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5 C) u$ x) K1 Z. Q% l3 H( z7 c- Y
2 j, ?% K$ ?$ X; |, c
  近三年,蔬菜面积和产量增速在生产规模前20位省份中名列第一
3 @8 X- j) Z  f3 [% G" \' [9 p, o( T! o: I+ F
  鲜菜加工率位居西部省区第一
% l2 u9 ]* v  ^9 ^0 r* \. D( U, o9 }" j8 ^) g
  目标 全国重要的冬春蔬菜优势产区和高山蔬菜基地( |4 B0 I4 T: j

9 N  T9 ]7 j. |0 ^9 _  全球最大的榨菜种植加工基地全球最大的火锅调料加工基地西南地区蔬菜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的示范高地  f  |! D6 V9 _

$ D2 N" l  B3 J$ p# \' Y, W' v  路径 发挥比较优势,蔬菜成农业第一支柱产业,蔬菜大市向强市的跨越" Y! Q9 P% V: a; K
, z5 [7 [2 l$ R3 k2 O1 k& w
  2007年以前,因三峡库区淹没和城市快速扩张,重庆蔬菜生产用地大幅缩水,作为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庆,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而蔬菜占有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重庆市高度重视蔬菜生产,加大投入,全市蔬菜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增速全国领先。
& M* M( b9 e! h5 ~7 e
8 r, r# O5 F% @' |  ^- E- s  2009年,重庆市蔬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达到828万亩和1177万吨,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近三年来,面积年均增长15.5%,总产量年均增长15.7%,面积和产量的增速在生产规模前20位省份中名列第1位,是近几年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增长最快的省市之一。其中,近年规划建设的核心蔬菜基地潼南县,去年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52万亩和110万吨,近三年种植面积猛增31万亩,年均增速50.1%;总产量猛增62万吨,年均增速56%,发展速度为全国县级行政区首位。
- S& Z- H  V2 y+ _1 m) S. O& i* b  I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在总产、上市率、价格均表现良好的情况下,重庆市全年蔬菜总产首次超过粮食成为第一大宗农产品,产值直逼生猪和粮食,达到18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6%,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为25%,种菜的人均纯收入达660元,高于周边省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4 g4 n3 D- \  k- j& U  o* ]% |6 a% \& J. V" s4 m4 g: `
  预计今年上半年,重庆市蔬菜定植面积达到430万亩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8%;蔬菜总产量69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17%左右,全市蔬菜面积、产量、价格继续实现三增长。
8 Y/ N) g: H0 N. t% y% q, f& Z# V
- i: e" C* P# U  综上,蔬菜产业已成为近年来重庆农业中增速最快、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产业之一。重庆市农委副主任、资深农业专家张洪松称:“蔬菜产业跃升‘第一位’已为时不远。”他分析,蔬菜成为重庆农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有强大的比较优势为支撑。他认为,气候、冬闲田、劳动力、市场、交通区位、科技支撑、加工基础等生态和资源优势让重庆有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运”蔬菜基地,特别是全国冬春蔬菜生产的重点基地。: n  |% O) M- `. }2 f
8 X1 N/ @1 X* S0 B5 w# D  K, M: H- ]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冬春气温和无霜期明显高于同纬度地区,辖区内立体气候较强、耕作制度多样,常年适宜蔬菜露地种植,产出的蔬菜质量和生产成本明显优于大棚蔬菜。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露地生产的营养丰富、菜味香浓、口感好、能依靠自身免疫力抵抗外界侵袭的蔬菜,被专家和消费者形象地称为“大地菜”。+ |6 q8 z% b0 S* H. Q
: Y" e# D* u# Z1 _% |; Q9 T" s
  重庆市农委蔬菜处处长王少成介绍,在该市冬春露地蔬菜的生产季节,气温较华北高、比华南低,因此与华北比,蔬菜能够正常生长;与华南比,蔬菜病害较少,虫害很少发生,具有发展冬春季露地蔬菜的独特优势。由于冬天没有冻害,不用像北方那样依赖大棚,可以较大地降低生产成本(每个大棚成本在5000至5万元),同时还能避免大棚种植必须使用的农药,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生态种植的渴望。而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菜—稻—菜”水旱轮作模式,又有效减轻了土壤中的病原菌和虫原量,更加有利于绿色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品质更好。
" t( L0 w) q: W0 q3 Y# k7 k1 u: a: ^! c  d5 a
  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由于山脉分割阻隔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多样性的生态区域,有利于有机蔬菜和绿色蔬菜的生产。海拔高差大,得天独厚,立体气候明显:低海拔地区,冬春气候温暖,有利于喜凉蔬菜露地生产;高海拔地区,夏秋气候凉爽,适宜进行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近年的极端天气条件给了重庆人更加充足的自信。比如冷害、干旱、洪灾等,重庆均处于气候边缘。这无疑是最令人兴奋的事,老天爷眷顾这块土地!
7 [2 g8 E) Z0 b4 H  T- v3 L+ V( p* ~; @' p
  重庆是独特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结合体,农村地域广阔,耕地面积广大,尤其是冬春季农闲田面积大,为冬春季蔬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 n  k# d) j1 |2 x. |1 t. y8 Y, h

( q: z( e0 D% o& j& X) ^  蔬菜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重庆有农村劳动力1400多万人,冬春整体赋闲,这是多么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而全市1815万的城镇人口,构成了庞大蔬菜消费市场。随着健康生活方式日益深入人心,这个消费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G3 L4 D. \7 z$ G" e" y4 V; f6 X5 ]

% S" G" `6 Q* A+ F1 M; @. s+ `/ X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著名的三峡库区境内。具有承接东西、沟通南北的战略位置,是华东、华中、西南三大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和支撑。有襄渝、渝黔、成渝三条干线与全国铁路网络连为一体。随着兰渝、涪利、遂渝二线、渝怀二线以及铁路集装箱重庆中心站的建设,重庆逐渐成为西部的铁路枢纽。随着“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的贯通,重庆将成为西部的高速公路枢纽。重庆境内还有重庆国际机场、万州机场、正在建设的黔江机场,与58个国内城市通航,7个国外城市和地区直航,每周有2700余个航班。重庆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体系,为蔬菜产业的大发展,走出盆地,走出三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4 E! l% V( Q6 u. n

2 Y6 m; p2 p/ X3 U& C  科技是后发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的关键因素。重庆农科院、西南大学、涪陵区农科所、三峡农科院等一批农业科研机构以及潼南蔬菜研究分中心、武隆南方高山蔬菜研究所、石柱辣椒研究中心和涪陵榨菜工程研究中心等专门的蔬菜科研机构为重庆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庆市蔬菜品种资源占全国四分之一、西南三分之二,自育品种推广面积超过一半;建有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蔬菜改良分中心和西南地区唯一的农业部(重庆)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分中心,有西南地区唯一的蔬菜博士学位授予点和两位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榨菜杂种优势利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先进实用技术方面,推广了防虫网覆盖栽培、频振式杀虫灯、害虫性诱剂、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无公害蔬菜生产控制性技术,以及蔬菜嫁接防病、大棚设施栽培等新技术;蔬菜基地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70%以上。& H9 R  T2 y; ^7 y5 V0 K2 U+ T% ]! k

0 C. K$ }) C4 W8 o  同时,重庆蔬菜加工特色鲜明,榨菜、火锅调料是其特色和标志;鲜菜加工率超过20%,加工产值过百亿元,位居西部省区第一。全市种植辣椒、生姜、葱蒜、花椒等火锅调味品加工原料100多万亩。该市榨菜、辣椒、儿菜等行业从种子研发、繁育开始,到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全市蔬菜产加销企业达247家,其中榨菜和火锅调料加工企业各有104家和36家;蔬菜企业中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62家;产品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达115家,超5000万元的有24家,超亿元的有13家。
1 ?' C# G8 x4 O3 d; F, x8 W9 Q3 D) s$ g, g" ?* |
  凭这些条件,直辖以来的十三年,重庆的蔬菜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前快后稳”的发展过程。摸索市场机制,蔬菜产业用全市约10%的耕地面积创造了29%的农业产值。创建出2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地理标志产品,其中,涪陵青菜头、“潼南绿”蔬菜、“石柱红”辣椒、武隆高山菜、璧山儿菜等品牌的影响力日渐提高。
0 E1 S8 s/ z& Q5 N4 p6 b8 T- l* l
  现在,重庆人信心十足地要进入一个宏图更张的大发展时期了。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1100万亩,主要扩大冬季优势蔬菜和高山蔬菜;总产量达到1800万吨以上,1/3保均衡供应、1/3扩大外销、1/3用于加工转化;实现初级产品产值300亿元,各类加工产值200亿元,流通销售环节增值400亿元,从蔬菜种子到蔬菜加工销售的全行业综合产值形成1000亿元级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冬春蔬菜优势产区和高山蔬菜基地,全球最大的榨菜种植加工基地和最大的火锅调料加工基地,建成西南地区蔬菜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的示范高地,将蔬菜培植成为重庆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和重庆农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实现由蔬菜生产大市向强市的跨越。
/ G; G; E7 Y! V* C' k7 \
9 b' T$ `; w6 {) G) z/ g  重庆民间有一句俗话:豆芽长齐天也是小菜。如今,重庆的建设者们却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壮大的小菜产业,照样可以撑起一片蓝天。
: ^% c  l: B+ J  z3 T9 e( u  V4 A) A1 C
  这个底蕴,是不是黄奇帆市长手里正在烹制的一道“私房菜”呢?
* Y  q2 P+ A' z% ~7 X! @, G8 `, n/ B8 ^9 q% D/ x) m1 d/ i
  举世漫夸榨菜香
, {. T. F& _3 M
% C1 e, X: T* L7 Q+ s  “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重庆的涪陵榨菜。”这话并不夸张,涪陵榨菜作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中国三大出口名菜之一,产品覆盖我国所有省市区,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洲等世界各地,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80%以上。$ g2 _* s' }0 L) ?" E: [

: ]( {: j7 a5 k2 r2 l  T  历经百年沧桑,如今,“涪陵榨菜”品牌身价已逾100亿元。勇于进取的涪陵人,又在马不停蹄打造“涪陵青菜头”为重庆蔬菜第一品牌了。
6 P& o7 G) [3 p1 A7 w0 D
* [5 e% Y$ {4 r3 |4 k* q  去年,重庆市榨菜原料(青菜头)种植面积达131万亩,产量223万吨,其中涪陵区种植达60多万亩,为全国榨菜集中种植最大面积。
, G( k( _( ~* T* Y# b$ x+ }: i% X, q; a7 }& x
  说起来,涪陵区榨菜办副主任陈林辉与涪陵渝杨榨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成文的相识颇具戏剧性。
; \% I& f8 O  `* U4 R8 J( f5 f1 l# i1 e7 ^
  杨成文,涪陵八卦村农民,1988年20岁开始做坛装榨菜生意,从自产自销到收购转卖到贵州,从穿5元一双的塑料鞋做到能穿上26元一双的皮鞋,路走得艰辛而踏实。1998年长江大洪水,农资奇缺,物价突长,他的坛装榨菜生意竟然一趟赚了38万元。而当时的陈林辉,作为荆江大堤抗洪抢险部队的一员,至今记忆深刻的就是部队统一发放的食品餐餐都是方便面和涪陵榨菜,竟然吃不厌。两个人不同的体悟都源于榨菜,这一机缘,后来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k9 e! R# `4 w4 L
; v! r, U/ `, L
  1999年,率先完成原始积累的杨成文开起了自己的榨菜厂。而这一年,陈林辉转业到了涪陵榨菜办公室。杨成文瞅准市场开始转型做小包装榨菜,陈林辉几经磨难,也成了熟悉行业的专业干部和榨菜产业的领军人物之一。现在,渝杨公司有自己的3万亩榨菜基地,年加工榨菜1.5万吨,产品销到湖南、湖北、广东、山东、东北、北京、上海等地,此外还有庞大的鲜销青菜头网络。公司常年有工人300多人,其中有不少是库区移民。杨成文是老二,初尝成功以后,就带领杨家三弟兄及姐夫都做起了榨菜生意,开了两个榨菜公司。' {* Y' h* `3 w5 P4 f

% A$ H4 E9 ]: k* w0 j+ ~" k" |  而陈林辉任副主任的涪陵榨菜办公室,其作为就远不是一个渝杨集团所能涵盖的了。
6 N( X" F2 u8 t' X0 C) v( [3 T1 c( _0 ~. C/ }5 r, I% z
  在重庆全市蔬菜产业的规划和版图上,有三大重点区域,其中之一就是三峡库区加工蔬菜带。要在长江沿线的涪陵等区县发展榨菜生产,加工蔬菜播种面积要达到200万亩,使榨菜产业成为沿江农村的特色支柱产业。并且要把榨菜的原材料,俗称涪陵青菜头(茎瘤芥)打造成为重庆第一蔬菜品牌。( V  N# N0 h2 V& }; F1 h7 b
$ b1 J* y) S9 n( R& W
  关于榨菜起源,改革开放之初还曾经有过一场不了了之的公案,涪陵和余姚,究竟哪里才是榨菜的发源地?今天再来探究这件事也着实没有意义。可以肯定的是,今天,榨菜于涪陵,是一张名片,也是重庆和中国的一大品牌。涪陵榨菜历经百年沧桑,走向世界,与欧洲的酸黄瓜、德国的甜酸甘蓝并誉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今天,涪陵榨菜已成为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从生产榨菜的原料青菜头到成品榨菜,重庆涪陵区榨菜产业链年产值已达20亿元。
7 S# r2 J& u! ~5 H' D7 @$ T% M: G9 Y
  今天的人不会理解,小小榨菜,曾经是列入严格控制的军需品。但曾经在荆江大堤抗洪抢险的陈林辉的经历已经说明了这个必要性。1953年,国家把涪陵榨菜纳入二类物资管理,实行统一的计划生产,全部产品由中商部直接计划调拨,成为定量供应各省、市、自治区和重要出口、军需商品。直到1981年,国家不再统一调拨,涪陵榨菜才由统产统销向市场配置转变。那一年,乡镇榨菜加工企业和社办榨菜加工企业的加工量突破1万吨。到今天,涪陵全区有榨菜加工企业63家,企业产品品牌多达190个。1995年3月,涪陵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榨菜之乡”;2000年4月21日,“涪陵榨菜”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核准注册;2005年“涪陵榨菜”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审定。2008年6月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2月,“涪陵榨菜”被农业部评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第二名,估计价值111.84亿元;2010年1月“涪陵榨菜”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0 J7 D2 b4 N7 {5 n5 n7 r2 ?, C7 n# F, r0 I& V$ O3 l7 }1 l  a  X
  1982年,涪陵地区榨菜科研所成功研制出复合型塑料薄膜包装袋,小包装精制方便榨菜问市并迅速崛起,打破了涪陵榨菜80多年来全形坛装榨菜的一统局面。小小包装带来了划时代的产业革命和产业发展,榨菜从饭桌上的“咸菜”向快餐食品、休闲食品全面进军。多品种、多味型的轻便包装榨菜成为主流,全形榨菜悄然隐退。
7 E7 I7 U7 M+ ~! j) e4 F& }/ _; e) n7 f: h  u" t  P
  而在种植环节,青菜头种植的边际效益也逐渐被认识到了。
% U( o3 W  @! M* X7 w* E$ y( u8 L% l: i, o/ i* V% A5 N$ r7 }$ @: W+ |
  榨菜种植充分利用了冬闲田土,开创出一条时空资源综合开发和农民收益做“加法”的特色路子。
; N& @4 a% c1 o/ N# ~
$ ?, j, Q8 x& R) ~/ F5 X  最重要的是“水稻-榨菜轮作”模式。稻田在春夏种植水稻,秋季水稻收获放干水田,在冬季种植一季榨菜,实行水稻和榨菜轮番种植。这个模式由于普遍采用稻草和榨菜叶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增加土壤肥力,特别是榨菜生产季施肥和菜叶长期还田的培肥作用,保证了土壤矿质氮的供应,能基本满足水稻的生长需要,80%的农田在水稻种植时不需要另施化肥。通过稻菜水旱轮作方式,又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构成,降低水稻病虫害基数,尤其是降低土传性病害,对根肿病、霜霉病等榨菜主要病害起到较好的预防功效,由此减少农药使用量。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旱地种植玉米等大春粮食作物,秋收后再种一季榨菜,“旱地粮菜轮作”制度,也是巧妙利用了榨菜秋种、冬长、春收的独特禀性。这样水陆并进、粮经联作,有效开发利用冬季耕地资源,真正做到了“冬闲田土不闲”。
1 K3 P. m" ?7 U$ E$ T& t
4 N  g! ~2 e# f5 ^/ Y4 g: y6 i( I  蚕桑是涪陵农业的另一支柱产业,有桑园10万亩。陈林辉们引导农民利用冬季时间空闲在桑园里套种青菜头,青菜头冬季施肥同时也对桑树加强了肥水管理,一亩“桑菜套作”的桑园,比常规不间作桑园年均增收可达800元,促进了榨菜与蚕桑产业的同步协调发展。在一些苎麻及果品基地,也可以结合苎麻生产和果园建设,间作种植一季青菜头,实现“麻菜”、“果菜”双赢。) _3 J+ Y& M% R7 W% w9 F

& `6 w) Y3 ^' d" k' W- ?  百胜镇是涪陵有名的榨菜镇,八卦村是核心的榨菜村。副镇长刘启川说:八卦村全村家家户户种榨菜,田坎路边、房前屋后只要有土的地方均种上,可以说是种满种尽。“村里的小楼全都是青菜头垒起来的”,刘启川说。
0 r3 h9 }7 ]" |) g. O: j$ [8 ?: h+ [9 K' `
  68岁的况国亮,八卦村6社人,流转了十四、五亩田,去年种榨菜收了65吨,卖青菜头并初加工了20吨,收入4万多元。而他当年种稻子的收入,仅够吃饭。老人掏心窝子感谢陈林辉。
6 X1 q0 W& o# x9 l9 D% [3 l  m& U7 d& I2 H" _
  按照统计口径普通的说法,榨菜种植较小麦、油菜等粮经作物单位面积收益会提高1~2倍。涪陵人自主培育的“涪杂1号”、“涪杂2号”、“涪杂3号”、“涪杂4号”、“涪杂5号”榨菜杂交良种运用后,这个比值还会高。" J) F5 n' Q# n8 J5 i1 y# u/ l

4 N+ y/ Q8 F& }# u  然而,最让涪陵人骄傲的,或许还不在这些简单事实,涪陵农委的干部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们主导了国家标准向涪陵标准修改。! @9 B. e! H+ e5 D4 h& r) j9 V* Y
& V  _6 O1 X3 T  K
  一是酱油标准。不管是出于切实解决乱排乱放污染环境问题还是延伸产业链条,涪陵人经过多年试验,终于解决了腌制青菜头后剩下的盐卤利用问题,一种装在瓶子里,表面粗似酱油的汁液诞生了,涪陵人把这叫做“榨菜酱油”。问题是,国家标准规范的“酱油”,原料就只有豆类,没有蔬菜。涪陵人说服了有关方面,修改了国家标准,涪陵青菜头赫然成为中国酱油原料。去年,涪陵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进了山东富氏集团到涪陵工业园区投资5亿元,建设年产榨菜酱油12万吨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原来让人头痛的榨菜腌制卤汁可望全部得到利用,变废为宝。
: W% E4 h) L. i8 c0 B. A/ \0 A. u" B  f6 Q. s( H( @+ o- x
  二是涪陵地理标志注册成功。继“涪陵榨菜”、“FulingZhacai”成功注册后,“涪陵青菜头”证明商标于2009年11月21日注册成功。如今,这三件宝贝都握在涪陵榨菜办公室手里。2009年底,在渝参加亚太地区地理标志国际研讨会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说:“涪陵榨菜地理标志是中国运用地理标志保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 I6 M$ l* H5 @% Y/ N
4 ~$ J4 G! n" e) N
  第三件让人自豪的事是由涪陵组织起草,由国家标准局审定,分别于1985年和1988年正式颁布坛装榨菜(GB6094-85)和方便榨菜(GB9173-88)的国家标准,在全国榨菜行业中实施。* I; ^' c- \& g2 C; y; H3 {1 |

  \) q* j1 O# @  \0 n0 q: Z$ J  在榨菜产业链条上,还有一件事是涪陵人经常要提到的。2006年冬,一位北京来客改变了涪陵青菜头此前单一的榨菜腌制模式。北京商人看当令的涪陵青菜头翠绿可爱,回去时候带走了两车。此去,由于管理不善,冻坏大部分,商人并没有赚到钱,但他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二年,他就大举进来,打开了青菜头鲜销北方的大门。隆冬时节,北方天寒地冻,温室里的蔬菜总让人犯疑,露地出产的青菜头,在北方市场一探头,就受到普遍的喜爱。这个消息又被榨菜办公室适时地捕捉到了。
3 f$ A+ G/ f9 l0 n: I' \& P, ^0 |
0 X0 S9 c" g4 M5 m' ]  2007年起,涪陵开始大力实施早市青菜头种植,同时由区级部门牵头,带领榨菜重点骨干企业、榨菜(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前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宣传拓市,并通过统一印制宣传折册、刻录光盘、举办推介会、中央电视台广告宣传等形式大力促销,鲜销量由几万吨迅速蹿升到2009年的27.7万吨,有力地促进了榨菜产业规模扩大和良性发展。
  d0 i! `  i7 g, Y% Z% X& m- D+ T  @2 F4 }5 w
  也就是在这基础上,才有了“涪陵青菜头”这一证明商标的诞生。涪陵榨菜如虎添翼,把“涪陵青菜头”打造成重庆第一蔬菜品牌的口号冲天而起。- [3 x5 ~9 j  O7 d

% e. x7 L/ L8 S( ?  在这口号声中,如今,杨成文和陈林辉成为莫逆之交,共同兢兢业业地在涪陵为他们的市长做着这一道“私房菜”。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1: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揭阳

Re:“世界是可以重组的”———看重庆蔬菜产业崛起(重点讲潼 ..

停车坐爱“石柱红”6 q, N2 t) H0 v4 q, z
. f* m0 W- s  [
  石柱,这个渝东的土家族自治县原本不具备种植辣椒的天然优势,但却在8年间,从500亩发展到20多万亩,辣椒及其制品注册了“石柱红”集体商标。石柱被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并正向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辣椒生产县迈进。# y6 Y8 ]& j# `

. j3 @7 w( [) E9 q1 J  I' [* e( D  重庆蔬菜产业规划的“重点区域”还包括在石柱、綦江等县发展辣椒生产,把石柱建成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辣椒生产县。3 O0 I. F& A( F8 l( M/ Z' G- P+ L4 i

- L: l4 w" n8 [$ p  重庆火锅名气确实大,据说,在中国,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一定有重庆火锅。此说不好细究,但情形已经可以想象了。今天,慕名前来重庆品尝“麻辣火锅”的友人来自世界各地,靠火锅起家的商界精英层出不穷,亿万资产的火锅大鳄数不胜数。
7 P. Q* i" f6 L: ^2 y( j
) k! w7 J8 k7 G- S5 b( [. A  虽然有这样强劲的应用背景,但石柱辣椒的迅速崛起,却实实在在是政府强力推动的结果。1 Y# y) J2 |' n$ R( W4 x) h/ x# X3 y# s

6 }0 C& ^! d) H8 @4 u) e5 T$ y0 R  与重庆其他地区一样,石柱农民以前只在田边地角种点辣椒作蔬菜、作佐料,并没有成规模种植,石柱种辣椒也没有特别好的自然条件。本县龙沙镇副镇长马培双是石柱辣椒产业由小做大的亲历者。照他说,石柱辣椒的兴起十分偶然。
* \( X) I# N$ \0 {
0 b& o3 Y7 J. c2 J7 }1 U  2000年,该县悦崃区五个乡镇的干部组织到贵州考察烤烟生产,就在临走前一天,带队的区委书记接到县委副书记何志发一个电话,何说他在电视上看到贵州绥阳种有10万亩辣椒,效益不错,希望考察团能顺便考察一下绥阳的辣椒产业,看适不适合石柱发展。& l( P# _  w. e

% j( a7 `4 {: S0 V  来到绥阳。在辣椒基地,考察团看到漫山遍野种的全是辣椒,了解到这些辣椒通过当地的辣椒交易市场销往外地,农民种一亩辣椒可以收入1500元到2000元。接到消息,何志发随即赶往绥阳,做实地考察。他和考察团成员一起得出结论:在海拔300米到1200米的山区丘陵可以种植辣椒,辣椒比石柱以前的特色农产品黄连、莼菜、长毛兔适应性要强;而且辣椒比较效益高,完全可以作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
& F9 _1 F) k; _3 z5 H1 P! _- G! c/ {- p8 I' r; b  Q, `5 v" ?- e& P
  何志发等人将这一结论向县委作了汇报,县委领导班子在讨论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农民种辣椒换点盐巴钱行,搞辣椒产业是小题大做。更有干部说搞辣椒是“媒人贴个女儿来嫁”,不像种烤烟可以收特产税,对当地财政没什么好处,它也不像稻谷、玉米,种了卖不出去可以自己吃,辣椒卖不出去,农民吃不了,最终还得找政府。
+ z4 q% t6 e) R  ~- s9 {1 g
4 A: ~8 X! u. v, `9 V& m$ d$ b  县里决定先试试。2001年2月,石柱在三益乡和悦崃区种植500亩良种尖椒,当年秋天,收获大约300吨,卖了30多万元。何志发一轧账,觉得很满意:在农民生产技术还不成熟,也没有使用辣椒专用肥的情况下,农民种辣椒好的每亩可以净赚1400元,差的也有八九百元,而种稻子每亩只有六七百元,种玉米只有三四百元。2 f8 Z  o. Q( `# @% I5 ~* R
! K3 ?( P  s9 \& U1 a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石柱辣椒种植面积以10倍的速度迅速扩张,2002年种了5000亩,2003年种了5万亩。到2004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这一年,县里为所有的辣椒和辣椒制品注册了集体商标“石柱红”。
' V1 b1 p. T% K7 \; N$ x
% Z6 @2 y5 i& M  从2003年起,石柱开始出现由农民经纪人组成的辣椒专业合作社,他们与农民签订最低保护收购价,按市场行情收购辣椒。那时,辣椒市场行情不错,加上全县产量还不算高,农民辣椒卖得很好。2004年,辣椒市场行情有波动,行情不好,农民把剩下的辣椒烘干后等到第二年卖干椒,收入也基本没受影响。; z- d. W1 \$ I3 {' u+ u0 X
2 n& y- y# n' p( t
  真正的考验来得突然。2005年,石柱辣椒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3万亩,7月底,各专业合作社也一如既往地开秤收购。当年,行情不好,但一直到9月14日,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都执行得很好。9月14日,龙沙镇政府的坝子里突然拥来上百位农民,他们背着背篼,骑着三轮车,把几十袋辣椒堆在院子,有的人还大喊“政府整人”。镇党委书记雷云华等人赶紧下楼问究竟,农民告诉他们说石岭合作社不按保护价收购辣椒,辣椒是政府喊种的,现在卖不出去,看啷个办?雷云华找来负责辣椒收购的石岭合作社负责人一问,得到了“行情打烂仗,亏不起了,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的答复。
9 }% T$ i" v9 M7 r, Q' b
% \5 C- {' G5 {3 S" |" |, W  雷云华找农民沟通,农民根本无法接受专业合作社开出的低价格。雷云华向县里紧急做了报告,何志发和县“辣椒办”主任周洪火速赶到现场,他们表示,石岭合作社收的辣椒烘干后可以以每公斤7元的价格卖给县里一家国有控股的农业服务公司。由于石岭合作社收购资金有困难,何志发等人又以县政府的名义借贷一万元给石岭合作社。收购终于继续进行,一场风波暂时平息。但石岭合作社在用完这1万元收购款后,说什么也不愿再收了。而当地农民大面积的辣椒还没有卖出去。雷云华、马培双等镇干部没有办法,只有自己凑了4万元来收农民的辣椒,把这些辣椒烘干后卖给富民公司。$ {2 J, c2 I% k! o8 {
- `  e0 m. a& p" i$ b; Y
  马培双至今记得,明明知道收辣椒就是亏,因此不敢请人,他和镇财政所长谭小波等5个人白天收辣椒,晚上烘辣椒,大家轮流睡觉,有时候睡过头了,或者是火候没掌握好,辣椒都烘糊了。5个人整整干了一个月,人都累变形了,才把烘完的150吨辣椒交给富民公司。
) ?  P0 i& a" l7 q  n. C# V! k0 |1 o8 x* {: r, o) C
  龙沙辣椒收购风波反而让石柱县委坚定了发展辣椒产业的决心。何志发、周洪等人开始正视辣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 W0 W+ Q7 B* [. f2 T9 b5 @8 c- a2 C" s
  在县“辣椒办”主持下,石柱辣椒产业制定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游戏规则”:
  A) Q5 Z9 \) {. d3 f$ ?5 M3 G7 s, b/ a
  全县所有的辣椒基地都由业主,即收购商和加工企业划片包干负责,业主必须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种子、薄膜、化肥等生产资料,严格执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为防止业主不遵守合同,业主必须向政府交纳履约保证金,保证金额最初为1到2万元,后来提高到4万元。另外,政府和业主共同成立产业风险基金,基金由双方各出一半,在市场行情不好时,动用产业风险基金给业主补贴,目前基金总额已达240万元。: E( \0 F4 N! N7 @- i

, ~+ a. ^5 a( A7 z5 U  业主的收购权也必须得到保证。所有的业主都只能收购自己划片包干的辣椒,不能跨区域收购。辣椒只能在全县300多个固定收购点凭牌照收购,没有牌照的商贩禁止收购辣椒,违者将受到县“辣椒办”和工商部门的查处。
% {& j1 Y5 m3 z. {- L
7 n5 A$ l) \% x" V  这还不够,石柱辣椒本来就是重庆火锅的支撑原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什么不可以让火锅企业直接进入辣椒加工行业呢?这对他们也是好事呀。
* l; N9 N7 d2 Z+ A0 F
& U, z. k/ q2 y( D0 L1 c  2005年7月,中国辣椒订货会在石柱举行。在市火锅协会会长、小天鹅集团总裁何永智的带领下,重庆享有盛名的火锅企业德庄集团、三九火锅底料厂等几乎全部到了石柱,石柱漫山遍野的辣椒吸引了这些以辣椒为重要原料的企业。他们下叉了。* _7 V/ Q/ Y; B+ T* ^, T

5 t# P) C. W/ R# l; R# S  据小天鹅百福食品公司总经理何永福介绍,小天鹅火锅连锁店近年来扩张迅猛,每年要用四五百吨干椒和上千吨鲜椒。从去年开始,小天鹅公司在石柱龙沙镇投入600万元建食品厂,生产火锅底料、豆瓣和调味品等,年生产能力为10万吨,需要1万吨辣椒。并把在成都的豆瓣厂和在重庆市渝北的火锅底料厂归并到石柱。0 C  D6 C3 S# K& H
" R& K* e" |9 P! Z
  形势大好,但在辣椒办主任周洪看来,石柱的辣椒加工能力还远远不够。目前石柱辣椒年加工能力不足1万吨,就算引进的企业全部投产也只有3万吨,而石柱目前已年产10万吨辣椒,到2011年,县里计划种植30万亩辣椒,产量也将翻一番。4 |3 N& s% C" h% b* ^+ v0 @# q

2 @5 d: N" I4 D7 {  r  “政府早晚会退出市场,只有石柱出现了像贵州‘老干妈’那样的大型辣椒加工企业,辣椒在本地的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辣椒产业才真正具有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那时,政府就会逐步从市场中隐退。”周洪说。
* _+ X, }" E0 o; j9 z; N- ~) i8 X; I  q3 M8 w* H% P4 T* d" T6 ?/ I6 J
  如果说辣椒也是黄市长的一道私房菜,那么,这道菜显然还没有到能端上桌的形态。何志发、雷云华、周洪们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1: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揭阳

Re:“世界是可以重组的”———看重庆蔬菜产业崛起(重点讲潼 ..

  惊心只为“潼南绿”
6 Q9 E5 P9 c" n- F2 d1 U. Y% Z. ~; Y
  “潼南绿蔬菜,就是无公害”,在重庆市区中心地带之一的上清寺转盘处,大老远的就能看到潼南县的醒目广告。随着“潼南绿蔬菜”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这句广告语,越来越深入人心。- G% t, v* Z9 k
7 E5 p6 h) I0 M) z2 ~- a
  作为重庆蔬菜核心基地之一的潼南县,近三年蔬菜种植面积猛增31万亩,年均增速50.1%;总产量猛增62万吨,年均增速56%,发展速度为全国县级行政区首位。1 K9 ~1 t8 I" g

1 P* ?5 L% Y& v: I5 q9 ~8 m  向“中国西部绿色菜都”进发,潼南人迈着奋力而坚实的步伐。
% v* w( r# b( k0 H- _1 I
; ~3 k% m, u/ P7 e( T/ Q) [  重庆市政府规划的蔬菜三大重点区域布局之二在遂渝高速公路沿线的潼南、铜梁、璧山等地,以潼南县40万亩核心基地为重点,建立蔬菜基地面积60万亩,播种面积150万亩,商品率达90%,可调控总量在200万吨以上。这里重点发展夏季鲜销精细蔬菜、早春设施蔬菜和秋冬特色蔬菜,要把潼南县建成西部最大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大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西部绿色菜都。" P- C. ]% D5 |# ~
$ W0 h' ]) V2 @* Y- \% v) X+ d) I; E2 k
  5月13日下午,暖阳微照。在潼南县桂林镇双坝村,上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里的黄瓜藤上,挂满了浅绿和墨绿的黄瓜。喜形于色的村民正在将装满辣椒、茄子的竹筐抬上农用车。一幢幢漂亮的小楼散落在绿色的田野,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现实图景。; M  R7 ^' U$ \5 m

/ h, t6 R2 S$ I  在一个农民自建的蔬菜交易市场,笔者见到了别号“林冬瓜”却一点也不胖的林进辉,本村蔬菜种植运销大户。林进辉1981年开始种菜,后来兼营蔬菜贩运,成为市里数得上的蔬菜种植大户和贩运大户。整个冲击坝上,似乎再没有比他更成功的农户了。而且他很低调,这就越发显得他有不凡的经历和见解。笔者这个猜测不久就得到了印证。
7 X7 B" B% n, L& R4 t& k# m* j7 F) z
  林进辉并不讳言他的经历。“没有一技之长,就种菜卖吧。”这就是林进辉宣言。1983年,林进辉开始在自己的八分地上尝试扩大种植,种菜卖。在山吃山,在水吃水。在双坝村,没有山,但是有涪江和琼江,再就是两江冲击坝优质的土壤和宜人气候。那时这里差不多还是自然经济,家家都种菜,他的菜在附近卖不掉,每天早上天不亮,就担着几十斤新鲜菜到二三十里外的乡镇上去卖。菜卖不完是常事,他又担着回家自己吃。起早摸黑,年岁好时一年能够卖到二三千元,这对他已经很满足了。
1 v: ?" h9 s5 `$ t" x  M
8 C1 Y' K4 g' m" ~# L  1991年,他从别人手中承包了一些土地。到这时,他不再担着担子徒步到处叫卖了,而是利用农用车,拉到重庆的观音桥、红旗河沟的农贸市场去卖。菜卖不完,他又拉到长寿、涪陵等地去卖。
( H* a. H' K# M2 j' b
* r/ w+ n2 ~5 i1 z  1996年开始,林进辉两面出击,一方面承包大量土地雇人种菜,一方面跑运输做蔬菜生意。至2006年,林进辉10年种菜卖菜有了不菲的积累。2007年,他怀揣100多万元资金,带领4名技术人员,来到本县太安镇罐坝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办法,租赁土地500多亩,种植韩国萝卜、日本钢葱等近50种优良蔬菜,收成及行情看好。下半年,他扩大规模,租赁土地增至1700余亩,并投入100多万元对土地进行整治,带领当地农民发展蔬菜产业。当年,实现蔬菜销售收入800多万元。2008年,他再次扩大种植规模,使种菜面积达到2000余亩,收入900多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 ^# I- R) C7 z4 ^% f
% [9 C; A& M& Y- ]0 ]  林进辉种菜富了,羊群效应,乡亲们虽然不明所以,也跟着做———种菜谁不会?果然,所有辛勤的双坝村农户都脱贫致富。
  Z5 k7 C# x/ z1 s0 `  U# N' e2 u1 Z) @9 F
  “在我们蔬菜基地,十万元户、百万元户农民比比皆是。”林进辉毫无顾忌地向笔者坦言。
1 s; K8 G# q, H7 V0 q5 y
9 p' k7 c' d" Y, e0 v, }  潼南县城的居民都知道:双坝村吗?那个蔬菜基地的农民比城里人有钱。
7 v$ f: _& I5 [  w/ b% w6 o$ V8 j
# r3 f. d, h+ s2 h1 l  精明的林进辉富得冒油了。据他讲,他现在种有400亩蔬菜,今年1至4月已收入30多万元。包括今年正月初一贩运2车当地村里产的韩国大萝卜到广州,净赚了7.9万元。眼前是他自己建的300多平米的楼房,和一个5亩面积的交易市场。这个市场的日交易量在100吨以上,有他的蔬菜,也有周围农户的。市场里今年建了一个6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冻库,容量40多吨。还提供场地,让县里蔬菜办的信息室设在这里,联网随时掌握市场行情。场地上有一个半自动的萝卜清洗机,1小时可以洗5吨萝卜,是林进辉请人专门为他设计的。他的精明在这里显露出来了。建交易市场聚集人气,洗萝卜机器为人淘洗萝卜,人工洗需15元1吨,他这里只收7元钱一吨,每天上千吨的交易,算算,多少钱?他的冻库,也可以为远程运输的蔬菜速冻,当然是收费的。还不算他老婆奚凤香卖农资卖种子的收入。甚至装车,他都发明了一种机械收纳装置。笔者到那里的时候,正有东北的车在市场里装运萝卜。这是一个新时代勤劳聪明的农民,该他先富起来。
3 H8 D1 J6 V$ x/ ^1 i5 L
3 Q- m# D! a  G0 {6 S; x8 M; Z. k  但是,林进辉和双坝村的村民们并没有把事情真正看透。如果没有全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没有潼南这几年的整体铺垫,没有他们的市长“世界是可以重组的”的决心,他们再怎么勤劳也是白搭。: S" o4 I) `, D$ A) M( }% [

9 y# a0 Y$ ~" U  a  潼南是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乡。位于重庆西北部,东邻重庆合川、西靠四川安岳、南连重庆铜梁、北接四川遂宁,是重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渝蓉经济主轴上的“桥头堡”。总人口92万,农业人口占83万人。潼南的基本县情可概括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但是由此也造就了潼南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植被和森林覆盖率较高,没有土壤、空气、水资源污染,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净土”。前市长王鸿举在听取潼南工作汇报时,要求潼南要“心无旁骛抓蔬菜”;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在潼南调研时提出了潼南要“抓好菜篮子、服务大城市、建设新农村”的要求。2 P- B3 h/ h4 x; K4 E0 p# i

) X' c/ z) v7 O  “三环时代”的来临,潼南摇身一变成为重庆连接成都的桥头堡,也迎来了“左右逢源,两边吃糖”的发展新机遇。作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潼南正在打造“西部绿色菜都”。今年,潼南蔬菜播种面积将达75万亩,保守估计产值将达17亿元。“潼南蔬菜”集体商标已经注册成功,很快将投放市场使用。农业部今年投资1000万元在潼南县建立的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及集约化育苗中心即将建成。
9 k$ E7 K9 i" d$ D1 s+ q
" @9 X, H3 l- g4 R( a# J  像林进辉那样的交易市场将不再稀缺了,农户将不再在田边地角交易,1000亩区域就建一个市场。每个市场占地5亩,负责对所有菜品的跟踪检测,保证无公害。市场还设有电子屏,直接与互联网相连,以便菜农随时了解全国各地的市场供需、价格和新品种等,“初步估计,潼南将修建50个这样的市场。”9 O8 o$ A/ D6 I- p) S3 a+ t# b5 F
0 U# }" U6 w/ q, h
  “今年我们还将开发一个新产业,就是‘自家菜园’项目。”潼南县蔬菜产业发展局局长刘良伟称。所谓自家菜园,就是城里人到农村认购一小块地,在播种、施肥和收获过程中,体验田园劳动的乐趣,“种的菜,自己可以带回来。”这个项目,据说还要发展成现实版的“开心农场”。
2 V9 u* O2 C8 d  `- _+ s5 d9 I3 C
  目前,在潼南桂林镇和崇龛镇,已有两个公司在探索这个项目。而由三个房地产老板联手成立的重庆农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短短两年内就以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在潼南建起5000多亩高标准蔬菜基地,被国家认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成为重庆市蔬菜种植的龙头企业。
* T5 n6 h9 l$ e/ ^1 s+ d  f& M' P/ _. U
  按照潼南规划,2015年,该县蔬菜总产量达200万吨、总产值达71亿元,菜农人均收入1.5万元以上,带动20万以上农村人口稳定就业,并建成中国西部一流的蔬菜生产基地、加工产业高地和蔬菜物流集散中心。“立足重庆、辐射周边、兼顾本地”,努力开拓蔬菜市场,在重庆及川中、川北等地40多个大中城市与150多家客商建立固定销售网点,形成以重庆为中心,早春菜前期和秋冬菜后期以川中、川北为主的销售路线,在重庆盘溪、杨家坪两个专业蔬菜批发市场以及中百仓储、易初莲花、人人乐、家乐福、新世纪等23个大型超市设置潼南无公害蔬菜专销点,大力培育潼南蔬菜、潼南绿两个地域商标品牌,解决鲜菜销售问题,形成较为完善的营销体系。! f" I4 f2 ]+ x2 t7 G  ]
" U- X5 S' D0 f2 P. [4 T
  蔬菜产业化在这个县还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首要的就是旅游业。“三色”旅游是他们正在打造的品牌。这就是以万亩蔬菜基地、桂林人工运河、东升茶海、富金坝库区“渝西小三峡”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旅游;以双江古镇、唐代金佛、马龙山卧佛为代表的“古色”旅游;以杨闇公和杨尚昆陵园以及故居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着力点在3平方公里双江旅游景区、2平方公里大佛寺旅游景区和100万亩生态绿色旅游景区,促进“三色”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目标是成渝旅游的大结点。
+ X# J" ^  y6 A+ g% x, t; t6 I* L+ A9 j
  做菜是要讲究“色香味”的,“潼南绿,石柱红”,或许正可为黄奇帆市长的私房菜添加一道诱人色彩。' P/ \7 M% o, ]6 Z. B6 W* ~3 u; _
! \. ?& \( y1 {4 j4 `) G
  而常务副市长马正其的一段深度概括,最终揭示出了黄奇帆市长这道“私房菜”的底蕴:“2009年,我市蔬菜初级产品产值1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6%,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已达25%。当前,重庆正在大力推进渝东北、渝东南‘两翼’贫困地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三年内要实现300万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的目标,压力非常大。实践证明,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两翼农民安稳致富的重要载体,是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发展蔬菜已经成为现阶段农民增收和全市农村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
发表于 2010-6-22 12: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Re:“世界是可以重组的”———看重庆蔬菜产业崛起(重点讲潼 ..

[s:322]  [s:322]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2: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揭阳

Re:“世界是可以重组的”———看重庆蔬菜产业崛起(重点讲潼 ..

科技是后发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的关键因素。重庆农科院、西南大学、涪陵区农科所、三峡农科院等一批农业科研机构以及潼南蔬菜研究分中心、武隆南方高山蔬菜研究所、石柱辣椒研究中心和涪陵榨菜工程研究中心等专门的蔬菜科研机构为重庆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发表于 2010-6-22 17: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Re:“世界是可以重组的”———看重庆蔬菜产业崛起(重点讲潼 ..

[s:322]  [s:322]
     
发表于 2010-6-22 18: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Re:“世界是可以重组的”———看重庆蔬菜产业崛起(重点讲潼 ..

[s:322]  [s:322]  [s:322]
     
发表于 2010-6-22 18: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Re:“世界是可以重组的”———看重庆蔬菜产业崛起(重点讲潼 ..

就是我还没致富到样
发表于 2010-6-22 22: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柬埔寨

Re:“世界是可以重组的”———看重庆蔬菜产业崛起(重点讲潼 ..

[s:322]  [s:322]  [s:3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