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020|回复: 3
收起左侧

只把心疼祭西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5 13: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东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知道诸暨是因为一个美人——西施。
  到了诸暨才知道它曾经是二千五百多年前越国的故都。2007年4月6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来游览浙江诸暨市的西施祠。
                 
  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两国君王之间的生死角斗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而又回肠荡气的历史画卷。西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公元前494年,吴国攻陷越国,越王勾践为了麻痹吴王,献上西施等美女。吴王得之,终日迷恋于美色而不理朝政,后被卧薪尝胆的勾践一举反扑,兼并了吴国。
  一个山野浣纱女凭着令人炫目的美丽,担起了复国的重任,为越国复兴和吴越战争越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奉献。她的一生,饱含了愁苦、曲折和沉重。尽管千年的岁月早已将古越国和西施的痕迹冲刷殆尽,但是我依然可以来到苎萝山下的西施殿,浣纱江边的石阶上伫立凝想,一声叹息:西施呵,我只能把我的心疼送给你,做为对你香魂的祭奠。
                 
  一、西施美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以在苎萝山上浣纱为生。苎萝山下有东、西两村,西施家住西村,因为村子里的人大都姓施,所以有了“西施”的称谓。西施名列中国四大美女之一,但是她到底有多美?没有任何正面描述的历史记载。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诗。“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该是一个怎样的美人呢?有两种说法:一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其中的“沉鱼”就是指的西施:传说西施曾在浦阳江边浣纱,连鱼儿看到她的容貌,都惊艳得沉入江底。二是“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施有心口疼的毛病,每次病发都皱着眉头,捂着心口,缓步前行,不巧这事让东村的丑女东施知道了,于是便也学着西施的样子走路,但走起来十分难看,成了大家的笑料。这说明西施生病的时候也依然楚楚动人。可见西施的美是他人难以企及和模仿的。两种说法都是从一个侧面衬托了西施的美。只是苦了后来的人。导游说,诸暨的家乡为了给西施塑像犯了难,没有具体的丹凤眼,樱桃口之类的依据,殿中的塑像是很多专家讨论的结果。
  其实,西施留给我们的猜想远不止她的容貌。
  问过导游:何谓浣纱?答曰:苎麻是纺纱的原料,生的苎麻要织成麻布有很多道工序。要用生石灰沤熟,变得柔软后拿到河里浆洗干净后才能纺织,浆洗的过程就叫浣纱。以西施这样多病弱小的女子日日在江边干这样又苦又累的活真是难为了她。但是随之而来的命运安排更是大大地难为了她。
  她的结局扑朔迷离,令人唏嘘。这么一位单纯的浣纱女被卷入国家间的战争、男人的权利之争,真是应了那句“红颜命薄”的老话。
  美丽真的能够个改变一个女人的一生!西施为国家的需要而让美色发挥到了极至。这对一个浣纱女来说,真的不知是祸还是福。我倒是希望西施能够做一个普通的浣纱女,虽然筋骨劳苦,但也许会善始善终,虽不能流芳千古,不为人知,但也许会安稳地嫁人,过一生平稳的日子岂不更好。
                 
  二、西施祠
                 
  也许能够凭吊西施的,只能是眼前这座西施祠了。它建于何时,无从详考。据唐朝诗人李商隐“西施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推算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祠庙屡毁屡建,到清代和民国时期,西施殿也有过几度毁废,均由民间集资或捐募修缮。而今的西施祠景区为20世纪80年代重修,由西施殿、浣沙石、古越台、碑廊、苎萝亭、西施长廊夷光阁、古苎萝村、西施资料陈列室等建筑景观,穿插着浣江、红粉池、荷花池等水景组成,是一组颇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展示了西施一生的主要事迹。
  跨过古朴凝重的三扇朱漆大门,进入殿区,右侧便是西施殿。西施殿依山而建。正殿三间两弄,坐北朝南,“西施殿”匾额题字出于刘海粟之手。这些建筑很有越国古风,尖尖翘起的屋檐,小巧秀气的殿堂,都吻合西施的风格。殿中的西施塑像,凝坐于台座之上,风姿绰约,后妃装束,女村姑风采。
  两千多年前的美人就是这样的?我总觉得西施的塑像似乎脱离了当时的时代特征,西施在吴王宫里弹琴的塑像也不应该如今人那样坐在椅子上的。要知道春秋战国的人们应该是席地而坐的,何来椅子?同理,西施的塑像也该是坐在一个垫子上。犯这样的常识错误让我有些不快。
  西施殿右侧为古越台,依山而筑,正对门楼。进入其内,给人以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台中奉有越王勾践,谋臣文种、范蠡分立两侧,上悬“卧薪尝胆”匾额,再现了君臣励精图治,灭吴雪耻的历史画卷。看到勾践、范蠡、文仲三个男人的塑像,我真的忍不住想问问勾践大王:凭什么让西施这副柔弱的肩膀去挑那样沉重的担子,男人间的争权夺利一定要女人做出牺牲吗?女人真的也是一件礼物可以和财宝一样,想送就送,用完可毁可留?看见范蠡大夫,也想问问:既然爱之,何不惜之、怜之、护之?唉唉,也许这些问题很可笑,在夫权制度下的一个弱女子对他们的君王来说何足挂齿?他们的君王想到的是社稷大业,美女仅仅是一个礼物而已。虽然美的有些舍不得。
突然看见西施长廊的墙壁上一张西施进吴的线路图,惊喜地发现竟然和我在《西塘断想》一文中猜测的线路不谋而合!心中窃喜:西施,我在西塘就已经惦记着你的脚步和行程了。
  西施,你走了一条长长的水路呵,不知道你是怎样走完的,一定是一路洒泪一路悲伤!范蠡大夫相送了吗?那该是怎样的惆怅凄婉呢!传说范蠡对西施一路相送,到了吴国国境他们的孩子都出生几个月能够讲话了。嘉兴县南一百里居然建了一个“语儿亭”为证。
  但是,这实在是百姓们一厢情愿吧,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且不说范蠡是重臣要时时侍奉越王,就是勾践也不会允许他的“礼物”变了质的,范蠡怎敢保证让生过孩子的西施去讨吴王夫差的欢喜?
  想起那年去苏州灵岩山上,看到馆娃宫的气势虽然辉煌,但那是西施的囚牢;在木渎镇,看一条淌着西施香脂的“香溪河”,但我相信那里曾经有西施的思乡泪;在故乡无锡蠡园和蠡湖的游玩中,听说西施最后是在无锡的太湖边和范蠡泛舟终老的,可我一直不敢相信。
  美好的结局也只是百姓的良好祝福罢了。
  其实,对西施的传颂,并不依赖这些后来的建筑物。更多的是口口相传,代代敬仰。有人爱他,赞扬她,是因为她为越国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有人非议她,诋毁她,是因为红颜祸水的俗论作祟。我疼她,是因为一个柔弱的女子却将自己的爱情服从了君王的安排,落得香魂不知葬何处的结局;我祭她,是一个现代女子知道了一个古代女子的痛——那该是绝望的彻骨裂肺的痛呢。
  西施,你是一支香飘两千五百多年的女人花!
                 
  三、红颜祸水
                 
  美女往往是政治家手里的一张牌。
  古代的美女通常和金银财宝一样,是君王之间互相馈赠的礼物。君王对附属国国君、对臣服国国君要赠送大量的财宝和美女,所以美女的下落大多是满足达官贵人和王孙公子对美色的爱好。想想古代的四大美女,那一个不是自己的君王为了他们的江山而拱手相让?貂禅离间使计、昭君出塞和亲、贵妃自缢平乱,就连可怜的虞姬,为了霸王也要自刎。说得好听是为了帝王江山社稷的稳定,男人的功成名就,说得难听是男人们黔驴技穷时的权宜之计。就连皇帝的女儿文成公主和重臣的女儿蔡文姬也不能免去这样的命运。和亲、美人计是历代王朝惯用的伎俩。
  古有多少美人泪,多少断肠事呵。
  有时候,美人计也确是皇帝的一根救命稻草、一玫定心丸。也许这就是美女西施们的悲哀。
  范蠡曾随越王勾践到吴国做人质三年,深知吴王夫差好色,便策划实施了“美人计”。只是难为了这个常在江边浣纱的农家少女,生时以一羸弱娇柔之躯担起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身后又常被拿来做为红颜祸水的佐证;朝为越溪女,暮做吴宫妃。负有使命的美女们,不但要有足够的美色还要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同比王昭君、文成公主虽也负有睦邻靖边、通番制夷的政治使命,但是和西施是不同的,前者是人质,西施是“间谍”,冒的风险还要大些。前者大多数要么回到故乡,或是终死异地好歹还有一个厚葬的坟茔,可是西施呢,香魂不知葬何处,只有这个一千年后的祠堂可以让人凭吊。
  到底是西施帮越王完成了复仇、复国大计,还是越王十年的卧薪尝胆,富国强兵起了决定性作用?一个区区小女子单靠美貌,真的能够达到亡国的目的?我以为是后者。不然史上赠送美女的事情太多了,唯独西施功成名就?西施的作用有很多夸大的成分。如后人所说:“吴之亡,应由昏君夫差、奸臣伯嚭大夫负责。”用史学的眼光看,一个国家的兴亡,自有它历史的必然性,有它深刻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原因,不是一两个人能左右得了的,与美女无关。
                 
  四、香魂归何处
                 
  西施祠中关于她的归宿介绍有多种传说,主导传说是:越灭吴后,西施随范蠡乘扁舟,游五里湖,隐逸民间。宜兴的蠡墅就是他们当年居住过的地方,而无锡宜兴一些地方的“蠡湖”、“蠡园”、“施荡桥”、“西施荡”等名称也可能都与传说有关。人们为她设计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表示对西施的同情。但事实很可能是残酷的。
  二是西施因其美,被勾践夫人沉到水里淹死了。三是传说西施被吴人认为是国破家亡的妖孽,将她杀死扔到江中。四是说她感觉已为国尽忠,但夫差对她百般疼爱确实出自真心,她发觉已真正地爱上了夫差,不爱范蠡了,也无颜见范蠡,同时深感对不起夫差,于是投湖自尽。倒是觉得这样的说法比较接近我的揣摩:可怜西施逐渐发现了她原来恨的也许是不该恨的,而爱的也许是不该爱的,她所认为的对与错变了位。这才是她最重的痛呢!她只能投湖结束了生命!
  根据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有关记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这句话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在皮袋里沉到江里去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由古人的诗歌来看,这是最让人心酸和悲伤的结局了,总之,后面几种说法说明西施无疑是葬身水里了。
 西施,你从水边来,又回水中去,你只能和喜欢你的沉鱼一起永远的沉没了!
                 
  不管当时人们怎么对待她,诸暨人认为她是故乡的骄傲和自豪。眼前的西施祠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吴越之战是一场男人的战争,战争应该让女人走开的。男人间的拼杀应该靠勇气和智慧。社稷的成败有很多历史的因素,一个女子不该承受太多的责任。西施的悲哀是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和爱情。是被人利用后,进退两难的命运。猜想她一定不希望两国交战,希望有人爱她,嫁一个好郎君,这就足够了!因为她毕竟是一个村姑,但却无奈地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角色。
  跟随导游来到了古越台前的红粉池,唐代诗人皮日休诗云:“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红粉池像一面镜子,正对着古越台,据称,这样安排有斥贬越王勾践之意。意示让勾践照一照“堪羞处”。看来人们除了对越王有些怨恨之外,更多的还是怜香惜玉的情感。
  西施呵,你是我不解的美人结,你的归宿是我一颗隐隐作痛的朱砂痣;你的一生是我心中永远的迷和痛。
  在我离开诸暨就要上车奔向江西三清山和婺源的时候,我看见了远处白色的浣纱大桥,只是桥下不再有浣纱女的身影……
  古越国的江山依旧,可远去的历史和美女西施却早已尘埃落定,香飘魂散,只有滚滚流淌的浦阳江水在发出沉重的叹息:那该是我心疼的颤音吧?
     
发表于 2007-5-25 13: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惠州
美人西施。
发表于 2007-5-25 13: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福建厦门
要是俺有西施美,还真不枉来人间走一朝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5-26 12: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再来看一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