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043|回复: 5
收起左侧

[热门] 昔日城关镇 今朝试验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8 23: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东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昔日城关镇 今朝试验田
本报记者 涂晓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近年来,梓潼街道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图为八里村新农村建设场景。          记者 涂晓红

在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眼里,很难将梓潼今天城市高楼鳞次栉比、工业企业日益增多、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画面与几十年前涪江边上的小镇联系起来。60年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短短的一瞬,却承载了梓潼从昔日城关镇到今天作为我县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田的沧桑巨变。
“从茅草房到小洋楼,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梓潼街道八里村6社社长黄学波今年刚过50岁。看着自家的二层小洋楼和屋外新挖的鱼塘,黄学波语气里满是兴奋:“这是我这辈子修的第4次房子,从茅草房到如今的新农村,咱农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黄学波说,从他出生起,一家14口人便居住在解放前父辈们修建的老房子里,墙壁是用竹条和稀泥做的,屋顶全是稻草,面积不足60平米。他至今还深刻地记得,由于家庭条件不好,直到1973年以前,他还和哥哥一起挤在牛棚顶上搭建的稻草床上睡觉。
197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承包到户,黄学波家的生活随之发生了变化。之后的10几年时间里,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黄学波家的住房也逐渐变成了泥坯房、砖瓦房。
到了2004年,黄学波积极响应街道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在离潼柏路四方收费站约200的地方选址修建了如今的二层小洋楼。“还是国家的政策好,从我以前住的茅草房到现在住的小洋楼,简直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黄学波一语道出了像他一样的梓潼广大农民的共同感慨。
在梓潼,每一位农民都像黄学波一样深切感受到农村巨大的变化: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村民再不用担心行路难;堰塘、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使农民不再“靠天吃饭”;以前种地,需要向国家缴纳“皇粮国税”,现在种地,不但不用交税,反而还能领到国家的粮食直补……更让村民们兴奋的是,国家出台的土地流转政策,让农民们尝到了甜头
据梓潼街道办事处主任彭绪仁介绍,近年来,梓潼街道新农村建设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扎实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取得可喜成绩。像八里村一样的新农村建设还在梓潼其他村社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人居环境优良、社会保障均衡、民主法制健全、邻里诚信友好、农民富裕健康、社会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他勾画着梓潼未来乡村的美好蓝图。
“从沉寂的水码头到喧闹的现代化城镇,稍不留神还会迷路!”
75岁的商贸委退休老干部戴玉栋的记忆里,对老梓潼的印象可谓深刻。1964年,已经30岁的戴玉栋从部队回老家,准备买点糖果带给亲戚的小孩。但走遍了当时的梓潼镇,也没有能够买到。
“一条街,10分钟就能走个来回。”戴玉栋说道,当时的梓潼镇街道不足一公里长,虽然是城关镇,但所谓的街道,不过是穿境而过的205省道,两旁是挨挨挤挤的穿斗房和夹壁房。只有沉寂的大码头发挥着它上通绵阳,下达合川、重庆的水路作用。
直到1995年以前,梓潼场镇的变化都十分缓慢。作为县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梓潼落后的城市面貌严重影响了潼南县的发展,改造旧城刻不容缓。1995年,梓潼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东下北移”战略,开始有序实施旧城改造和拓展。3年后,新修的商业街、潼建路、接龙桥横街、东安大道、石油路、凉风垭等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而14年后的今天,梓潼城区已经少有穿斗房和夹壁房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四方花园、富贵花园、嘉瑞花园、福康新村等花园小区。汽车站、医院、学校、购物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相继落成,城区已扩大到10.8平方公里,城区居住人口也超过10万人。
如今,戴玉栋和老伴两个人居住在100余平米的花园小区住房里,每天出门想买什么买什么,想逛哪里逛哪里。看着周围林立的高楼和纵横交错的街道,戴玉栋老人感叹道:“城市变化太大了,两三个小时也逛不完,出门稍不留神还会迷路!”
“从小作坊到大企业,政府对我们的帮助实在太多。”
年近50的陈帮碧是潼南大佛塑料厂的负责人,从她讲述的大佛塑料厂几次厂址变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梓潼工业发展的三步曲。
1984年,大佛塑料厂建厂之初,仅有6名工人,厂址在原双江镇九大队的一个村上,俨然一个“小作坊”。她说,那时候,全县的企业发展都处于沉睡之中,没有什么像样的企业。
1993年,眼看着丝一厂、丝二厂、轴承厂等国有企业由于体制不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相继倒闭;而燃气公司、万利来化工等企业通过改制,在市场竞争中逐日发展壮大时,陈帮碧萌生了发展壮大企业的想法。在当时梓潼政府的帮助协调下,当年年底,大佛塑料厂搬到了梓潼哨楼74社。厂房宽了、工人多了、企业强了。
“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政府对我们的帮助实在太多。”陈帮碧说,如今的厂房已经再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她充分利用近几年建设工业园区的机会,想把厂搬到园区内。在梓潼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协调下,目前,征地工作已经初步完成,相关手续也在办理之中,入驻园区指日可待。
“五六十年代,梓潼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像样的企业,工业产值几乎为零。”梓潼街道党工委书记周鸿说,近几年,梓潼街道大力实施工业强街战略,努力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仅2008年就新发展企业56家,工业总产值实现11.46亿元,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丝绸、塑料、机械制造、农产品储藏加工、建筑等产业,而日益壮大的康迪药业、长青球墨、炫吉中绸等企业也已经成为梓潼工业经济中的支柱骨干企业,引领着梓潼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力招商,为企业服好务,把梓潼加快建设成潼南的第一经济增长极、工业发展的制高地。”周鸿信心十足地说。“从4万到1万,现在看病便宜多了。”
身患白血病的彭晓凤今年刚过40,尽管被病痛折磨了3年之久,但她眼里仍然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语言里仍然充满了对政府的感激。
彭晓凤家住梓潼碉楼坡社区居委会,是无业城镇居民,其丈夫是酿造厂下岗职工,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丈夫打零工来养活。2005年底,彭晓凤被查出患上白血病,这对于原本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治病,彭晓凤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借遍了所有亲戚朋友。但效果并不理想,她根本筹不齐手术所需要的巨额医疗费,仅依靠定期的换血来维持生命。从2005年到2008年,彭晓凤花在治疗上面的钱就有12万之多。
考虑到彭晓凤一家的实际情况,梓潼街道为她办理了城市低保,并让她享受了大病救助,一年可以领到4000多元。2008年,梓潼街道率先在全县为城镇居民办理了医疗保险,解决城市居民医疗保障问题,消除了居民医疗保障“空白地带”。彭晓凤花了200元办理了医疗保险,一年最多可以报销6万元。
“现在看病便宜多了。”彭晓凤万分感慨地说,同样的治疗,前几年每年的治疗费平均都在4万元以上,不能报销一分。2008年也花了40000元,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了24000元,享受政府大病救助3600元,享受低保每年600元,加上街道过年过节发给她的慰问金1000多元,她自己实际上只支付了1万元。
“虽然身患绝症,但看到街道对我一家这样关心,我无论如何都要坚强地活下去。”彭晓凤感激地说。
在梓潼,有92%的农民享受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85%的城镇居民享受了城镇居民医疗,18%的城市困难家庭享受了城市低保,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
“看不尽景象翻新,道不完沧桑巨变。”周鸿说,“今天的梓潼,正处在重大机遇叠加的新时期,是潼南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田。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梓潼正清醒而激昂地踏着时代的鼓点与旋律,活力勃发,大步前行。”
发表于 2009-6-9 05: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浙江杭州
梓潼的官有升了.吹吧尽情的吹吧.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9-6-9 09: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6-9 21: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绵阳
有什么可吹的,周遭比一比,虽然有进步,却差的远
     
发表于 2009-6-11 17: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深圳
[s:377]  [s:377]  [s:377]  [s:377] 潼南事没的说的
发表于 2009-6-11 19: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深圳
“看不尽景象翻新,道不完沧桑巨变。”周鸿说,“今天的梓潼,正处在重大机遇叠加的新时期,是潼南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田。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梓潼正清醒而激昂地踏着时代的鼓点与旋律,活力勃发,大步前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