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常回家看看"入法后首个团圆节 几多老人遭遇"寂寞中秋"? , d; k9 F p9 `3 b& ^2 W
6 |) b+ t [9 \! I; U
( I" S7 U) l) D4 S! M6 R
+ m/ I% C3 @ Q! s) |2 v
2013-09-19 16:14:14 来源:新华网转发至
2 x# i7 A8 u1 L! N7 Q( x( I4 _( ?' R" T2 `/ H
/ T x: L% B/ p& w
* ^2 X2 D3 u( ~( N- S
( F1 A* D) [% r6 l- S
: c3 U9 s, z: b2 f) |; \" `网传夫妻“性福秘籍”网友频效仿 E/ g/ t+ C) X
男人欲望降低·可能和疾病有关
% U/ d E' m- `$ m6 D8 ~! N
* x7 D8 O- N& \ w2 @% Q; M3 n, D8 w当今社会怀孕难的4大诱因
L1 @6 o! e/ f g/ u9 a, j C怀孕几周做四维彩超最合适
+ [& _2 @$ a6 H" m0 R. ]
3 Z/ p4 ]8 W! U$ q( Z/ F/ ~
! }1 z" u' E9 a3 `5 [3 n% i# f6 K- Q8 Q- J$ i$ J3 H; u
( \" h4 ]) J4 o7 v/ |1 n
7 _, \0 n$ `# w/ h* z: _1 Q 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记者赵仁伟刘敏席敏)“你的一条短信也能让我激动很久……”这是一位“空巢”老人发给外地工作的孩子的短信。中秋节本是举家团圆之时,然而很多“空巢”老人不得不面对“寂寞中秋”。 今年中秋节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修订之后的第一个团圆节,但“常回家看看”这一强制性法律条文仍然不同程度“悬空”。专家表示,一些老人在传统节日期间更需精神慰藉,“空巢”不“空心”还需政府、社区、家庭各方合力。$ B* ?! f" f9 Q& G3 Q2 A
子女难回家,“团圆节”反成老人“伤感日” “我工作十几年了,没跟老人一起过一个中秋节。”在北京工作的金先生说,70多岁的老人在安徽老家,不是自己不孝顺,实在是无法成行。记者调查发现,异地工作的人能回家过中秋的只是少数。. z8 l$ K3 h. ~& O. T9 G
18日早上,记者在北京会城门公园看到,不少老人在散步、聊天。说起这个中秋节,很多老人都一脸无奈。78岁的魏大爷苦笑着说:“中秋节原本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孩子不回来,心里很不是滋味,还不如没有这个节日呢。” 家在湖北宜昌的一位“空巢”老人说,本打算奔波千里到北京和孩子一起过中秋节,当“做饭的厨娘、孩子的保姆、整理家务的小时工”都满足,但又担心给孩子麻烦,一颗纠结的心无处安放。0 o1 X7 G; v. N' O% s
这个中秋节,独自望月的“空巢”老人不在少数。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近两亿,随着流动人口增加,“空巢”老人数量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经达到49.7%;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而在广大农村,青壮年出外打工,留守老人更多。 调查显示,我国空巢老人面临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根据广东老年公共事务研究中心调查,近一半老人不时有孤独感,近七成老年人认为更需要子女的精神关怀。
; K/ p/ L0 s+ ^" E0 z4 A5 n: _ 不是不想回家,“老人伤神”背后的“子女纠结” 许多年轻人表示,并不是不想在中秋节回家,而是各种因素纠葛无法回家。
' V% Y9 C) T0 Z$ E) _% ^! n 今年中秋节,在济南一家企业工作的冯静和往年一样加班,无法回青海老家陪伴父母。“一到节假日就更忙,刚买了房子也不敢轻易请假,不然就扣奖金,还给领导留下临阵脱逃的坏印象。不是不想回,而是不敢回。”她说。 跟冯静一样有“中秋纠结症”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北京白领刘丹丹说,以前中秋节不放假,不能回家也就罢了,现在虽然放假了,但只有3天,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反而更加纠结。
. N, t$ b: s! v1 A; K+ H 专家表示,大城市工作压力大,许多年轻人正处在事业上升期,“常回家看看”仿佛成了一个难以完成的命题。 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因为养老社保不完善,“群居”有难度,只能“被空巢”。; J8 A/ d. w. D4 ^# c
一般情况下,精神上的“空巢”本可以通过加强交流来化解,但相比于发达国家养老设施和机构的完善,我国这方面还有很多资源短板。目前,我国约有老年学校5万个,各类老年活动室34.6万个,难以满足近2亿老年人口的文化娱乐需求。 不过,专家表示,传统孝道的退化、人口流动等因素导致家庭观念的消减,也导致一些年轻人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认为,随着人们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加速,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核心化成为主流。子女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小家庭”,对老人的照顾则有所疏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