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四倍于纽约 探究成都扩容之策
http://www.cb-h.com .本报记者 汪 挺 ...中国商报网站
(新闻周报11月11日报道)最近,在坊间广为传播着一条惊人的消息:成都将被打造成一座特大型城市,市区内的人口规模将达到800万人,仅成都都市区的面积就将近美国纽约的4倍,比日本的东京也大了约1500平方公里。
而随着城市容量的扩大,城市负荷、交通、环保、生态、就业等“大城市病”也相伴而生。毫无疑问,成都在未来的扩张过程中如何避免大城市病,将成为其他待发展的中等城市的样板。
在成都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备受国人关注的成都的城市扩容仍处在讨论阶段,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而在发展中也依然面临着交通、环保、生态、就业等诸多压力。
成都扩容的方向之争
“城市的发展是以平衡经济水平为原则的,而不是以某一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标志。”一位官员说,成都率先向北发展的结果只会加大城市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就在几天前,报纸上纷纷报道说成都要改为向北方向扩建,”成都向北发展的提法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最近提出来的。但成都人以前的倾向是向东向南发展。
“从现在的一些迹象来看,向北发展的可能性也有。”专家说,地处北边的新都是成都的工业重镇,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地理空间大,向北发展理所当然。
对于中规院提出成都向北发展一说,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郑小明表示:“成都最先开始做发展规划的时候,向北扩建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据他透露,在成都规划院与中规院的私下接触中,成都规划院曾经多次提及成都向北发展的想法。
身为高级规划师的郑小明表示,现在肯定要坚持向东向南发展,但“也不排除在适当的时候向北发展。”
明年即将批下来的新发展规划中是否包含着成都向北发展的相关内容呢?成都市规划管理局规划处处长王松涛博士肯定地说:“新规划中我们还没有做向北发展的考虑。”
王的理由是:国务院在1999年7月批复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中,明确了成都向东向南发展的方向,成都市政府就着手开始了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基础工作,比如最近两三年之内完成的“五路一桥工程”、府南河改造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500亿元。“投资是要讲究效益的,有投入必然要有产出。”王说,政府已经为发展投入了巨资,前期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已完成,政府不可能在这些投入还没有成效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大规模投资。如果这样的话,“向东向南的基础设施投入就算白费力气了。”
实际上,在成都目前的发展规划中没有选择向北发展,背后还有着深刻的原因。
当地政府部门一位不便公开姓名的官员向记者透露说:“成都在城市发展中一直遵循着‘引导、约束’的方针,而对于北边则侧重‘约束’,即所谓的‘制北’,核心在于平衡利益。”
他把成都周边城镇称为“诸侯经济”,中心城市向哪一个方向延展,哪一方就要受益,而在整个大成都圈内(成都市所辖区县的俗称),环成都市周边几个城镇比如双流、新都等的GDP占成都总GDP的2/3。在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只要稍加引导,成都的扩建发展很容易就完成了。
“但城市的发展是以整个平均经济水平最大化为原则的,而不是以某一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标志。”那位官员说,率先向北发展的结果只会加大城市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他同时也表示,现阶段向北发展的可能性不大,“那样会影响投资的流动方向,势必会导致有相当部分的资金转移到北边,造成东、南方向的资金投入不足,发展受到影响。”
王松涛则对记者分析说,现阶段向北发展的成本太大,“北边属于成都的上风上水地段,城市向这边扩展,为了保护整个城市的供水卫生、空气清洁等,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就要有相当高的投入要求,而东、南方向则没有;其次,向北发展,必须改造当地的工业设备,而目前我国工业正处于技术革新的飞速发展阶段,当花几年工夫才改造完毕时,可能又不适应新的形势了。相对于成都目前的经济水平,还没有能力来承担。”
据了解,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属于法制性文件,在制定过程中由中规院完成,地方规划院只起到了协助作用。另外必须提及的是,根据有关规定,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必须“每5年做出小的修改,每10年做出大的修改”,而成都今年正好面临发展总体规划“10年大修”这个坎儿。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彭廷福向记者证实,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资料,在今年10月就已经送上去了。据悉,根据相关程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要等到明年下半年才能够批下来。
三种方案的较量
北京专家表示,从客观上讲,城市带状发展能够有效避免大城市病,而由于地方政府对不同利益的考虑和权衡,并没有选择最有利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方案,“这在中国城市的扩张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成都在发展规划上一直存在分歧。
据成都市规划院郑小明介绍,去年成都市政府出面聘请了中规院、成规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的有关专家,分别就成都的都市区发展设计了实施方案。
中规院方案的核心是向北发展。实际上,中规院所谓的“南北展开”就体现了成都南北带状发展的思路。“中规院的设计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理念,”北京的一位专家认为,带状城市在功能划分上,很容易形成并列、平行的块状分区,也就是说,文化中心、商业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相对独立地分布在带状城市中,有利于避免大城市病的发生。
而对于广州的设计方案,这位专家则表示,没有太多的突破,“三心两翼”的空间格局难以避免大城市病。
由成都市规划院设计的第三个方案的主题思想则是“一主四辅、组群城市”,即以中心城市为“主”,东西南北方向形成的4个新城为“辅”。
很明显,成都市规划院的核心是考虑到了城市发展的利益均衡和协调,避免一个方向的经济实力过强,而另一个方向过弱。
“尽管成都市规划院的方案对成都传统的同心圆发展模式有所突破,但并没有跳出圈层式发展的圈子,”北京专家认为,客观地说,中规院的设计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但事实上,事情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
郑小明向记者坦言:“尽管现在已经开始具体施工建设了,但在定具体方案上还存在着分歧,很乱。”而针对实施方案只有一种选择的两难情况,在“集三者之大成”的基础上,最终出笼了一个折衷方案。
上述北京专家表示,从客观上讲,带状发展能够有效地避免大城市病,而由于地方政府对不同利益的考虑和权衡,并没有选择最有利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方案,“这在中国城市的扩张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由此看来,在城市发展中如何协调地方利益和城市的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还是一个难题。
大城市病之说
“未来的成都同样是北京这样的组团式发展,而北京发展的结果是大城市病更加突出。”在专家们看来,成都未来的“中心城+7大组团”的发展模式,似乎也难逃大城市病之害。
何为大城市病?
我国著名城建专家、北京大学城市与规划系主任吕斌教授对记者说,目前很多城市都有“大城市病”,值得高度重视。它集中表现在城市容量超饱和、超负荷,以交通、环境问题最为突出。他警告说,成都在新的发展规划中一定要合理规划,避免重蹈大城市病之覆辙。
成都市规划局王松涛处长认为,成都过去一直遵循与北京相似的同心圆城市模式,这是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这种模式,在城市不大时是适用的。但是城市越大,这种模式就会使中心区聚焦作用越来越强、负担越来越重,从而出现交通、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王进一步分析说,随着成都经济的发展,大量大型或超大型的建筑物“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市中心区域拔地而起,中心区的“聚焦”作用因而越来越强,其承受的人口、就业、交通等方面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
“避免大城市病的通常方法是分散城市功能,比如发展带状城市、组团城市等,”王表示,基于上述分析,成都就选择了现在的组团发展模式,向东向南形成两个组团,其中南边将建成商业、物流、金融中心,东边将形成高科技产业中心,而中心城区将以发展第三产业、文化、科教为主。
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今年9月,执全球IT业牛耳的英特尔公司在经过不厌其烦的考察后,最终选中了成都作为其在华的建厂城市。
根据他们的初步构想,成都的未来是这样的:将在10年内,以外环路内的“中心城”加上周边7个卫星城市、7个组团进行块状式发展,构建大成都“城市群”,并逐渐演变成与珠江、广州等地相类似的成都平原“都市带”。
三环路两边年内就将建1万多亩由森林、灌木、绿草组成的景观绿地,外环路两侧各500米宽、合计1公里的绿地将环绕上森林。府河、南河、沙河、清水河两岸将构建4条“绿飘带”。“不过,这些绿化带显然远远不够,最好是有数十数百亩的农田或森林,但这个成本太高,根本做不到。”王松涛坦言。
但是成都组团就能够有效避免大城市病吗?有关专家认为,北京市区曾经以分散集团式布局,即由一个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央大团,与北苑、南苑、石景山、定福庄等10个边缘集团组成市区。各集团之间由绿化带相隔,并形成了以旧城为中心、向外建设环线扩展的城市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种规划布局下,北京市区扩大了4.9倍,市区人口增加了近4倍。
“未来的成都同样是北京这样的组团式发展,而北京发展的结果是大城市病更加突出了。”在专家们看来,成都未来的“中心城+7大组团”的发展模式,似乎也难逃大城市病之害。
成都并不大
“从另一个角度看,纽约、东京等城市人口都在千万以上,而成都呢?根据规划,到2020年,其城市人口估计在800万左右。”郑小明说,不论从城市概念还是人口多少上比较,成都与纽约、东京都不好比较。
2003年9月4日,经国家建设部同意,《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年至2020年)》的修编工作正式启动。
王松涛告诉记者,这次修编工作主要有4个方面内容,即城市结构、战略发展、生产力发展、基础设施配置等,“修改幅度最大的是城市面积规划。”
据介绍,成都在1999年国务院批复的总规划基础上,将以前的多个规划层次纳入一个更大的规划层次,其中包括目前外环路以内近6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在内,总面积为3681平方公里区域都将成为新的都市区,“因为这次在规划中,把城、乡拿到了同一个发展规划的平台上。”
因此,有人这样描绘未来成都的轮廓:到2020年,成都都市区内的人口规模将达到800万人,仅都市区的面积就将近美国纽约的4倍,比日本的东京也大了约1500平方公里!
“这是瞎说!”郑小明对这样描绘成都的未来显然极为不满:“比较的依据在哪里?国外城市与国内城市在概念和定位上有根本的区别,二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他说,在中国,城市的大小是根据建城区和非建城区来计算的,即国有土地上是否建有用于居住、商业等目的的城市房屋,也就是说城市的房子盖到哪儿,城市的面积就划分到哪儿。刚好相反的是,纽约、东京等西方城市是按照居住人口密度来划分城市大小的,“比如纽约,它的市中心区域人口密度特别大,而在向边缘过渡的过程中,人口密度明显降低了。按照他们的方法,边缘地带因为人口少而不属于城市区域。但按照我们的基础设施衡量标准,西方国家的城市边缘也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纽约、东京等城市人口都在千万以上,而成都呢?根据规划,到2020年,城市人口估计在800万左右。”郑小明说,不论从城市概念还是人口多少上比较,成都与纽约、东京都没有可比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