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494|回复: 1
收起左侧

[热门] 两江横贯得天赐 “三水”同治兴水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3 19: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两江横贯得天赐 “三水”同治兴水利
———记新中国成立60周年潼南水利事业发展
本报记者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水利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古老的水利事业在中华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深入人心,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实现重大跨越,水利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潼南水利事业也随着新中国水利建设前进的步伐,依托涪、琼两江横贯县境的优势,居民饮用水、农业用水、洪水隐患治理和改善并举,安全的饮用水通过管网流进千家万户,方便的农业用水淌过沟渠滋润着良田万顷,如猛兽般的洪水被堤防降服低下高傲的头。水利兴,百业旺,潼南正朝着建设渝西水利大县的目标阔步迈进。


饮水篇:从肩挑背磨到轻轻一拧


5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我县绝大部分地区都只能靠人力到一些水井或者河溪里去一挑一挑地担水,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或者两个大水缸。吃点水硬是费不完的力气。县城最早的自来水也是直接从涪江河抽上来的,根本就没有进行处理。现在好了,无论是县城还是镇乡场镇,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轻轻一拧水龙头,水就流出来了。人们的生活方便多了。”县水务局原办公室主任姜忠林向记者描述了解放后潼南的饮水状况。经过60年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潼南县城已经建有两座现代化自来水厂,日供水量4万多吨,基本能满足县城日益膨胀的人口饮用水需求;全县22个镇乡街场镇都用上了自来水,建起了花园式水厂;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稳步快速推进,全县已开始在部分村建设自来水厂。
近年来,我县把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提出在2012年前基本解决全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解决17万人饮水安全目标调整为解决27万人。20052007年,全县共计投入农村饮水安全资金3304万元,建成农村饮水工程3751处,解决了9万农村居民饮水难。2008年,我县开始在古溪镇等地推广使用490SMCQ球形水罐,为高山地区村民用水提供有力保障。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加大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取缔了取、饮水源网箱养鱼和采砂作业,饮用水水质大大提高。
居民感叹:现在的饮用水,安全方便!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9: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水篇:从靠天吃饭到不靠天



姜忠林一边翻开《潼南县水利农机志》,一边对记者说:“解放初期,作为农业大县的潼南,虽然有涪、琼江两江,但是用水还是十分困难。因为没有水利工程设施,丰富的水资源利用不上,老百姓只得望着清汪汪的江水干着急,只得靠天吃饭。六七十年代,我县开始修建中小型水库和提灌站。1976年,为了修建三块石水电站,西南地区最长的潼南人工运河开始修凿,全长15.25公里,既可发电、防洪,又能作为县城饮用水源,还能灌溉桂林万亩蔬菜。这可是我们潼南人民的骄傲和精神象征。”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水利设施的不断改善,作为农业大县的潼南百姓将不再靠天。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796处,蓄提水能力达2.5亿立方米,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4.42万亩,保证灌溉面积24.23万亩,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4.6%和31.4%。“十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93320万元,累计投工9500万工日,累计完成土石方8700万立方米,共修复水毁工程6250处,新增有效灌面1.25万亩,恢复改善灌面8.7万亩,新增节水灌面0.8万亩,新建微型水利3800处,新增蓄水160万立方米,新建城区堤防540米,改造中低产田4.8万亩。完成1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投资1550万元,恢复工程蓄水565万立方米,确保了水库下游2.5万群众、1.8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完成了五一、红岩嘴中型灌区的技术改造和青岩子中型灌区的新建,三个中型灌区工程共投资5676万元,装机容量32台4266千瓦,恢复改善灌面12.96万亩,解决了灌区内近16万人口及18万头牲畜饮用水水源问题。

农民朋友感叹:望天田将不再望天!



治水篇:从老堤防到新堤防



姜忠林回忆说:“ 1981年,涪江河发生了有史可考的第三次大洪水,百年一遇,惨啊!金鸭坝那一片被冲得干干净净。解放后修建的24处防洪提被全部冲毁。清代和民国时期修建的县城区防洪护堤安庆堤、王爷堤、文星堤也被冲得影子都看不见了。治理水患长期以来都是县委、县政府一项重要工作。城区主要就是建设防洪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县城区和镇乡防洪提建设。投资1014万元的滨江防洪堤一期工程(毛家巷至通江巷,全长302米,堤防标准20年一遇)已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县委、县政府着手对金鸭坝片区进行打造,滨江防洪堤二期工程(通江巷至谭家桥,全长2115米,堤防标准20年一遇)正结合滨江路一起开始建设。建成后,县城江南城区居民将不会再承受洪灾之苦。涉及防洪镇乡堤防建设已进行全部规划,从2007年至今,陆续完成了太安、上和、双江等一期堤防建设,建成镇乡堤防18公里(堤防标准10年一遇)。再加上涪江河富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潼南涪江河段成为库区,防洪标准大大提升。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制定防汛措施,每年坚持早预知、早预防、早准备,至2005年以来,潼南境内每年实现安全度汛,人民生命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靠水而居的人们感叹:有了堤防,我们不再提心吊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