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愚以为价值不大) \0 f- m- x N% C: D3 Y
# l& e* g, J! Y1 V2 Y
- H) S3 r1 l8 p4 e
3 ~( H0 e* G$ Z* |: h) k
提高潼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思考, Z# O0 ?3 X. n) r! h
潼南县人民政府 唐双福! o- i: x; o' L9 C$ {- s; A
(2004年10月28日) 今年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备受瞩目,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确保粮食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潼南而言,破解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6 [: C% E6 t4 X0 d! p& m/ Y$ P5 J
一、现状分析2 E& J, h: Q5 ]$ E' K" [* E$ V+ k
潼南是渝西北的大门,全县幅员面积1594平方公里,辖9乡22镇283个行政村19个居委会,总人口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万。境内以浅丘为主,平坝较多,海拔高度为300-450米,相对高度在50-100米之间。耕地面积近76万亩,其中田40万亩,土36万亩。境内涪、琼两江流程194公里,水电资源可开发量14万千瓦。. K6 R- B' [$ `" x o0 Y
潼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是全县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粮食总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需求都将会继续增加。提高潼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事关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事关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关全面小康目标的顺利实现。
) a. _+ @: V5 j9 B$ G (一)潼南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2 M" n, g+ L Q6 A0 _ \
潼南种植业以生产粮食为主,主要粮食品种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常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约120万亩,产量最高曾达45.6万公斤,农民人均粮食产量553公斤;2003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1.5万亩,产量37.5万公斤,农民人均粮食产量466公斤。
) { n) \1 ?; t) W4 F& H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潼南的粮食生产呈波浪型的发展:1979—1997年潼南粮食生产连年丰产丰收,1997年最高产量达45.6万公斤;1998—2001年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产量逐年下降,2001年粮食产量下降至35.9万公斤;2002年开始又呈恢复性增长。粮食结存和出售呈上升的趋势,粮食消费特别是口粮消费基本保持稳定。 $ p* p* x) Z" M; \
表一:1997—2003年潼南县粮食供需情况表
h! b' H2 x z. q& v- G: ~2 H. H 年 份
4 X o$ h. ~ X4 F$ K! g* s 指 标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 y0 Z: G/ G/ l" X
粮食单产
7 \: P- T8 P, D- G7 G(公斤/亩) 364 339 341 352 316 316 336- c$ X8 m+ {5 y( A7 u4 q6 O
农民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553 507 517 507 432 446 466
0 ~" P% N+ T7 X+ P# P! P. Z; i' U7 h, _人均消费量
0 h5 f/ s) O7 |) P$ p(公斤) 406 425 415 391 400 422 436
( X+ u" ^0 t& Y* \; [0 S% }8 T5 k其中:口粮 224 231 226 224 221 223 220
1 L/ _2 m) a4 K7 I' ?- n 饲料 168 181 176 156 167 186 192
) a# X4 {0 v J& e4 Y: {3 {- g8 E 种子 14 13 13 11 12 13 24- |6 T: Z# U) P5 s2 u
人均出售2 _" C& V9 f. T% \7 z0 i# Z! {! p
(公斤) 81 79 72 92 96 109 113
8 g: _* I! U+ o人均粮食结存
; G- W" ]: }: T) l& l* z2 e(公斤) 406 407 512 513 498 509 539% n) {3 Q/ X7 c' L( |$ \' i) U7 j# K$ k
注:表中粮食单产和人均产量来源于农业年报数据,其余数据来源于农村住户调查数据。
: {0 C3 G) W4 I( H5 ^% t/ E (二)潼南粮食安全程度的判断) P) g- D/ \- \/ x: N! C
按照潼南的县情实际和粮食安全的基本定义,应该说潼南的粮食安全性系数非常高的。其依据是:目前潼南当年人均粮食产量始终大于当年生产生活消费。从人均口粮消费量上看,以2003年为例,潼南城乡居民住户人均口粮消费220公斤,而人均(含城市人口)粮食生产量却高达415公斤。从这个意义上说,潼南直接用于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用粮,是完全能够保证自给有余。从粮食库存量上看,2003年仅农户家中的谷物库存就远远高于年度消费量。从消费结构上看,粮食安全不单是口粮安全,它还应包括口粮以外的其他食物安全。潼南的粮食产量虽然在减少,但粮食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没改变,并且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其他食物在增加,说明潼南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可以保证的。从粮食的生产基础看,近年来潼南粮食产量虽然有所减少,其根本原因是种粮的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种粮,但是种粮的耕地并没有减少,一旦粮食市场价格上去了,农民觉得种粮有利可图,粮食生产能力就可以得到很快的恢复。据此,潼南只要把握好年度之间农作物种植面积波动幅度不要过大,稳定主产区面积和短缺品种面积,即使结构调整使粮食面积减少,也不会给粮食安全带来大的问题。
" E+ y _; ?5 G! u (三)潼南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
) W6 M! o2 p6 C, ]5 [. J) a 目前,虽然潼南的粮食安全性系数相对较高,但并不意味着我县的粮食安全问题可以“高枕无忧”。我们应该看到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仍然会给粮食播种面积带来持续的挤压;种粮效益低、风险成本高仍然会对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现有的耕作制度、科技水平和基础设施等因素仍然制约着粮食单产的提高。0 ^3 h; |) V0 ^
1、结构调整削弱了粮食生产能力。近年来,潼南农业结构调整,按照效益和增收的原则,适当调增一些价值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减一些供过于求、资源成本相对较高的粮食作物的生产,因此,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持续下降,200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只有111.5万亩,较1997年调减了11.1%,产量由1997年的45.6万吨下降到37.5万吨,下降了17.8%。这种 “压粮扩经”的结构调整,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 ]) L1 L& d; v( J 2、建设用地缩减了粮食生产面积。为了加快潼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工业化的步伐,为了改变潼南的道路建设滞后和城镇化进程缓慢的局面,人民的居住、工业乃至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将大幅度增加,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一些农用耕地资源,对耕地保护形成巨大冲击;加之,近几年一些镇乡村社没有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把土地当成摇钱树,以地生财,滥占乱用耕地,导致耕地锐减,种粮面积下降,从而缩减了粮食生产能力。2003年,潼南耕地总资源为109.5万亩,但农用耕地面积只有75.8万亩,已低于78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3 G* L& d, _- u 3、自然灾害影响了粮食生产稳定。潼南是自然灾害频发区,灾种多、灾害重,素有“十年九旱”之说,干旱、洪涝、低温等灾害性天气和四大旱片资源性缺水、两江沿岸工程性缺水时常困扰着全县粮食生产的发展,给稳粮增收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近年来潼南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底子薄、“欠帐”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弱,整个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大的改变,一遇灾害年景,粮食生产就会遭受挫折。- W1 t. g( M( _0 g+ J
4、效益偏低损伤了粮食生产主体。一是粮价偏低。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虽然今年几种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但也仅仅达到1997年的水平。
$ f3 L; r& p: r1 X& _1 j/ b; y; ~2 D表二:1997年后几种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变动情况表$ T6 g3 ~1 S6 Z% h+ r& S7 v/ Z
单位:元/公斤
7 h; d( S! G1 L7 D5 h- Q 年份
' W& B: ], n6 y* J品种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现价
$ f! u; P' B& U1 ^+ G0 g) ]水稻 1.42 1.28 1.06 0.87 0.94 0.85 1.00 1.40
& A# Z& ^% y$ L, H3 l2 H3 z小麦 1.3 1.27 1.04 0.99 1.02 0.90 1.03 1.40
7 ?9 d! c! G& E! |" ]7 ~9 l+ V玉米 1.31 1.13 0.91 0.94 1.07 0.97 1.05 1.447 g6 c& O6 R. i0 @
红苕 0.35 0.26 0.23 0.19 0.24 0.17 0.17 0.20
8 ^6 ?. j F, a4 Z7 z4 l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 S$ o& d( P, s) k G; ?$ U, t 二是种粮效益偏低。据物价局农本调查显示,2003年每亩稻谷的产值为639.91元,生产成本为266.76元,减税纯收益为325.23元;每亩小麦的产值为241.25元,生产成本为218.52元,减税纯收益为-1.34元;每亩玉米的产值为452.02元,生产成本为282.11元,减税纯收益为145.61元。据农调队分别对坝地、浅丘、深丘地势的15户农户的抽样调查反映,农户无论是在田里还是在土里种植任何粮食作物,如果扣除自己劳动力工钱(水稻生产每亩约用工21个,小麦生产每亩约用工17个,玉米生产每亩约用工14个,红苕生产每亩约用工15个),都将亏本。3 m1 m. W7 }" k7 w1 `2 G+ h& n( y
种粮效益偏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效益偏低主要表现在没有规模效益。只有大量减少农村人口,使土地向大户集中,才能显现出粮食种植的规模效益。
% y) N0 Z- P7 f7 V) O" k表三:15户农户主要粮食生产效益及成本汇总表8 l. |& P7 Z! x: O' ?" S4 g
项目 水 稻 小 麦
) ?% u7 M- t& P, B1 D. A 面积(亩) 产 量 ^9 T# B! j. `: k$ O' q. @
(公斤) 折价
2 N0 n3 [) z- O8 ^金额
3 [+ y$ E0 U4 x7 L(元) 中间
9 @4 w8 s, L3 @) _/ b( g: H8 H消耗* J; G% V! G& Q& J6 F5 `5 T" \, Q8 S
(元) 税金
6 N& C- Q+ h- S0 J: X1 ]' x(元) 每亩减税收益(元) 面积(亩) 产 量
4 G* h" i" c8 w+ A(公斤) 折价
% e: D3 _" e5 E/ j金额 (元) 中间
* Y0 o& l6 W* B+ g0 D9 |消耗
% L8 q3 }# N0 A# T+ Z1 ?0 q4 j, C(元) 税金(元) 每亩减
# E& J \. b1 b6 F7 E y6 `8 g; |税收益+ f: ?9 w- l+ `4 T L% v' g5 w
(元)
, s0 F. Y4 m! Y合计 46.85 221180 221430 5 7013.50 2035.30 264.27 13.90 262600 292990 1203.60 499 92.62
. y; E, }3 o# B4 d7 u! L, E/ }& Q深丘地势 21.2 8670 8670 4055.00 1017.00 169.72 5.50 1050 1260 591.60 264 73.533 K9 c/ e/ d% N; o# g5 v# h& M
浅丘地势 11.05 5060 5161 1610.00 552.50 271.36 4.70 900 95950 43437.60 117 84.13
' z8 D$ Y/ k: Z. F坝地 14.60 7450 7599 1348.50 465.8 396.21 3.70 650 780 174.40 118 131.78
' T0 M* a$ D$ u0 T# Z. U8 p
' u. Q0 Q+ w, Z7 o5 M项目 玉 米 红 苕
) t1 Z3 s6 e1 _ 面积(亩) 产 量(公斤) 折价; I. _% n! V+ F( E/ p2 I
金额(元) 中间* J2 y* P, a/ o0 J% U% I% o
消耗* L- W# v1 q: B! t2 W, o3 x
(元) 税金(元) 每亩减税收益(元) 面积(亩) 产量(公斤) 折 价" E( E+ D4 `4 d
金额 (元) 中间
" O4 w8 I* N$ H, p+ F消耗
7 l# Y, D% k0 z& u(元) 税金(元) 每亩减税收益(元)
! X$ J$ x& U9 V- ?( ^合计 15.90 4215 5432 1190.90 343.00 245.16 26.60 49290 8323 1994.50 600 215.35: e, J. r4 ]' V1 [" K) K9 K* V2 M
深丘地势 8.70 2600 3120 739.50 209.00 249.59 15.10 30700 4605 1394.00 362 188.68
% o, ]) I% i/ Y浅丘地势 2.10 590 728 171.30 53.00 239.86 6.00 9350 1870 431.00 150 214.83' |& H3 w5 [/ z
坝地 5.10 1320 1584 280.10 162.40 239.78 5.50 9240 1848 169.50 88 289.18
* d: F+ m- Y4 I- E( Q& L2 @ 注:考虑到农作物副产物主要用于生产,副产物的收益未计入农户总收益7 V2 O* V, F& w5 e2 q }4 O( E
表中数据来源于农户的抽样调查$ }8 n- l, x( B, ?$ B
5、耕地质量限制了粮食生产发展。据1984年土壤普查资料显示,在田的总面积中,正沟田占75.9%,傍田占24.1%;在土的总面积中,一台土占66.8%,二台土占13.8%,三台土占19.4%;中低产田面积占田总面积的86.0%,常年亩产300公斤以下和坡度大于10度、土层厚度小于30厘米的四、五级土占土总面积的14.6%。同时,由于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N、P、K等无机肥,而不注重有机、无机肥的合理搭配,使得耕地质量严重退化;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工业“三废”大量排放,使耕地污染日益严重,对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土地贫瘠、中低产田土较多,并且农耕地质量在不断下降、污染日益严重,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粮食生产潜力的发挥。: `, h t/ j7 a
此外,农村土地产权界限模糊不清,土地所有权主体不能对来自政府方面的侵权行为进行约束,对使用者(农户)在使用土地过程中的机会主义也不能给予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土地经营权主体承包地流转可以获得收益,但向集体交回承包地时却不能获得补偿,造成农民丧失经营土地的内在动力,因而不关心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容易导致为获得短期利益而掠夺性经营的作法,致使土地资源质量下降。
* M& C9 J! m( v# I1 b' a 6、农业科技制约了粮食生产水平。我县农户目前仍然普遍采用翻、耙、犁、压的耕作方式,沿用自然生产和广种薄收的生产模式,不仅能耗高,而且造成土地过度耕作、“裸露休闲”、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同时,传统的“田里种稻、土里种麦(玉、苕)”的种植模式使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的空间很小;现有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使粮食单产增加的空间也十分狭小,特别是政府主导下的服务体系建设出现断层,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建设滞后,与优良品种相配套的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较差;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状况,使产业化经营尚未完全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b" u# ]8 V+ f0 @) ?$ z. A
二、对策措施! v4 W, d1 K& ~
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确保粮食安全,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针对潼南粮食生产现状,保护和提高潼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需要从当前及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 N1 \+ l' j3 S, y) j (一)保障现阶段粮食安全,应尽快恢复粮食生产能力
3 P1 x i8 b' D q2 ~2 \ 1、认识上要高度重视。要按照国家和重庆市的要求,正确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粮食安全观;正确引导干部群众树立粮食生产要优质、高产、高效,种粮也有可为的市场观;正确引导农民合理处理粮经用地问题,树立粮经作物的协调发展观;正确引导农民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夯实基础,深挖潜力,树立长效的投入观。通过树立这四个观念,使农民把农业生产的重点转到粮食生产上来。. V2 w1 K& d" x( w) g
2、面积上要坚决保证。主要应采取增、间、套、补等措施,优化种植模式,扩大粮食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当前要做好粮食种植面积的“四个扩大”:一是扩大主要作物的播种面积,二是扩大间套作物面积,三是扩大以再生稻为主的秋粮作物面积,四是扩大“四边地”种植面积。尽快把潼南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恢复到历史较好水平,实现市里下达我县今年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两个确保”的目标。
! Q+ b. [9 @1 n5 ? 3、技术上要不断更新。一要结合潼南实际,稳定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等大宗粮食作物,推广优良品种和优势作物。二要推行耕制改革,大力推行稻-稻(再生稻)-菜、稻-稻(再生稻)-肥(绿肥)、麦-玉-豆+苕等特色耕作制度,变一年两熟为一年多熟。三是推广粮食综合丰产技术,着力推广水稻抛秧、玉米地膜覆盖、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及农田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6 h; A5 `6 o, q! U& F0 U 4、服务上要逐步优化。 要坚持便民、为民、富民的服务宗旨,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做到生产技术有人指导,农用物资有人监管,农业生产问题有人解决,抗灾防灾有人组织,农副产品有人收购。要逐步建立农业灾害防治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控制灾害损失。要扩大农业服务领域,由单一的产中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方向转变。4 r. n3 r6 a' ~; i, m7 B2 c& z5 `1 C
5、加工上要转化增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开粮食市场,落实好国家按最低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大流通、大循环,确保农民的粮食产得出销得了。大力扶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增加粮食主产品的加工量,促进其转化增值。当前重点要整合米业加工。 , k. S& B) Y, J3 _0 g6 }
6、政策上要加大扶持。重点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9条措施、市里“三大措施、六大政策”等有关粮食补贴和农业税减免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党和国家关于粮食生产的各项方针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农民,兑现到农民手中。+ X6 k5 @+ m) R) J
7、领导上要强化责任。一要坚持实行粮食生产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县、镇乡两级分别成立抓好粮食生产的工作班子。二要落实县政府与镇乡政府、农业部门与镇乡农技服务中心的粮食生产双向责任制,把粮食生产工作纳入党政目标考核的内容,严格考核奖惩。三要推行粮食生产“关键季节周报制”、“生产进度月报制”、“单项种植报告制”和“任务完成通报制”四项制度和相应的工作督查机制,确保每个环节、每一项目落到实处。
! ?5 _1 @! ]3 M3 z& P (二)建立中长期优势粮区,应着力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
1 @% E& b7 D! y0 r \1 h. g9 N 1、打造优质粮食基地,实现产业规模效益。 一要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优质粮食产区。采取规划先导,政策扶持,市场驱动,宏观调控等措施,建设和发展潼南优质稻、优质麦类等粮食优势产业带,逐步建立优质绿豆、大豆等小杂粮特色粮食产区,提高粮食的品质和专用性,使优质粮食基地规模和生产能力与未来的粮食市场需求相适应。二要抓好粮食的深度开发,提高经济效益。在抓好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粮食加工、销售业,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通过对粮食的深加工,增加粮食的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使粮食产加销“三赢”。加快发展粮食产、加、销联盟,鼓励粮食加工、销售企业在粮食主产镇乡建立“坑口电站”,合作掌握粮源,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分享产业利润,让农村分享产业发展。三要强化支持力度,加大投入。继续加大对优质、特色粮食生产基地的财政、金融支持,支持和帮助农民增加建设投资,提高生产能力。同时落实好国家对优势粮区的财政转移政策,确保粮食主产镇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总之要通过努力,把潼南建设成为重庆市的优势粮区基地县。
$ J. K$ i, c. ?& H3 p. A 2、搞好种植结构调整,彰显粮食优势特色。调整粮食种植结构,要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减少市场滞销的劣质粮食产量,扩大有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数量,把粮食的品质调优,把粮食的效益调高,把粮食的竞争能力调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要做好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粮、经用地,按照市场化取向调优调强粮食内部结构,巩固大宗粮食生产和优势粮食生产,不因为农业结构调整而大幅度削减粮食种植面积。二要加强政府对种植结构的政策引导、宏观指导、信息服务和科技推广,引导农民发展潼南特色粮食品种,调出特色、调出市场,避免粮食结构调整的趋同性和盲目性。- \2 \5 i% c4 W0 U: R$ E6 L9 A. A
3、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科技对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良种良法,着力从过去一般性科技服务向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的科技服务转变。一要以实施“种子工程”为突破口,加强粮食生产优良品种的供应推广。二要以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为目标,切实搞好农业节本、增产、增效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三要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发展生态、安全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满足人们对粮食质量的需求。
. T; ^" r! D) x. O" B- T. F* R/ B 为了保证把农业(包括粮食)的科技服务工作落到实处,要针对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是弱质产业、农技服务又带有浓厚的公益性色彩的实际,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好政府主导下的农业服务体系在农业技术的示范和推广运用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逐步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的科技储备能力,真正依靠科技进步使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
; q3 E: Z# G/ |8 U; q' ?* |2 {( I8 J 4、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强粮食储备能力。一要合理调整农业投资方向,扩大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加强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实施“沃土工程”、中低产田(土)改造、中小型水利工程、防洪减灾工程等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为把潼南建成中长期的优势粮区奠定基础。二要坚持“利用两江(涪江、琼江)水源,建设两大灌区(涪江、琼江灌区),突出四大旱片(南部深丘旱片、西部工程性缺水旱片、北部和东部资源性缺水旱片),解决人饮困难,江库埝渠配套,基本保证灌溉,治理过境水患,确保全县平安”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五一”灌区、“红岩嘴”灌区技改工程在我县农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扩大保灌面积。力争保灌面积达到40万亩左右,同时腾出冬水田5万亩以上用作水旱轮作种植粮食。三要树立“藏粮于地”的观念,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合理保护利用基本农田,加强农业用地的合理调控和基础设施配套,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挖掘、开发,尽力搞好粮食生产能力的储备,保证土地的合理永续利用。特别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各项建设用地,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坚决防止乱占耕地、侵占基本农田的行为发生。8 a# a5 l4 M2 o' h4 \- n
5、落实国家粮改政策,保护粮食生产主体。一要认真落实好国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合理制定粮食保护价格,真正做到敞开收购农民余粮,防止粮贱伤农,保护农民利益;二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导向,全面推行粮食收购、价格、市场“三放开”,允许粮食自由流通,形成良好的粮食供给市场体系,通过市场对粮食生产资源的配置作用,形成合理的粮食价格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三要改革粮食补贴方式,逐步实施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尽最大限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保证粮食生产的基本效益。四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专门面向农民的税收(特别是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9 c# H/ R4 P! [# }. F" v7 e& h- o- l 6、应用世贸组织规则,支持粮食生产发展。WTO的“绿箱、黄箱”政策,是农业、粮食发展的助推器;灵活应用WTO规则,是农业、粮食发展的重要策略。面对入世的新形势,要充分应用WTO规则,加强对粮食和农业的支持。一要加强对粮食生产、流通、市场需求的预测、预警分析,尽快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减少粮食生产的盲目性和临时性的补贴措施。二要认真落实国家支持粮食、农业的具体政策措施和要求,增加支农支出比重并逐年有所提高。三要牢牢抓住支持重点,如农业科研推广体系、以水利和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同时按照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以及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