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中国新闻周刊 09-14 21:45
3 |' ]- K0 q/ t8 |9 P7 C6 l. e+ q7 T5 F/ I. b0 D
“整个社会在高通胀的情况下都变得浮躁,
& ~/ c8 e1 A0 Z9 V" X9 G4 H, h6 k
$ n. g4 s* V% }+ `大家都想赚快钱,
5 }! H' \/ ]" B+ u* Y# L8 l
6 R! t- t# M' b你赚钱的速度必须得高过钱贬值的速度啊。”
6 C/ R, j2 }" N# f! ^; Y. i" {" ]5 t/ ?9 i; {- S( H8 ^ B
8 L/ X/ ~' S+ _9 [* l; w& G: P本文由清华南都发表,文/StCharlieXu8 j: C, B8 ?3 b1 R
' M# H( s3 p% T. v9 \" @3 G
看到有朋友说广州的企业在微利的情况下关厂,深有感触,这里我也说一下我们的情况。: r! U6 N7 J9 S
! P1 S& z' l5 Y2 `) h
工厂由我父母在94年创立,地处长三角一个经济水平极高的城市。主营业务是机械加工。
% [: F) G s. }$ T, @# d. Q9 e' g( y8 z
94年创办的时候固定资产约在两百万左右,没有自己的厂房,但这个行业的机械价值很高,200多万几乎都是机械价格。) ~' a! x1 q- }# R: f" H3 G! U+ F- M
) z1 q6 j2 D7 f g父亲以前就是国营企业副厂长,业务能力极强。从94年建厂到2006年,每年保持15%的增长率。2006年企业达到发展高峰期,规模为150人,年营业额2500万,毛利润在30%左右。
+ H, g6 Z% y8 v) J, g4 v K: Q- `/ T+ H1 x
那个时候父亲有了产品线更新换代的意识,开始积攒资金准备更新生产线。 一条进口的自动线大约需要1000万左右。我爸当时空余资金大约有500万左右,原本考虑在07或08年上自动线。
' @3 F7 ?, G# @7 x& J0 @
' e5 B' O1 `- A2 c8 r6 m4 q06年的时候当地政府对工业园区重新规划,需要我们搬厂房。当时江浙各地都在争相新建工业园区,然而县镇财政缺乏足够的资金,所以他们就采取了一些今天看来是十分无耻的策略:8 ^. @+ N8 _ U5 k5 f% g
5 w w" F" J0 G- T. T t! W
地方政府鼓励当地企业搬迁进入工业园区,然而工业园区里是毛坯厂房,既不符合工业厂房的标准,更无任何装修。地方政府当时承诺的是,各厂以租赁的形式搬入新厂区,自己支付厂房改建和办公区装修的费用,地方政府将在第一个租赁期(5年)到期后以便宜的价格将地皮卖给各个企业。 而如果不搬迁的话,有什么麻烦自己看着办,传闻市政府要用原先的土地建立环湖景观工程。
" h' c! v, S3 X; c! M G0 P' z0 _; N
6 T: X8 s3 I$ m
0 a+ l' W3 h6 K/ R: r2 w说这话的是当地政府一把手,几十家企业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迁入工业区。整个搬厂,厂房改建,厂房装修,耗去了大约500万资金。企业原先十几年的慢慢积累几乎化为乌有,更新生产线计划无限期搁置。3 Y! G4 R* s0 a+ i
$ w: ? Q* P5 T06年时通胀已经加剧,原材料价格大规模上涨,广东地区的民工荒首现长三角。3 n' I% T; y* w+ P1 j% \
! ~3 t2 c# k) j; v4 d& r
我父亲当时为了留住工人,06年给工人平均加了10%工资。07年开春,我们直接雇了大巴到安徽和盐城接工人回来上班。$ \) [2 q) a4 p, P* S( z' j
, k+ _- \, k' z( Q
06年时较94年的工资涨幅就不说了,只说06年的情况。
$ g& j: Q3 h, m- q, K
O! j- V4 ^% b厂里一线工人平均工资为1200,2线为800,一个月做满20个工作日之后的每天100加班工资。厂里是免费吃住的。四人宿舍,一天三餐。
0 w8 ^, T& s/ m' y. d
2 P% G% c6 [: m* h07年钢材和工业用油价格上涨,毛利润下降了10个点。我父亲开始着急。他把剩余的资金投入了当时在疯长的股市,想从里面圈一部分钱,再贷款在08年更新生产线。
; p$ z4 B) z# X6 }( b8 J- @: {$ h7 q8 q
从行业形势来分析,更新生产线势在必行。
( E/ }2 i2 Y! P* H z$ \+ c0 L, V
5 }1 c ~ n/ b$ d: b- ]- \结果在资金投入了六个月后,遭遇07年A股惨跌。 还好投入的资金量不算很多,但是通过股市盈利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父亲只能回到原先的轨道上慢慢经营。
" }" H" m$ Z- z a
2 ? D M7 B# U i# m6 S08年全球经济开始下滑,我们厂的主要客户,日本方面的订单量急剧下滑。我爸意识到工厂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局了, 开始采取裁员措施。08年底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工人。3 \ \; T, d# V: W/ l& d) m
0 h$ G- A7 N! }: E1 `# ?( Y* C& ]8 H8 {# l0 q3 j$ n; H
09年的时候有新闻说浙江民营企业开始出现倒闭潮。 我们原先的供货方,浙江的微型企业,纷纷停摆。有一个跟我们配套了十几年的企业,还请我们去普陀山玩过。 那天他们那边倒闭清算,还欠我们五万应付款。我爸去看他时,看到那个厂长,五十几岁的人,正被两个二十几岁的按在地上打。两个小年轻都是债务单位的,欠五十几万。 我爸看这情况,那五万就没提了,直接买车票回来。. E5 V+ o2 h" G. Q E
4 R J# u/ J1 n. ]1 ^9 e10年的时候人工继续疯长,普通一线工人2000都留不住。食堂里烧饭的阿姨,每天工作4个小时,给1500居然嫌少。当地在进行大规模拆迁,很多原先二三层楼的房子都换到三四套房。 当地的工人在拆迁后一下子就坐拥了好几套房产,卖掉一套变现都有五六十万。区区一两千的工资已经不放在他们眼里。 这,大概也算是房地产行业对实体行业的一个另类冲击吧。5 C% H! E& i$ a& i# O
/ N. ~6 k- a1 m' S. M2 W* ], P! ^10年传闻政府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微型企业的辅助,可是只闻打雷,不见下雨。贷款标准一样很高。10年民间借贷开始流行,我们接触了一些民间借贷机构,年利率几乎都在40%以上。民营实体行业很难有这样的利润率。我不知道都是什么样的企业在像他们贷款,但是我们这样的肯定不行。10年人工继续疯长,原材料继续疯长,原本不怎么做的低利润订单也要开始抢, 没办法, 不做,人工照样要付。9 ?- O& r; Y# n
- _: D* x, f+ l( A2 B" L7 z
10年的时候账面出现亏损,这是开厂16年来的第一次。
$ Q3 H3 l1 z$ M: J% D; U8 ?' z; P& _" b; ~
做机械企业的可能知道,这个行业资金充沛率要求极高。拿到一个订单,人家什么都还没付,就需要垫原材料费,各种原材料先进入,出产品,送货,最后人家可能还是给你一些陈代汇票,需要一两个月后才兑现。这其实就是在原价上打了个折扣,毕竟在这个高通胀,高利率的年代, 今天的十块钱,可能只有两个月后的9.5块钱,而我十块钱放银行里还能吃点利息,所以这一来一去就等于给你打了百分之几折扣。
+ a1 F+ v/ e0 V8 c- {+ [. j
9 T" g8 o% N. H6 `+ C; ^- I: i/ I( R- q' y; e% Z( \
但是没办法,这样的单子也只能接,这样的客户也得做。厂里有些骨干跟了我爸快三十年了,都把这厂子看成是家了。
+ D3 Y1 `7 p- g' t( O7 e
O- q5 Q- z3 V2 b' v10年的时候劳资纠纷开始逐渐增多,新来的工人做两个月就提要加工资。不然就走人。要知道工人从入厂,到能出产品,差不多就需要两个月左右的培训时间。 刚能产出的时候工人就提出这些要求。我知道他们也没办法,外面工资现在都开的很高,不给我们做,他们可以给别人做。
1 X' J" d" O% }0 r/ d: r2 K- r6 s8 e. J
整个社会在高通胀的情况下都变得浮躁,大家都想赚快钱, 你赚钱的速度必须得高过钱贬值的速度啊。
9 `" L1 s6 q8 W" W$ N
}* u8 |0 s+ r10年底的时候,一线工人几个核心岗位工资已经涨到5000了。我父亲一年忙到头,过年的时候对我苦笑了一下说,今年白干了,一分钱没。4 o+ T, W7 }3 c; m5 ^0 A! B8 X
: G" Z- O4 [7 U% r) b11年继续困难,父亲开始了改革,进一步大规模裁员。人数从100降到了不足40!. N/ R b: I( w+ N# D; }* J
3 w$ ?2 q [. k7 [& M! d7 I说来好笑,都说生意越做越大,我们却是越做越小。订单我们已经不具备消化能力,开始进行大规模收购。也就是说,我们开始逐渐从一个生产型企业,变成了一个倒爷,只把检验关。而这些事情是绝对不能被上家知道的。 大客户有人来视察时,我父亲是招呼亲戚都来帮忙,全部站到生产线上去装样子, 没办法,真的就是难成这样!写的时候眼睛都是酸的。
1 O1 a4 v" b& l, l# Q+ V' e8 ]# s6 D% c8 E
现在我爸考虑的已经不是更新生产线的问题了,而是这些骨干如何给他们安置,让他们有个好归所。
5 a: n3 k+ E+ q' _ p
$ l& n3 c+ J- U0 j& f! q) J11年的时候厂房租赁期满,当地政府给我们两个选择:1、根据市场价打8折把土地卖给我们 2.年租金涨100%继续租。. e1 G+ D4 P6 I- [0 |
2 P+ C( t x$ u# G- ]4 E
我擦!11年的土地八折也是06年的三倍啊!# _' S- _( J0 j, b2 o1 B
% g- q% R4 m8 K如果没有搬厂这档子事,如果搬厂不是由企业出资,如果06年搬厂时直接同意企业可以买断土地,我们都可以继续活下去,但是没有如果。原先那个做承诺的一把手已经高升,早不鸟你了, 现任发话了,说八折是给出最大的优惠了。地方上企业06年到11年已经关了一半,剩下的那些企业有的贷款把土地买了下来,现在干起来出租厂房的勾当。: u: p5 U* j8 v
: G7 t m' \- k L; {* I: `/ b4 _0 E) _8 N; D- a
我父亲决定先续租两年再考虑对策。" B4 B/ u. K) }& `; I
% j, |& H# d9 r( g+ P+ N) h& N {
以前在顺境的时候,地方上的局长,所长,各个都是好朋友,一起打麻将,吃饭。 当然,每次活动的费用都是我父亲出。
: D: q1 P% `3 L" R6 R. ~! X( U- ~% S e8 T8 o/ P
以前不算什么,但在07,08年后这成为极大的一笔负担。金钱上的和时间上精力上的,耗费了一个企业家大量的原本可以用于企业经营的精力。
3 M& z. Q( N2 ^1 K" ]
- w4 [8 I/ j5 G, l2 d07年的时候当地资源环境局长暗示问我爸要钱。我爸提着5万现金和香烟一起去他办公室找他,被他骂了出来。我爸刚走到门外,他一个电话打到,说,老张,哎呀你直接来我这里怎么好看呢,周末出来一起玩牌。
. g5 W& I9 }% q0 A; S6 E7 t: h z0 t
周末我爸妈陪局长夫妻打了一夜麻将,只输不赢,输掉5万。
- F9 I( K; I$ T) k# u& k8 L4 U% m9 h/ E+ Y. C# N- e6 ], E+ d- K
我爸说,政策在这样的执行力下还不如不要。原本可以直接给5万,现在给了5万还要牺牲一晚上的睡眠。' D% `. [0 V% g
6 q9 t4 {: |& u- S; O. [8 C我爸给我看过一张花费表,08年一年,各种给当地官员的招待费大约花掉30万,占那年毛利润的20%。 民营企业税收已经够重,可是不知道总理案头有没有这另外20%的额外税收数据。
/ a6 J: v+ h* G, C/ ]$ E- `' e5 j
% f/ n5 @, l2 I% h$ P如果这样的困局仅发生在我们一厂,或者我们一个行业身上,那也没什么好说的,我们认命。可事实是,民营制造业几乎每一家都面临与我们一样的困局,区别只是程度多少而已。6 K: b" ?2 G4 }- C/ p6 {8 r
& q* [) G" B2 n8 G7 k
镇里的企业家每年都会聚会,聚餐,探讨问题。今年的会刚开过。06年的时候是200人开会,今年各位猜是多少? 减少速度比我们厂里的职工掉的都要快,今年是六十几个人。
/ o C1 ~7 V3 s
# k) p! {6 e7 R& h7 d4 k5 b除了两家企业是镇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年营业额过亿外,其他的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几乎都面临一样的困局。年度大会变成了诉苦大会。以前这些企业家都是讲究面子的人,也都经历过风浪,不愿在人前示弱。这次大家喝高了不知道谁先起了个头,企业家们都纷纷掏心掏肺的加入。1 i; H9 ~4 e8 D* Q8 ~
+ U- H; \2 h! G, Z# G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是以下几条:# A0 e) Q! ~3 a- |: M
) p2 B) X. p- J
融资渠道极度困难。银行几乎不给微型企业贷款。长三角来说,年营业额5000万以下都算微型企业,但是这些微型企业却负担了长三角95%的劳动人口,和85%的税收,但是这样的企业,却贷不到款。浙江那边09年就开始有民营企业大量倒闭,后来老板们变聪明了,走之前去狠借一笔高利贷,然后全家出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接二连三的听说浙江那边有全民借贷,资金链崩盘的新闻。还有那个吴英案也是。都是被逼出来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民营企业这么困难,政府不出台政策扶持。难道把民营企业都逼死了,政府的日子就好过了?中国经济靠什么?难道靠只进不出的国企?还是靠外企?靠淘宝?靠夜总会?不懂他们在想什么。: v, z, X( g0 I4 k. x
; T1 t! O5 \0 r7 O
疯狂上涨的人力成本。涨工资是好事,但是物价和工资一起涨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我想看贴的一定有人有这种心态,觉得我们做企业的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工人工资高了就抱怨。其实不是的!工资涨,你涨的过物价吗?涨的过房价吗?稳定的经济发展才是关键!人力成本上涨我们可以接受每年5-10%,但不是每年30%的跳涨。 这会打破民营企业原有的生产规划和生产布局,90%的企业倒在了生产线更新换代的前夜!
0 X4 m$ j% G/ c) ~$ ^
/ x- j. P4 I7 A: \' v: s f3 \房地产打击了民营企业家们的动力。很多企业家都和我爸一样,后悔没在赚钱的时候多买几套房。以我爸为例,02年的时候一年就可以赚100万了,那个时候可以买3套房。当然,我爸是投资机会没掐准的负面例子。 然而那些掐准了的企业家们呢? 06-11年持续炒房,没人去在意企业的发展。 那些关了工厂的很多人并不过的不好。以我爸的一个朋友为例,04年-09年,平均每年购入两套房,10年工厂日子不好过,直接关厂了事。10年的时候出手两套房,每套获利300%!这个于他来说是好事,但是这真的是我们的政府想看到的吗?企业家全去炒房??: S) P7 d) z( `' e' r r/ t+ {
; O9 ~* K0 ]! V- X7 a
以后有什么打算?有没有转内销?" @& W/ ^3 A; [0 R% [
+ ]3 J8 f8 ]1 W0 ]9 J" D$ z# O+ v打算贷款买些地屯起来,以后收租!$ `' Q& D* y5 t) ]" E2 T5 m
8 U x3 O7 q5 P4 z- a7 L* r6 `4 a y Y* a" K
其实这个想法挺卑劣的,就跟前几年搞门面房的一样,铁打的地主,流水的租客,一家一家换,服装的换美容的换婚庆的,换来换去只有门面房东赚钱。实在没办法我们也只能这么做了。毕竟还能比市场价低20%拿到土地,而且前面有位仁兄说的对,M2今年有可能破100万亿大关,做实业真的是没前途。( ]" L+ W- z1 H+ C/ C! s$ b
% m h- F7 L4 W9 {6 Q. O0 `问题是我现在说服不了我父亲,他做这个行业做了快40年。17岁的时候进国营厂,到35岁从工人做到厂长。40岁下海自己做,他不知道不做实业还能做什么。何况厂里十几个骨干跟着他二三十年了, 这种亦君臣亦兄弟的关系让他下不了决心关厂。 难啊!!!: M2 e$ L$ g" C% T' r
2 ?1 i7 K) H; o
民企创造了95%的就业和85的税收。9 f* l! ~6 |9 c2 N7 |" o# J$ [
1 D2 O% [0 o1 P) @* q. s
我们现在处于财富积累的阶段,必须贱卖资源和体力。
# T9 @; E( Q4 M. K0 D0 y4 k, g" I5 }1 N% z) i: ~! ]
但是财富的积累被政府抢去了,产业无法转型,这才是最大的痛。3 W" {) X( B- t8 N5 U* ^
" F% T, l1 p& X9 W" O/ a
欧美国家没有经历过环境危机么?伦敦为什么是雾都呢?所以你的说法就是扯淡。4 I* H; ~; n4 \% E. q
6 O Z. U8 k/ n' S最后,无法转型就无法创造牛B的企业,高税收压制了人民的创业意识,低利润让企业无法有更大的想法,钱越来越难挣,鬼才愿意创业,政府的与民争利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所以所有的责任都在于政府的杀鸡取卵。 l$ N0 X) k4 ]* C) V/ G( |6 M
/ g' u( {$ J9 k- G% h+ T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1要解决生存问题,2是逐渐做大做强,从低端加工业做起逐渐靠拢产业链上游,3解决自主研发能力 没有企业可以做到一步到位。1 X! W; p. P" J3 }- p" b& {, h
6 ?) e# h4 w1 d7 Y1 ~* E( J9 U
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第一阶段过度到第二阶段的过程中就被无情的扼杀。如果没有把鸡养大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杀鸡取卵,这个阵痛,在往后的十年经济大萧条中会逐渐显现, 官员们也会意识的更深刻。
# p/ i, X3 M7 H. e9 Q
( f; O& P; f/ }! u+ i# K当然,人人都可以像你这样把话说的很漂亮,做一个google这样的企业需要充沛的资金,独一无二的技术,还有政策的扶持(至少是不干预)。但是试问就算是美国这样的土壤,google这样的企业又能有多少个呢? 美国一亿五千万的就业大军又有多少是在google这样的企业里工作呢? 美国有多少企业是经历了50年以上的积累才走到今天?(互联网行业甚至都不属于制造业讨论的范畴)
* I$ Z7 I' o9 R5 ? E( ~" e, c; f! P- Y( X2 z" g
而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没有了民营企业,没有了从低端产业链低利润里挣扎的民营企业,几个亿的就业人口去到哪里?都做服务业吗?都去百度?还是都去国营企业?都去做公务员?
5 T* t. r c6 ^# O$ |% Y5 Q g. _8 s9 q( C+ d3 Z' I. p% B9 E
民营企业里有两个现状你可能不知道
; V: p$ e: u& r5 \( w p: D/ q9 V5 |- @2 g
1.能做大做强的企业,每年都必定需要大量的公关费用用在官员身上,百度是一个例子。$ v& }: E* S* L: a) s1 \
/ B' B. B" `& n" k5 T
2、很多做强的民企其实都是官方背景,华为就是一个例子。: M; I; r! U7 i
( `" j5 |, Z' V/ n5 P3 W我并不是想抱怨什么,我只是想知道,如果像我父亲这样业务能力强,兢兢业业心无旁骛曾经创造了无数成功的企业家也走到这步田地,还有多少民营企业能生存的很好。4 m* T8 j( [% M! m
0 o' V% f/ i9 U1 ?1 S# i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4 O5 A: j% h$ j% g" R' R" c% z# U7 b$ ^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9 X0 ~ y8 S& A* `
+ y* T9 v$ ? M( T8 e. d! W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不代表潼南论坛和本人的观点及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