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碧水重庆潼南大佛寺

[复制链接]
英雄无悔 发表于 2011-9-23 07: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潼南大佛寺位于县城西北三里的定明山下。定明山因居古代晋遂宁郡、唐遂宁县(今大佛乡)遗址之南二里许,又名南山。海拔二百六十六点八米,山势逶迤,峰峦叠山献,林樾茂郁,丹崖滴翠。山下,涪江自北而来,沿山脚蜿蜒向东流去,波平似镜,倒影历历。真是“丹山碧水”,令人“遗爱千年”!这里,风光旖旎,亭阁辉映,金仙伟岸,千佛多姿,石琴悠扬,碑记栉比。自古以来都是游历赏玩,吊古抒怀之胜地。
  定明山巅古有南禅寺,亦称南禅院。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43~860年),有庙三层。北宋治平年中(1064~1067年)赐额为“定明院”。唐咸通末年僧人于院前临江的悬岩峭壁上,凿大佛石像,自顶至鼻,未就而弃。佛头之后有水池,宋“靖康丙午年(1126年)池内忽生瑞莲,是岁有道者王了知自潼川中江来化邑人,命工展开像身,令与顶相称。身高八丈,耳、目、鼻、口、手、足、花坐悉皆称是”。历二十六年,于绍兴辛未年(1151年)竣工。整个佛像开凿工程虽分身、首两个阶段,时间跨度长达二百九十余年,但却浑然一体,栩栩如生。佛高十八点四三米,头饰螺髻,面颊丰满,眉目慈祥,两耳垂肩,袒胸,着双领下垂外衣,左肩饰玉佩、缨珞,左手压膝,右手置腹前,赤足端坐,冁然微笑。惟妙惟肖地刻划出佛的至上至尊的神态。
  就在王了知命工开凿佛身的第二年,即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适逢涪江泛涨大水,不少巨大圆木冲至岩下,遂以木建阁,阁才建一层,了知便于绍兴乙卯年(1135年)倏尔去世。寺僧德修继之,并在道者蒲智用的通力协作下,增建佛阁通为五层,皆以琉璃瓦覆之,时称大像阁。
  南宋绍兴壬申年(1152年),仲春二月,“佛已成,阁已成,唯缺严饰”。主僧德修又远赴泸南(今泸州)求得笃信佛教的敷文阁直学士、左中奉大夫、潼川府路兵马都钤辖、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军州提举学事冯楫,赖其慷慨舍俸以金彩装饰佛像,还亲自撰写《皇宋遂宁县勒造石佛记》,志其始末。使这尊大佛“如金山处于琉璃阁中,金碧争光,晃耀天际,遐迩具瞻,咸叹稀有”!明山西巡抚陈讲写下“岩悬绣阁云常住,江映金身影不流”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大佛及佛阁的独特景象。此后,又经历清嘉庆七年(1802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民国十年(1921年)三次重装金身,至今辉煌灿烂,光彩照人。
  潼南大佛,以其庄严伟岸、细腻精湛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历史价值著称,为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一九五六年十月,被列为我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面江突兀的“大佛阁”经受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和多次洪水的猛烈冲击,仍不偏不倚巍然屹立,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直到清雍正六年(1728年)才由邑人邓利成易其腐朽,换檐七重,称“七檐佛阁”。
  这座七檐佛阁为歇山式双重殿宇,有正殿和外殿之分。正殿依岩凿孔置枋,复檐四重即与山相平,上三重叠建山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莫不仰望而赞其神奇,骇其嵯峨,大有“萧寺遥藏白云顶,仰观万仞排嶙峋”之概。朝香拜佛者纷至沓来,尤以农历四月八日如来诞辰,香火特旺,殿中“士女如云,隘不能容”。清末,“拟扩而大之,适洪水漂来巨木,群疑为神”,民国元年(1912年)始“鸠工庀材,增其新者,葺其旧者,易其腐朽者,治其漫漶者”。至民国三年(1914年)建成面阔五间,进深为二间的外殿与正殿相连。
  正殿左侧即宋之净戒院,后改称观音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毁于火,翌年重建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双重檐歇山式建筑。观音殿左侧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增建的面阔五间、进深为三间的单檐歇山式玉皇殿。正殿右侧,有始建于宋的阁楼式古亭——鉴亭。重重古刹,建造面积八百多平方米,一字形沿江排列,组成了一个佛道合流的古建筑群,统称为“大佛寺”。
  以大佛为中心,在东、西长达里许的岩壁上,有年代一直延续未断的摩岩造像群,计一百零四龛,七百余身。这些雕塑玲珑的龛刻除多为佛、弟子、菩萨等佛家造像外,另有道家造像十龛、儒家造像二龛。其中最早的道家造像,题记为开皇十一年(591年),距今已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还有历代名人的碑刻题记八十三则,骚人墨客为记趣揽胜而题咏的诗赋百余首,镌刻镏金、字体各异的楹联二十则,记录历代水文的题刻五则,记载宋绍兴丙辰年(1136年)重灾题刻一则。这些始于隋,盛于唐、承于宋、元、明、清,迄于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为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雕塑、饰金、水文、宗教等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大佛寺范围虽不甚大,却胜景荟萃。明山西巡抚陈讲在《大佛岩写景》一诗中就纳入十景,多所咏赞。兹略举数景,以飨读者。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评论1
英雄无悔 发表于 2011-9-23 07: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鉴亭:鉴亭耸立在大佛殿右侧江岸一巨大盘石之上,为十二柱三檐,四角木赞尖,覆楼两重的楼阁式古亭。通高为十五点三米,边长六点三米,宝顶高二点五米,呈正方形。有碑记云:“涪江东来,亭当岩下,汇为渊泉,有若鉴焉,万里江天,洞见于此,名亭之义,盖取于斯”。游人可沿亭内木梯登楼,俯视大佛附近名胜,远眺涪江沿岸风光。鉴亭建于何年已无可考,有南宋著名学者魏了翁以潼川转运判官行遂宁府县事,凭眺其间时,亲笔隶书“鉴亭”二大字于碑。东岩有宋末崔野诗咏鉴亭的镌刻。元至正四至七年(1343~1347年)重修;后又经清光绪辛已年(1881年)、光绪甲午年(1894年)和民国三十年(1941年)三次培修,保存至今。1984年中央文化部又直接拨款大修,易其腐朽,覆以琉璃,画栋雕梁,彩饰一新。

  石琴:距大佛阁右侧二十五米,有遐迩闻名的大佛石琴,为我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较北京天坛回音壁早建百余年。大佛寺原有上、下两殿,上殿(即南禅寺)居南山之麓,下殿(即大佛阁)依山面江,两殿无直接的道路可通,深感不便。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寺僧选择了这堵完整无缝的岩壁,按回音原理,凿洞(古称大佛洞)布梯,既沟通了两殿,又巧成石琴。洞呈“T”形,前洞有石梯二十四级,与大路相连,洞口与鉴亭对峙;后洞十二级,至定明院。洞中,从第五级至十九级,步履所触,如拨古琴,其中,有七级声音特别清越洪亮,如敲编钟,人呼“七步弹琴”。后洞有隶书“石磴琴声”四字,字径四十厘米,尾款崧山,字形古朴遒劲。

  飞霞:大佛东岩,距正殿八十余米,石壁陡峭,藤萝低垂。岩石红中带黄,犹如绚丽的晚霞落入万绿丛中,格外引人入迷。古人谓之云岩,亦称丹岩。岩顶一股清泉飞流直下,纷纷扬扬的水雾经阳光折射,幻化出无数彩色光环,与云岩交相辉映,奇艳无比。古人题刻“飞霞”二字于岩,字径七十五厘米,为道光乙已年(1845年)书。

  顶天佛:飞霞左侧,平坦如削的岩壁上,镌刻着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佛”字。高达八点八五米,笔划粗一点二五米。这个大“佛”字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所书。笔势园润,质朴遒劲,结构谨严,三里之外也能清晰望见。恰江中有一突兀巨石,状若合掌,正对“佛”字,称合掌石或合掌峰。每当神雾缥渺,烟云弥漫,飞霞婆娑之时,恰似一双巨手朝“佛”字顶礼膜拜。

  传说这个大“佛”字为一道士所书。由于大佛寺外涪江的江水直撞山岩,致使不少船只在这里遇难。一日,一只满载大米的船沉入江底,船工打捞起米袋,摊在岸边晾晒,恰遇一道士路过,闻知情由,用大米堆砌出一个大“佛”字,命工镌刻于岩。从此,江中行船,数里之遥便能望见这个大“佛”字,早作准备,再也没有沉船的事发生了。

  黄罗帐:东岩黄罗帐因形似而得名。这里,壁立万仞,陡峭如削,石纹若纱似绸,缕缕可见,犹如淡黄色的罗帐垂挂于此。山顶,藤蔓千丛,纷垂岩下,恰似帐前珠帘。崔野赋诗勒石云:“帐罗一色染中央,照水连云映日黄,愿与定明华藏境,千年无坏永高张”,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后人题写了字径三十四厘米的“黄罗帐”三大字于岩,岩下庙宇覆护着一尊凿造于宋、高三点四米的救苦天尊。清咸丰庚申年(1860年)五月十三日,黄罗帐庙后悬岩,坠石如刀,森然立于帐左,人称“关刀石”,邑人以为关圣人显圣,便新造关帝像,重修黄罗帐庙宇,同庙祭祀起关圣人来了。

  翠屏秋月:黄罗帐右侧岩壁上,有一椭园形的橙黄色石纹,与四围颜色迥异,恰似一轮秋月,嵌镶于翠屏之中。人称“月岩”,古人题为“翠屏秋月”。无论月岩如何风化剥落,其月影依然如故。丹岩、翠屏、秋月倒映江中,色彩斑谰,景致迷人。崔野赋诗勒石感叹云:“翠屏丹崖入画图,那堪现此一轮孤,明明影在江心里,流尽年光去得无”。前清里人傅成江触景生情,吟道:“山灵奇诡不可测,何时飞出一轮月,昔日照尽两朝人,今日照人头又白”。造物之奇妙,世事之沧桑,已溢于言表了。

  海潮音:月岩右侧之顶,石丛树荫之中,一石如鹰,探头露嘴,人称“鹰岩”;江边,一石如蛙,昂首厉目,注视着石鹰的一举一动。游人立于鹰岩之下约一米多宽的路旁,会听到一片潮声,似从岩壁中传出,宛若立身于汹涌澎湃的大海岸边,顿觉心旷神怡。在元至正七年《重修鉴亭记》碑文中就提到这处胜迹名“海潮音”。其实,这声音来自涪江上游距鹰岩三百米远的险滩“大漕腰口”,滩险流急,水声经月岩反射,被鹰岩阻挡折回,便产生了一道回音窄巷。所谓海潮,实为江涛。

  仙人洞:大佛寺西去里许有一岩墓,明代时称“仙人洞”。后称“仙女洞”。据传洞中有仙女,善女红,常为纤夫做鞋,故名。洞口有弧顶门洞,高二点三八米,宽一点九米,洞分前后二室,前室若厅,穹顶,地面为长五点五米、宽四点零五米的长方形,左、右和后方凿有高四十厘米的石磴。前室后侧还有一清澈味甘、终年不竭的泉井。后室若巷,宽一点零八米,分前后二段,前段凿石梯十一级,两壁雕有一段长三米的单勾栏,勾栏两端有望柱,望柱上部刻栌斗,栌斗之上刻卧狮;两望柱间的中部镌一蜀柱、柱上设栌斗以承的长寻杖。后段有四级不大的平台,左右岩壁上各凿有一石床,深如佛龛。两壁所刻的栏杆,其望柱栌斗之上已不是卧狮而改为了莲蕾。邑人在山顶凿有一孔,透进清新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使洞中的浮雕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一九八五年初,在县委、县政府和有关单位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佛殿外征用了三十四亩土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拟扩建成一个集自然风光、园林艺术、文物古迹为一体的新的旅游胜地。不久,她将以崭新的风姿去迎接国内外的广大游人。

  (据·潼南文史资料)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信息举报|无图浏览|用户申诉|手机版|APP客户端|涪畔生活 ( 渝ICP备14010238号-7 )

GMT+8, 2025-4-21 10:59 , Processed in 0.0176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