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8-3 19: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水篇:从靠天吃饭到不靠天
姜忠林一边翻开《潼南县水利农机志》,一边对记者说:“解放初期,作为农业大县的潼南,虽然有涪、琼江两江,但是用水还是十分困难。因为没有水利工程设施,丰富的水资源利用不上,老百姓只得望着清汪汪的江水干着急,只得靠天吃饭。六七十年代,我县开始修建中小型水库和提灌站。1976年,为了修建三块石水电站,西南地区最长的潼南人工运河开始修凿,全长15.25公里,既可发电、防洪,又能作为县城饮用水源,还能灌溉桂林万亩蔬菜。这可是我们潼南人民的骄傲和精神象征。”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水利设施的不断改善,作为农业大县的潼南百姓将不再靠天。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796处,蓄提水能力达2.5亿立方米,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4.42万亩,保证灌溉面积24.23万亩,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4.6%和31.4%。“十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93320万元,累计投工9500万工日,累计完成土石方8700万立方米,共修复水毁工程6250处,新增有效灌面1.25万亩,恢复改善灌面8.7万亩,新增节水灌面0.8万亩,新建微型水利3800处,新增蓄水160万立方米,新建城区堤防540米,改造中低产田4.8万亩。完成1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投资1550万元,恢复工程蓄水565万立方米,确保了水库下游2.5万群众、1.8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完成了五一、红岩嘴中型灌区的技术改造和青岩子中型灌区的新建,三个中型灌区工程共投资5676万元,装机容量32台4266千瓦,恢复改善灌面12.96万亩,解决了灌区内近16万人口及18万头牲畜饮用水水源问题。
农民朋友感叹:望天田将不再望天!
治水篇:从老堤防到新堤防
姜忠林回忆说:“ 1981年,涪江河发生了有史可考的第三次大洪水,百年一遇,惨啊!金鸭坝那一片被冲得干干净净。解放后修建的24处防洪提被全部冲毁。清代和民国时期修建的县城区防洪护堤安庆堤、王爷堤、文星堤也被冲得影子都看不见了。治理水患长期以来都是县委、县政府一项重要工作。城区主要就是建设防洪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县城区和镇乡防洪提建设。投资1014万元的滨江防洪堤一期工程(毛家巷至通江巷,全长302米,堤防标准20年一遇)已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县委、县政府着手对金鸭坝片区进行打造,滨江防洪堤二期工程(通江巷至谭家桥,全长2115米,堤防标准20年一遇)正结合滨江路一起开始建设。建成后,县城江南城区居民将不会再承受洪灾之苦。涉及防洪镇乡堤防建设已进行全部规划,从2007年至今,陆续完成了太安、上和、双江等一期堤防建设,建成镇乡堤防18公里(堤防标准10年一遇)。再加上涪江河富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潼南涪江河段成为库区,防洪标准大大提升。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制定防汛措施,每年坚持早预知、早预防、早准备,至2005年以来,潼南境内每年实现安全度汛,人民生命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靠水而居的人们感叹:有了堤防,我们不再提心吊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