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五毒”,升华灵魂!

[复制链接]
chenxun 发表于 2012-4-7 09: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简介  6 E5 H5 X1 g( p" r; l6 q- p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现简述如下:
) J0 {  O$ i4 t
; |6 Q& N; x3 F4 A1 {5 o  M7 J; L1 ?5 k% ]
% K$ [$ F8 ~# d. c
8 m1 d  Y* X2 C- r
' s1 q+ ?& ~  e5 e# C. p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致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4 z" O0 T+ N5 C; ~6 [* y# _& }! S: J- R) O6 p8 D
; |& o3 P4 P" P% f

7 R$ [) Q4 V- e/ E! a* e& e9 N- z/ Z
  o+ M/ h( q  Y4 G# a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1 V" D8 e1 ]& o5 N4 S& K  d$ O
5 F& m, S+ Z) n
  c* A( B" _6 B; P+ q. S
3 z& C% r5 `, I: q6 J5 D4 V- `
& V4 `; N. {" k& O+ i& L% j
9 T7 ]- T# i& y, b/ X- P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 Y/ H& s6 J0 z8 A8 G1 ^5 n
: L! Q" {6 S  {3 Y8 v
6 l* J6 p6 a: B. u6 D" @" W" Y. }% X* e% a
& m( c4 s$ E/ i/ o
+ m, z. T( m  Z6 o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儿子做了官发了财后,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 ~# N7 e: c/ ~& Q( O5 H8 u; L9 ~0 H5 X6 m4 \& R

4 q/ f3 ?/ x- @. w1 ?0 a
: r. U% R3 P# X7 ?% j! G( ~3 M
% S5 b$ E, t4 [1 G) s
' l/ i5 z4 |* m6 u& A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与见地有怀疑或迷惑也为疑。从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5 k( d: c2 ^4 i/ \
2 B6 J" d! u: E( W1 x- `0 t6 A3 y) n
  a、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静时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或发应,执著于觉受等等都是身见。 ) |# O* ?- T; s# K5 q' D
4 Z* B! r3 c; ^1 Z6 N
  b、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著“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这就是执著“断”。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都为边见。
! R: q( K* l' @: n+ M$ Z# g3 p/ k6 W
  c、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 * L$ x0 o6 m2 ?

6 r) R5 X! X! V$ K; `) J. k, l  d、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 3 k9 J8 k2 W5 ^; i

( s( F3 P5 n1 D, L. {  e、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现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释迦牟尼时代设立此戒的本意是远离一切让我们迷失本性的麻醉品,反过来说,适量饮了酒不乱性,内心如如不动,并不妨碍身心的清明,这个戒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我们往往定慧力不够,所以才需要持戒。
, g1 g6 q, P* k/ U5 z8 N  \
# U8 ]/ S1 f( L8 {) s% ^0 W& V# H  O' U6 c  L
其他; P# ^4 {5 E! }0 G4 ^8 @1 z8 l

8 P' v% q  N* S" r& e( @6 z. t2 t/ `9 Q  R4 w$ q* d. K
  其实普通人在酒桌上都懂得适可而止,并非别让我们饮多少我们就饮多少,都会担心饮多了会醉,会失态,会干傻事儿,这种能自我约束的行力,遵纪守法等等就是一种持戒的表现。因此学佛不能太刻板和迂腐,并非是我们滴酒不沾但可以吸食毒品就正确。我们要以智慧心明白戒律产生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戒律绝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是一种防患的手段。戒律就象“补丁”,是有了漏洞才会有“补丁”,我相信释迦牟尼若若是现在驻世的话,订制的戒律肯定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4 w: v* c! t4 T) B5 a( e6 s( O' j) \# H
  还有,有人放生,放鸡时说以后不能再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等,不能明白这其中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这也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吃素就一定能开慧证果,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行菩萨道者,是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因为这不仅会使众生痛苦,自己造杀业,促成轮回受报的动因,同时还会增加自己在修持上的障碍。所以戒杀、放生和吃素等,都是一种慈智双运的表现。因此放生、戒杀和素食都是有功德的,但并非是吃素本身就等于解脱证果。如果单纯吃素就能解脱的话,所有的草食性动物早都解脱了。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评论5
古溪圆通快递 发表于 2012-4-7 10: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s:376]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乐摄春秋 发表于 2012-4-7 10: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这是普通人之灵魂.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渝潼贰溜子 发表于 2012-4-7 10: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s:251][s:251][s:251][s:251][s:377]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henxun 发表于 2012-4-7 11: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春天里 发表于 2012-4-7 23: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虔诚的佛教信徒[s:322]
欢迎使用本站,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打造纯净的社区互动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信息举报|无图浏览|用户申诉|手机版|APP客户端|涪畔生活 ( 渝ICP备14010238号-7 )

GMT+8, 2025-4-20 16:20 , Processed in 0.0223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