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990|回复: 1
收起左侧

点评"新特区"(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1 22: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东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点评"新特区"
以为特区之特就是政策面的宽松与中央公共财政的不断注入,这个时代早就过去了。在设立新特区时,中央政府都强调了一点,即“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也就是说,中央政府并不能给出一个现成答案,而需要各个试验城市在现实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我所用。

国务院最近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上近年先后批准的上海浦东特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成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的特区已成遍地开花之势,这不免让原来自以为独享荣宠的老特区有些不是滋味,担心再难吃到政策独食,深圳恐怕也难以摆脱这种情绪。特区多了,是否特区就不值钱了?

其实,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从大的战略层面上来说,这些特区任务各不相同。港澳自不必说,是政治经济文化一体的一国两制的高度自治特区,而深圳则是改革开放之初为探索经济新思路的单纯经济特区;上海浦东特区、天津滨海新区是综合改革的试点区域,在东部沿海地区带动长三角、环渤海、加上南部的珠三角经济圈,形成贯穿之势;成都与重庆的使命则是以中心城市地位带动西部地区发展;而武汉与长沙则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定位不同,各城市正好取长补短,展开错位竞争。

就具体的特区而言,也存在历史任务的变迁。深圳从当初的渔村发展到今天的大都市只是走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有更重要的使命。就其大者而言,就有深港一体化、中小企业金融中心、中国版纳斯达克的创始地,以及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试验场等诸多任务,每一步都是深沟险壑,对当地人的创新精神以及与现实结合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以为特区之特就是政策面的宽松与中央公共财政的不断注入,这个时代早就过去了。在设立新特区时,中央政府都强调了一点,即“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也就是说,中央政府并不能给出一个现成答案,而需要各个试验城市在现实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我所用。

从大胆创新而言,深圳做得远远不够,尤其是除硬件之外的软件建设,仍然局限在优惠政策的行政框架里无法自拔。对深圳来说,要想获得大发展,必须尽快实现深港一体化与大珠三角一体化。而除了在深港对接的交通等硬件设施上颇有斩获之外,深圳学者以前所提出的方案都是基于向中央要政策层面的“宽松”,如建立自由贸易区,分享香港的特殊待遇,或者要求上级行政部门同意划拨珠三角的东莞、惠州等地,务必要求扩大行政区划增加人口,从这些硬件条件上超过竞争对手。甚至对于高新企业的奖励还停留在奖励多少现金等老一套上。

而在软件方面,比如政府的廉洁高效、对于市场环境的培育,以及最为关键的资本市场的公平性以及大量中介机构的培育,深圳并没有因为背靠香港有什么突出之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下地理优势逐渐丧失,与上海、天津之间最多也就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别,大家所想的招术异常雷同,政府首先因循,市场亦步亦趋,如何创新?更糟糕的是,在广深之间对于金融中心的拼抢,也造成了无谓的损耗,数小时车程即有贫困地区,这说明深圳经济幅射能力之弱。既然深圳金融以中小公司、民企为服务重点,为何不能创造一套人无我有的独家武功,解决中国经济这一迫在眉睫的难题?在这方面,深圳甚至不如浙江等地的地方商业银行更有创造力。无论如何,这都不是值得称道的纪录。

上海浦东特区曾经让深圳紧张,天津滨海新区曾经让上海紧张,事后被证明是无视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狭隘之论。中国经济的整体崛起是中国社会之福,也是老特区之福,如何把新特区的设立当做老特区的新一轮战略机遇,才是这些城市的当务之急。否则,老特区会成为因循守旧、缺乏创新能力的代名词。


上海浦东特区曾经让深圳紧张,天津滨海新区曾经让上海紧张,事后被证明是无视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狭隘之论。中国经济的整体崛起是中国社会之福,也是老特区之福,如何把新特区的设立当做老特区的新一轮战略机遇,才是这些城市的当务之急。否则,老特区会成为因循守旧、缺乏创新能力的代名词。
发表于 2007-12-11 23: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福建厦门
偶坐著沙發慢慢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