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通车后的涪江大桥连接潼南新旧城区 潼南交通局供图 A17
潼南,诞生了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和革命烈士杨闇公。
长期以来,潼南县的区位优势都不明显,发展滞后,交通长期不发达,甚至在解放后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还有“手攀石头脚登沙,背背烈日把船拉”的纤夫存在,从最边远的乡镇到县城,往往需要一天的时间。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潼南的发展驶入快车道。现在的潼南人说:“现在的潼南,再也不边远了!我们有高速路,我们有成渝之间最快的铁路!”
区位变迁
从远郊县到成渝“桥头堡”
“潼南古为巴国、蜀国地,秦为巴郡、蜀郡地。”在潼南交通系通工作30多年,参与编撰了《潼南交通志》的杨胜华介绍,潼南县于1912年建县,当时县名为安东县,1914年,改县名为潼南县。
“潼南县建县后,不管是归哪个行政单位管辖,潼南都是最远的。”杨胜华介绍,潼南曾划归四川省绵阳专区管辖,在绵阳10余个县中,潼南是最边远的。后来,潼南又划归永川地区管辖,也是永川地区最边远的。重庆直辖前,潼南为四川省重庆市市辖县,也是一个远郊县。
“重庆直辖后,潼南成为年轻直辖市的一个县,也是重庆最西北端的一个县。那时,潼南的区位优势仍不明显。”杨胜华合上潼南史志,打开一本新出版的画册,显得很兴奋:“这张照片是在渝遂高速潼南段拍摄的,潼南现在不仅有渝遂高速,成渝城际铁路也贯穿全县。潼南现在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了,拥有渝遂高速和成渝城际铁路这两条成渝两个特大城市间最为便捷的通道!成了成渝之间的桥头堡。”
潼南县委宣传部介绍,渝遂高速和成渝城际列车开通后,潼南借助区位优势的提升,大力发展旅游和蔬菜产业,已打造出“西部绿色菜都”和“潼南油菜花节”两张名片。
城市变迁
从“其实一条街”到“71条街”
今年已76岁的“老潼南”刘国权老人总喜欢站涪江岸边,眺望对面的潼南新城。面对记者的采访,老人说:“以前的潼南是‘其实一条街’,烂糟糟的,现在的潼南,好多街喽!”
“刚解放那个时候,潼南破破烂烂的,县城较大的房子,就是大礼堂、川剧院、屠宰场和潼中了。”刘国权回忆,潼南那条著名的“其实一条街”解放初期就一两公里长,路面很窄,用石板铺成,一到下雨天,街上到处是积水。两旁的房子都是些青砖土房子,多是一楼一底。那时县城有一座大礼堂,是县里不多的像样子的房子之一,除了开会,经常放革命电影。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潼南县城开始了有了变化。刘国权说,1980年,潼南县“其实一条街”被修宽了,也修长了,有三四公里长,从遂宁路过到重庆的车子,都要从这条街上经过。“那个时候,生活也好些了,街道有了好多条,接龙街、正兴街、大同街都有了。”
在潼南老街一栋青砖房子前,刘国权停下了脚步:“这是老百货公司,上世纪80年代是潼南最好的,有三层,现在,你看好破旧了,旁边都是新房子了。你到江北那边去看一下,房子全是新的,街道又宽,以前是‘其实一条街’,现在已不止71条街了。”
交通变迁
从靠腿走路到高速贯穿全县
前不久,今年已78岁的周明忠老人坐火车去了一趟浙江,看望了女儿,他告诉记者:“这在几十年前,想都不敢想!”据周明忠老人讲,1957年,他从重庆步行回潼南,每天要走120里路,头天晚上,他在西泉歇了一晚,第二晚,又在小渡歇了一晚,第三天才走回潼南。“走了两天多时间,脚都磨起泡了,我一辈子忘不了。”
杨胜华也回忆说,解放初,潼南交通十分落后,潼南县有涪江和琼江,沿江两岸便开行起了木船,靠木船来运输化肥农资等。“木船没有动力,靠人力划桨,下水还轻松,上水就恼火了,只有靠纤夫拉纤。‘手攀石头脚登沙,背背烈日把船拉’就是当时涪江两岸的真实写照。”
杨胜华是上世纪70年代进入潼南交通系统工作的,直到退休。他至今还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交通工人下乡镇,也只有找人拼车,当时的车不是现在的车,而是手扶拖拉机。“路又烂,车子跳起老高,抖动大得很。”杨胜华说,那时,从潼南最远的五桂、新华、米心等乡镇到潼南县城,要换几种“交通方式”——大多是两条腿走路,运气好才能碰到熟人,挤一下拖拉机。
“潼南交通大变样还是重庆直辖以后!”杨胜华介绍,2000年起,潼南实施1小时工程,国道、省道、县城通往各乡镇的道路先后进行了改扩建和硬化工程,潼南各乡镇到县城基本实现了“一小时通达”的目标。
“没有直辖以前,潼南到重庆要六七个小时,到成都则更远,现在好方便了,成渝城际铁路和渝遂高速贯穿全县,不管到哪里,都快得很了!”杨胜华说。本报记者于洋
(本文来源:重庆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