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282|回复: 4
收起左侧

中囯梦 文化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5 22: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秋水长天9 于 2014-9-15 22:04 编辑

中囯梦 文化梦
——评“去中国化”

作者 蒋开俊



    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语文课标书仔细翻看,听相关人员介绍:语文、历史、政治三门课标书是全国统一。他意味深长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很不赞成”、“很悲哀”,寥寥七字,典型的习式话语风格,却若巨石入湖,激起的是千层涟漪,同时也为全面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发出了一个喜人的讯号。
    短短数语,寄托了总书记对文化复兴的无限希冀。也是对去掉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事实上是对全面淡化传统文化和“全盘西化”的批判,是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也是对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的挣脱与中国文化的重建。从这个角度看,对“去中国化”的批判,远不是一本教材的增删可以涵盖,其含义深远。近年来,教育改革、教材革新,为了给孩子减轻识字和背诵的压力,让古诗词从小学语文课本中删减了,把经典的民族传统文化打入了冷宫。这是减负吗?有家长说,奥数还在,作业成山,怎么拿古诗开刀,这算哪门子减负。
    舆论的嘈嘈叨叨,是一次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激荡,不仅反映家长对于“教什么,怎么教”的参与欲望,更反映出对传统经典文化的珍视。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看看儒学在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发达国家生根发芽,就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内生力量。相信孔夫子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贡献。若我们的教材删减传统经典,就等于斩断了华夏之根,削弱了民族之魂。因此,对教材删改中“去中国化”的无意之举,应当觉醒。
    再看一看中国文化市场,诗、词、歌、赋、散文等优秀的传统文学,从纸媒到网媒,还能找到多少?还能存在多少?就拿诗来说,这也算是文学系的一个大类,生产诗的人很多,营销诗的书刊和网络同样很多,但都是全面西化了的自由诗。传统的格律诗还有多少人在写?还有多少平台在发表?还有一个怪现象,古人写诗尽量白话,尽量言简意赅,尽量让人易懂易记。而今人写诗却尽量西化,不惜文字达到高深莫测的效果,让人如坠五里云烟,朦胧得没有一点感觉。唐诗宋词让男女老幼众口皆碑,中国人平均能背颂三首以上,请问全面西化了的自由诗有人能背颂么?就连诗人能把自己的诗作完整地记住几首都很难说。英国理论家伊格尔顿幽默地说:“今天有种有趣现象:连一行马克思著作都没读过的人都敢嘲笑马克思”。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今天也有相似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去中国化”的“悲哀”。
    如何对待历史,就是如何选择道路;如何对待传统,就是如何对待明天。有人却说,只不过是让古诗退出课本,又不是退出中国,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果真如此吗?对于一国教育来说,古诗词入不入课本,传递的是政府对经典文化的态度。往大了说,传统经典,勾连的是民族之根,因此,入与不入,重视与不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窃以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系与灵魂,更是中华历史的“遗传基因”。她传承着华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更承载着爱国、孝道、感恩、礼仪、诚信、尚德、平和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与今天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全一致和相生互容的。
    如果说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推行“去中国化”,还有其本国的政治目的。那么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和母国,“去中国化”就是一种不正常的文化态势。作家余光中曾批评陈水扁“台独”当局缩减文言文在教科书中比例是不对的。台湾抢救语文教育联盟也呼吁,停止实施“去中国化”的高中语文教纲,把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列为必修课。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从明年9月起,由我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她还提到,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新版的语文教材里都增加了古代经典诗词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和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都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加入教材。她认为:“古诗词的韵律对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节奏感都非常有益”。笔者所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文献合称为“三、百、千”,在古时还是学生的启蒙书。
    笔者在网上看到一篇《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的文章,其中写道:“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就是中国文化的“三个自信”。传统文化代表的“中国化”,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文化自信”,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资源,习近平说:“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可见,习近平之所以反对“去中国化”,乃是出于治国之道的考虑。传统文化要成为治国理政的政治资源。这关涉的乃是“道”的选择,而非仅仅是“术”的运用。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成熟,固然需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但根本还是要把栽培在本国历史土壤之中的传统文化这棵大树培护好。这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习惯性,更是一种政治智慧。每个文明都有自己内在的肌理,强行打乱这些肌理,只会造成血脉的堵塞、身体的萎痹。
    不否认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糟粕,但一个果子坏掉了,并不代表整棵果树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或许,这棵果树上其他健康的果实,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营养和能量。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曾说:“一个多么光彩夺目的宝库逐渐打开了!我的一些老一代汉学家朋友曾经认为,我们必定一无所获,但他们完全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是存在太少,而是我们发现的太少、运用得太少。就连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鲁迅,同样写出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血沃中华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等传世的七律诗句。还有破“四旧”立“四新”的毛泽东,同样写出了上百首精美绝伦的古体诗词而成为一代诗豪,其《沁园春·雪》成为绝世之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句已成千古绝唱。
    要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首先要实现传统文化复兴的文化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远望前程。让传统文化这棵大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万古常青,硕果累累,并吸取精华,发掘活力,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服务,这正是一代代文化人和所有炎黄子孙应持的态度并作出努力。


     
发表于 2014-9-15 22: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帖子很不错。慢慢看吧,习主席的讲话自会起到震聋发聩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5 22: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我舍能佛 发表于 2014-9-15 22:25
帖子很不错。慢慢看吧,习主席的讲话自会起到震聋发聩的作用。

确实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5 22: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这不光是教育部门、教材编写部门的事。一定会影响到宣传部门、文学艺术部门、出版界等等。去中国化的就是首先去中国的文化,进而去中国人的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6 08: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远望前程。{:325_26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