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10年5月23日晚,新任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做客CCTV“对话”节目,以“金融市长的私房菜”为题,生动诠释了重庆崛起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法宝:重组、创新、开放。他说,世界是可以重组的,世界还是互补的,因为构成世界的很多要素都是流动的。黄奇帆说话慢条斯理又气度十足,话里的意味已很明显了:十年生聚,蓄势的重庆,要走出三峡,打破现存经济格局,重新分割市场,向既得利益者分一杯羹了。
$ y0 ?: d& y: w2 [' ~7 |2 W7 e1 F. n& N
三千里之外,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夏祖相给市长的话加上了本行业的注脚:“随着交通运输等条件的改善,重庆蔬菜巨大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重庆正崛起为蔬菜强市,将深度参与全国蔬菜产业分工布局和大流通,为菜篮子工程作出更大贡献。”$ t2 N2 }9 A2 r% O: A: v
1 o0 _6 W! ~2 a5 Q. l/ N
出渝东三百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辣椒基地负责人、土家妹子谭建兰说:“以前我们的辣椒运到四川、湖北市场,竞争不过贵州辣椒。客户说贵州辣椒肉头好全部会跳,我们的辣椒跳不起来。后来经过县里不断请专家改良品种后,我们的辣椒也会跳了。现在,石柱红1号、2号、3号、5号辣椒,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前年,有外省客户到我那里订货,还给我送了3瓶五粮液。我们的辣椒拉过去,有好多卖好多,价格还飞起涨。”谭建兰不会知道,她掏心窝子说出来的话,其实也在给她几千里外的市长做着某种注脚。
1 ~2 d! K# ]& A3 I1 g8 L# b# H2 a' d; ~5 e4 P" V; ]
重组也罢,深度参与也罢,会跳的辣椒也罢,此中透露的讯息表明:重庆蔬菜产业全面进军的脚步声,已经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
( w `( \4 j/ f9 R5 M; \" `& z: h4 I% ~" _9 ^$ u9 a$ B. x
擎天一柱菜为王7 y0 G% C5 C; L. w6 U
2 J, q. I; q+ k0 ]- X7 A 基础 2009年蔬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4 k; k5 W3 [( F5 H& ]" X6 E) t2 [
( A% e+ W+ I! s, N 近三年,蔬菜面积和产量增速在生产规模前20位省份中名列第一
9 n$ V0 j J$ ^: g2 V; W4 }- U( t L4 g! {; `$ N5 ?# J
鲜菜加工率位居西部省区第一
9 a# X {% d2 G1 E
; b9 [1 r& D! G; N 目标 全国重要的冬春蔬菜优势产区和高山蔬菜基地9 d* h3 Y5 j+ o$ n" @2 ]
. s4 O& A8 p2 C. c. I3 T$ E& g
全球最大的榨菜种植加工基地全球最大的火锅调料加工基地西南地区蔬菜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的示范高地
) n" ~( y" t) P' c/ M* m- S( x9 N% e# `- \* s* p0 t3 R$ ?( g3 O
路径 发挥比较优势,蔬菜成农业第一支柱产业,蔬菜大市向强市的跨越
% J* _# ~. w3 Y% ~+ a
) u+ P. `' p! [5 u! Q( D 2007年以前,因三峡库区淹没和城市快速扩张,重庆蔬菜生产用地大幅缩水,作为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庆,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而蔬菜占有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重庆市高度重视蔬菜生产,加大投入,全市蔬菜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增速全国领先。
& |4 [+ ~9 I& |- J) x- |& }: H8 ]% `1 k" n
2009年,重庆市蔬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达到828万亩和1177万吨,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近三年来,面积年均增长15.5%,总产量年均增长15.7%,面积和产量的增速在生产规模前20位省份中名列第1位,是近几年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增长最快的省市之一。其中,近年规划建设的核心蔬菜基地潼南县,去年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52万亩和110万吨,近三年种植面积猛增31万亩,年均增速50.1%;总产量猛增62万吨,年均增速56%,发展速度为全国县级行政区首位。
" M3 @ W& l& @
8 y5 `0 S* }9 H! J. m9 f3 D3 q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在总产、上市率、价格均表现良好的情况下,重庆市全年蔬菜总产首次超过粮食成为第一大宗农产品,产值直逼生猪和粮食,达到18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6%,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为25%,种菜的人均纯收入达660元,高于周边省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 Q9 f; V, Z4 g6 ~
( I+ @5 m6 ~5 j" M0 R 预计今年上半年,重庆市蔬菜定植面积达到430万亩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8%;蔬菜总产量69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17%左右,全市蔬菜面积、产量、价格继续实现三增长。
# U! B+ F. j- U# h+ L% c0 w+ N6 A7 m0 q& {& _2 W* f- Q8 e
综上,蔬菜产业已成为近年来重庆农业中增速最快、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产业之一。重庆市农委副主任、资深农业专家张洪松称:“蔬菜产业跃升‘第一位’已为时不远。”他分析,蔬菜成为重庆农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有强大的比较优势为支撑。他认为,气候、冬闲田、劳动力、市场、交通区位、科技支撑、加工基础等生态和资源优势让重庆有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运”蔬菜基地,特别是全国冬春蔬菜生产的重点基地。
4 L/ `( @# t0 ~/ m) f; D e& y/ I9 X Q: w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冬春气温和无霜期明显高于同纬度地区,辖区内立体气候较强、耕作制度多样,常年适宜蔬菜露地种植,产出的蔬菜质量和生产成本明显优于大棚蔬菜。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露地生产的营养丰富、菜味香浓、口感好、能依靠自身免疫力抵抗外界侵袭的蔬菜,被专家和消费者形象地称为“大地菜”。; h# h+ G7 X4 [
# {% X5 x+ v* O% X ^& n 重庆市农委蔬菜处处长王少成介绍,在该市冬春露地蔬菜的生产季节,气温较华北高、比华南低,因此与华北比,蔬菜能够正常生长;与华南比,蔬菜病害较少,虫害很少发生,具有发展冬春季露地蔬菜的独特优势。由于冬天没有冻害,不用像北方那样依赖大棚,可以较大地降低生产成本(每个大棚成本在5000至5万元),同时还能避免大棚种植必须使用的农药,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生态种植的渴望。而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菜—稻—菜”水旱轮作模式,又有效减轻了土壤中的病原菌和虫原量,更加有利于绿色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品质更好。
% u9 K- [8 v9 ~% `
% f7 f: y- T. I, n1 U9 D2 p 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由于山脉分割阻隔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多样性的生态区域,有利于有机蔬菜和绿色蔬菜的生产。海拔高差大,得天独厚,立体气候明显:低海拔地区,冬春气候温暖,有利于喜凉蔬菜露地生产;高海拔地区,夏秋气候凉爽,适宜进行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近年的极端天气条件给了重庆人更加充足的自信。比如冷害、干旱、洪灾等,重庆均处于气候边缘。这无疑是最令人兴奋的事,老天爷眷顾这块土地!
) a8 j% I" S& h
2 n0 ^8 D. ?% z& ]: G- l2 t 重庆是独特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结合体,农村地域广阔,耕地面积广大,尤其是冬春季农闲田面积大,为冬春季蔬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
5 M+ V: l, W# ]* b( r) z; J/ @( e" b3 s% M3 ^3 ?7 N* `' O) G
蔬菜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重庆有农村劳动力1400多万人,冬春整体赋闲,这是多么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而全市1815万的城镇人口,构成了庞大蔬菜消费市场。随着健康生活方式日益深入人心,这个消费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 _* H! ], C+ `3 p
5 f! a. K. |+ R/ A. e- l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著名的三峡库区境内。具有承接东西、沟通南北的战略位置,是华东、华中、西南三大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和支撑。有襄渝、渝黔、成渝三条干线与全国铁路网络连为一体。随着兰渝、涪利、遂渝二线、渝怀二线以及铁路集装箱重庆中心站的建设,重庆逐渐成为西部的铁路枢纽。随着“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的贯通,重庆将成为西部的高速公路枢纽。重庆境内还有重庆国际机场、万州机场、正在建设的黔江机场,与58个国内城市通航,7个国外城市和地区直航,每周有2700余个航班。重庆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体系,为蔬菜产业的大发展,走出盆地,走出三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 S5 P, L( v8 I7 j: [
; p% q! k6 O& N6 W: M1 L5 d 科技是后发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的关键因素。重庆农科院、西南大学、涪陵区农科所、三峡农科院等一批农业科研机构以及潼南蔬菜研究分中心、武隆南方高山蔬菜研究所、石柱辣椒研究中心和涪陵榨菜工程研究中心等专门的蔬菜科研机构为重庆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庆市蔬菜品种资源占全国四分之一、西南三分之二,自育品种推广面积超过一半;建有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蔬菜改良分中心和西南地区唯一的农业部(重庆)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分中心,有西南地区唯一的蔬菜博士学位授予点和两位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榨菜杂种优势利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先进实用技术方面,推广了防虫网覆盖栽培、频振式杀虫灯、害虫性诱剂、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无公害蔬菜生产控制性技术,以及蔬菜嫁接防病、大棚设施栽培等新技术;蔬菜基地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70%以上。5 j4 e; p" W y7 ^
1 l0 u( J4 p" t5 y/ j) G+ H
同时,重庆蔬菜加工特色鲜明,榨菜、火锅调料是其特色和标志;鲜菜加工率超过20%,加工产值过百亿元,位居西部省区第一。全市种植辣椒、生姜、葱蒜、花椒等火锅调味品加工原料100多万亩。该市榨菜、辣椒、儿菜等行业从种子研发、繁育开始,到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全市蔬菜产加销企业达247家,其中榨菜和火锅调料加工企业各有104家和36家;蔬菜企业中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62家;产品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达115家,超5000万元的有24家,超亿元的有13家。5 ~# d: M2 b; S
% [7 L, {5 t+ x
凭这些条件,直辖以来的十三年,重庆的蔬菜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前快后稳”的发展过程。摸索市场机制,蔬菜产业用全市约10%的耕地面积创造了29%的农业产值。创建出2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地理标志产品,其中,涪陵青菜头、“潼南绿”蔬菜、“石柱红”辣椒、武隆高山菜、璧山儿菜等品牌的影响力日渐提高。8 s( |( C5 \0 B6 N0 ] A
2 ]" W6 s! T* d2 O! U+ _& i: X 现在,重庆人信心十足地要进入一个宏图更张的大发展时期了。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1100万亩,主要扩大冬季优势蔬菜和高山蔬菜;总产量达到1800万吨以上,1/3保均衡供应、1/3扩大外销、1/3用于加工转化;实现初级产品产值300亿元,各类加工产值200亿元,流通销售环节增值400亿元,从蔬菜种子到蔬菜加工销售的全行业综合产值形成1000亿元级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冬春蔬菜优势产区和高山蔬菜基地,全球最大的榨菜种植加工基地和最大的火锅调料加工基地,建成西南地区蔬菜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的示范高地,将蔬菜培植成为重庆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和重庆农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实现由蔬菜生产大市向强市的跨越。
& I; ?4 i! M: P+ T* u
' T8 w( i/ n% ]# y7 G4 n! M0 _ z 重庆民间有一句俗话:豆芽长齐天也是小菜。如今,重庆的建设者们却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壮大的小菜产业,照样可以撑起一片蓝天。. A0 P3 I1 q( c# f/ G5 g/ m2 @
" G8 x( f0 K3 }% ^/ P1 s
这个底蕴,是不是黄奇帆市长手里正在烹制的一道“私房菜”呢?" {5 B9 ]0 T: Z( N- \" V, i F
& [, \0 x/ R! N( K# ?- z! U. Z6 J
举世漫夸榨菜香+ b- l1 Q8 }" `
- S/ G: U* E' ~8 M* d! f3 t “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重庆的涪陵榨菜。”这话并不夸张,涪陵榨菜作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中国三大出口名菜之一,产品覆盖我国所有省市区,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洲等世界各地,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80%以上。
& G0 y6 }- `3 F* N9 j5 H& x" m/ h/ F8 l/ S
历经百年沧桑,如今,“涪陵榨菜”品牌身价已逾100亿元。勇于进取的涪陵人,又在马不停蹄打造“涪陵青菜头”为重庆蔬菜第一品牌了。
$ ~% l e1 f4 ?5 D K3 \! D0 o" C0 I# }9 n8 l- h
去年,重庆市榨菜原料(青菜头)种植面积达131万亩,产量223万吨,其中涪陵区种植达60多万亩,为全国榨菜集中种植最大面积。# D9 m+ `. z2 P2 ]# P, q( \8 r
6 e% [" Z, \# E+ y3 d' E
说起来,涪陵区榨菜办副主任陈林辉与涪陵渝杨榨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成文的相识颇具戏剧性。% j4 M" M3 D) N
H6 W( _6 Q* G. p3 {1 D3 ^
杨成文,涪陵八卦村农民,1988年20岁开始做坛装榨菜生意,从自产自销到收购转卖到贵州,从穿5元一双的塑料鞋做到能穿上26元一双的皮鞋,路走得艰辛而踏实。1998年长江大洪水,农资奇缺,物价突长,他的坛装榨菜生意竟然一趟赚了38万元。而当时的陈林辉,作为荆江大堤抗洪抢险部队的一员,至今记忆深刻的就是部队统一发放的食品餐餐都是方便面和涪陵榨菜,竟然吃不厌。两个人不同的体悟都源于榨菜,这一机缘,后来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Z) O, o$ a; h# u; N1 @
6 D1 O1 g4 `) J+ _7 r 1999年,率先完成原始积累的杨成文开起了自己的榨菜厂。而这一年,陈林辉转业到了涪陵榨菜办公室。杨成文瞅准市场开始转型做小包装榨菜,陈林辉几经磨难,也成了熟悉行业的专业干部和榨菜产业的领军人物之一。现在,渝杨公司有自己的3万亩榨菜基地,年加工榨菜1.5万吨,产品销到湖南、湖北、广东、山东、东北、北京、上海等地,此外还有庞大的鲜销青菜头网络。公司常年有工人300多人,其中有不少是库区移民。杨成文是老二,初尝成功以后,就带领杨家三弟兄及姐夫都做起了榨菜生意,开了两个榨菜公司。
( g, p& H) V( N0 [( {: \; }$ O5 w
而陈林辉任副主任的涪陵榨菜办公室,其作为就远不是一个渝杨集团所能涵盖的了。+ z) q) |1 P4 U" r) {; g
/ Y4 X7 ~5 L- X4 M9 F
在重庆全市蔬菜产业的规划和版图上,有三大重点区域,其中之一就是三峡库区加工蔬菜带。要在长江沿线的涪陵等区县发展榨菜生产,加工蔬菜播种面积要达到200万亩,使榨菜产业成为沿江农村的特色支柱产业。并且要把榨菜的原材料,俗称涪陵青菜头(茎瘤芥)打造成为重庆第一蔬菜品牌。+ L0 i4 J+ u: n9 _( p
+ a; C" V: k# \4 \* z; U5 @, m7 x
关于榨菜起源,改革开放之初还曾经有过一场不了了之的公案,涪陵和余姚,究竟哪里才是榨菜的发源地?今天再来探究这件事也着实没有意义。可以肯定的是,今天,榨菜于涪陵,是一张名片,也是重庆和中国的一大品牌。涪陵榨菜历经百年沧桑,走向世界,与欧洲的酸黄瓜、德国的甜酸甘蓝并誉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今天,涪陵榨菜已成为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从生产榨菜的原料青菜头到成品榨菜,重庆涪陵区榨菜产业链年产值已达20亿元。
4 q {+ y, _8 W4 V3 B6 L9 J
% k# t& @( e# p 今天的人不会理解,小小榨菜,曾经是列入严格控制的军需品。但曾经在荆江大堤抗洪抢险的陈林辉的经历已经说明了这个必要性。1953年,国家把涪陵榨菜纳入二类物资管理,实行统一的计划生产,全部产品由中商部直接计划调拨,成为定量供应各省、市、自治区和重要出口、军需商品。直到1981年,国家不再统一调拨,涪陵榨菜才由统产统销向市场配置转变。那一年,乡镇榨菜加工企业和社办榨菜加工企业的加工量突破1万吨。到今天,涪陵全区有榨菜加工企业63家,企业产品品牌多达190个。1995年3月,涪陵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榨菜之乡”;2000年4月21日,“涪陵榨菜”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核准注册;2005年“涪陵榨菜”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审定。2008年6月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2月,“涪陵榨菜”被农业部评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第二名,估计价值111.84亿元;2010年1月“涪陵榨菜”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 y1 [4 _1 X! D+ S9 P* z& n
- o9 |' n2 O7 d 1982年,涪陵地区榨菜科研所成功研制出复合型塑料薄膜包装袋,小包装精制方便榨菜问市并迅速崛起,打破了涪陵榨菜80多年来全形坛装榨菜的一统局面。小小包装带来了划时代的产业革命和产业发展,榨菜从饭桌上的“咸菜”向快餐食品、休闲食品全面进军。多品种、多味型的轻便包装榨菜成为主流,全形榨菜悄然隐退。8 E# S R4 s/ H$ T: {
2 b1 @1 k* s, V/ n3 D+ w8 f 而在种植环节,青菜头种植的边际效益也逐渐被认识到了。
3 ]: ^- T9 w( r# R9 }3 j7 g, |. Y" n7 {1 l7 j; `
榨菜种植充分利用了冬闲田土,开创出一条时空资源综合开发和农民收益做“加法”的特色路子。
: W- o* D7 r1 w1 Y2 ]$ g+ |$ p! b8 n* Q3 D. q1 D
最重要的是“水稻-榨菜轮作”模式。稻田在春夏种植水稻,秋季水稻收获放干水田,在冬季种植一季榨菜,实行水稻和榨菜轮番种植。这个模式由于普遍采用稻草和榨菜叶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增加土壤肥力,特别是榨菜生产季施肥和菜叶长期还田的培肥作用,保证了土壤矿质氮的供应,能基本满足水稻的生长需要,80%的农田在水稻种植时不需要另施化肥。通过稻菜水旱轮作方式,又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构成,降低水稻病虫害基数,尤其是降低土传性病害,对根肿病、霜霉病等榨菜主要病害起到较好的预防功效,由此减少农药使用量。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旱地种植玉米等大春粮食作物,秋收后再种一季榨菜,“旱地粮菜轮作”制度,也是巧妙利用了榨菜秋种、冬长、春收的独特禀性。这样水陆并进、粮经联作,有效开发利用冬季耕地资源,真正做到了“冬闲田土不闲”。
% M& L9 D" O. p5 ]( o% X: j9 J. n( s p) B& n; a) G3 e
蚕桑是涪陵农业的另一支柱产业,有桑园10万亩。陈林辉们引导农民利用冬季时间空闲在桑园里套种青菜头,青菜头冬季施肥同时也对桑树加强了肥水管理,一亩“桑菜套作”的桑园,比常规不间作桑园年均增收可达800元,促进了榨菜与蚕桑产业的同步协调发展。在一些苎麻及果品基地,也可以结合苎麻生产和果园建设,间作种植一季青菜头,实现“麻菜”、“果菜”双赢。
- d8 x% }* X( t8 Z! H$ s5 l5 y E! u& B; c, G1 o
百胜镇是涪陵有名的榨菜镇,八卦村是核心的榨菜村。副镇长刘启川说:八卦村全村家家户户种榨菜,田坎路边、房前屋后只要有土的地方均种上,可以说是种满种尽。“村里的小楼全都是青菜头垒起来的”,刘启川说。
a0 n: L0 Z2 P8 V- p9 A! @2 x
& I5 l+ w/ f+ h O* M" | 68岁的况国亮,八卦村6社人,流转了十四、五亩田,去年种榨菜收了65吨,卖青菜头并初加工了20吨,收入4万多元。而他当年种稻子的收入,仅够吃饭。老人掏心窝子感谢陈林辉。
# D7 {5 i7 L) o/ e c1 c
+ l( X% f: Z7 K4 w 按照统计口径普通的说法,榨菜种植较小麦、油菜等粮经作物单位面积收益会提高1~2倍。涪陵人自主培育的“涪杂1号”、“涪杂2号”、“涪杂3号”、“涪杂4号”、“涪杂5号”榨菜杂交良种运用后,这个比值还会高。* u/ D" S& S) s1 @+ _+ r
! A/ |7 h3 C* y$ s' W 然而,最让涪陵人骄傲的,或许还不在这些简单事实,涪陵农委的干部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们主导了国家标准向涪陵标准修改。! _+ K$ M5 u6 `+ C- z- ~
; L$ c. {& D3 g, C! w 一是酱油标准。不管是出于切实解决乱排乱放污染环境问题还是延伸产业链条,涪陵人经过多年试验,终于解决了腌制青菜头后剩下的盐卤利用问题,一种装在瓶子里,表面粗似酱油的汁液诞生了,涪陵人把这叫做“榨菜酱油”。问题是,国家标准规范的“酱油”,原料就只有豆类,没有蔬菜。涪陵人说服了有关方面,修改了国家标准,涪陵青菜头赫然成为中国酱油原料。去年,涪陵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进了山东富氏集团到涪陵工业园区投资5亿元,建设年产榨菜酱油12万吨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原来让人头痛的榨菜腌制卤汁可望全部得到利用,变废为宝。- C% U4 {5 A) X- \
, m" W# s$ p2 n
二是涪陵地理标志注册成功。继“涪陵榨菜”、“FulingZhacai”成功注册后,“涪陵青菜头”证明商标于2009年11月21日注册成功。如今,这三件宝贝都握在涪陵榨菜办公室手里。2009年底,在渝参加亚太地区地理标志国际研讨会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说:“涪陵榨菜地理标志是中国运用地理标志保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2 t# [0 f, t2 r# H: U
0 x2 q$ @4 w$ |9 n* S
第三件让人自豪的事是由涪陵组织起草,由国家标准局审定,分别于1985年和1988年正式颁布坛装榨菜(GB6094-85)和方便榨菜(GB9173-88)的国家标准,在全国榨菜行业中实施。
/ r2 [! s" z5 B# p
* e$ ~! F" M. \( B 在榨菜产业链条上,还有一件事是涪陵人经常要提到的。2006年冬,一位北京来客改变了涪陵青菜头此前单一的榨菜腌制模式。北京商人看当令的涪陵青菜头翠绿可爱,回去时候带走了两车。此去,由于管理不善,冻坏大部分,商人并没有赚到钱,但他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二年,他就大举进来,打开了青菜头鲜销北方的大门。隆冬时节,北方天寒地冻,温室里的蔬菜总让人犯疑,露地出产的青菜头,在北方市场一探头,就受到普遍的喜爱。这个消息又被榨菜办公室适时地捕捉到了。/ s0 b2 X! J- r9 u4 Y" A9 h; N' k) x
/ f& R$ {( x2 u4 M- x) Z' [/ Q7 U9 z; j
2007年起,涪陵开始大力实施早市青菜头种植,同时由区级部门牵头,带领榨菜重点骨干企业、榨菜(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前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宣传拓市,并通过统一印制宣传折册、刻录光盘、举办推介会、中央电视台广告宣传等形式大力促销,鲜销量由几万吨迅速蹿升到2009年的27.7万吨,有力地促进了榨菜产业规模扩大和良性发展。
7 y9 o P% ]' i6 `9 e
P1 [0 B, n1 u. V5 q 也就是在这基础上,才有了“涪陵青菜头”这一证明商标的诞生。涪陵榨菜如虎添翼,把“涪陵青菜头”打造成重庆第一蔬菜品牌的口号冲天而起。2 p2 G$ o& e8 X: D9 r
3 e+ \' Y+ h' h. k. x1 N 在这口号声中,如今,杨成文和陈林辉成为莫逆之交,共同兢兢业业地在涪陵为他们的市长做着这一道“私房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