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362|回复: 1
收起左侧

[生活] 武警大兴安岭森林支队为生态保护做出巨大贡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30 09: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东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报记者 解玉秀 宋歆 本报通讯员 张云生 朱甫生


    天高云阔,林海苍茫。
    大兴安岭——这个面积相当于137个新加坡的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犹如一座绿色长城,静静守护着松辽平原,孕育着黑龙江、嫩江等大江大河。

    据专家测算,大兴安岭仅在纳碳、制氧和贮水等方面的生态效益,每年就达780亿元。这个生态屏障如果遭受破坏,不仅会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和环境,还会动摇“中国大粮仓”——松嫩平原的粮食生产安全。

    记忆,总是不乏残酷的碎片。1987年5月6日,那场令世人震惊、举国痛惜的特大森林火灾,让大兴安岭林区104万公顷的森林资源付之一炬,当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0年来,为了让这座昔日的绿色长城重焕生机,武警黑龙江省森林总队大兴安岭地区支队的一茬茬官兵,餐风饮露、筚路蓝缕,在与一场场熊熊烈火的生死搏斗中,在一个个生态保护的特殊战场上,他们以实际行动交出一份作为兴安林海保护神的合格答卷。

    人民的生命安危重如山,让“5·6”大火悲剧不再重演,是他们的铮铮誓言

    1987年,“5·6”大火前夕,由于种种原因,支队曾经面临调离。然而,当灭顶灾难来临之时,支队官兵义无反顾冲向灭火最前沿,用汗水、鲜血在肆虐的火魔面前铸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为取得灭火作战的最终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斗过后,荣誉接踵而至。庆功会上,教导员张国华的一句话让官兵们觉得格外揪心:我国森林覆盖率仅排在世界第130位,人均拥有的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这点家底再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了。

    人民的生命安危重如山,祖国的生态安全高于天。此后20年间,支队先后参加灭火作战600余次,先进个人、英雄集体层出不穷。曾经在灭火作战中摔断小腿,大臂和锁骨至今仍遗留残疾的支队长韩朝斌说,这支在“5·6”大火中锤炼摔打过的部队,从来都是打大火、打强火、打火头的主力,绝不会有孬种。

    2006年5月21日,由于雷击,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火势在七八级大风的推波助澜下迅速蔓延。25日,大兴安岭砍都河畔,高约20米的火焰呈环形直袭距离不足200米的滨南林场,许多人好心地劝说支队官兵:“快撤吧,火太大,危险!”

    与“火龙王”打了多年“交道”的官兵们清楚,部队若撤下去,官兵安全虽有了保障,可林场1000多立方米圆木将付之一炬,40多吨储油罐和尚未撤离的260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会失去保证。面对群众焦急的眼神,官兵们坚定地表示:誓死保住滨南林场。由70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率先迎着火头冲了上去,官兵的呼喊声和灭火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扑火服被汗水浸湿又被大火烤干,烤干了又被浸湿;灭火机烤烫了,塑料防护罩变形了,手和脸灼伤了,一批官兵撤下来,又一批官兵冲了上去。

    突然,一条火舌直奔油罐扑来,官兵们不顾烟熏火燎和手臂被热浪燎起的片片水泡,一字排开,奋力扑救。官兵们的双眼被浓烟熏得血红,泪流不止,强大的热辐射更是烤得官兵直不起腰,他们就跪着用水枪和灭火机猛扫火线底部。水泵手王友被浓烟呛晕,栽倒在地,上等兵贾生博冲上去拿起水枪接着战斗。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油罐保住了,储木场保住了,滨南林场保住了!

    就这样,在支队官兵、林场职工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条条火龙被扼住了咽喉,满目疮痍的大兴安岭一天天地绿了起来,火烧迹地上重新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山青了,水绿了,野生动物回来了。”据林区专家介绍,目前,火烧区恢复面积已超过9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5·6”大火后的61.5%提高到现在的87%以上,火烧区野生植物目前有900多种,野生动物迁回的有25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10多种。同时,由于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植被、林木结构、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改善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基本得到恢复。当然,许多专家总是忘不了说同样一句话:大兴安岭火烧区恢复如此快,武警森林部队官兵功不可没。

    科技创新出战斗力,依靠科技手段增强控火灭火能力,是他们屡建奇功的秘诀

    初春,一场高科技的灭火实战演练在大兴安岭深处展开。

    在导演协调组的帐篷里,记者看到一道道指令正通过350兆对讲机传达给各级指挥员;在网络盲区,各级指挥员还配备了海事卫星电话;在作战指挥台,用于图上作业的北斗定位系统将整个战区跃然于画面上,指挥员通过画面指挥演练,一览无余。

    野外演练场,只见直升机悬停在“火场”上空,官兵们顺着绳索从40米的空中依次垂降;各种新式装甲运兵车,在崎岖的山地里灵活自如地疾驶开进;全副武装的官兵,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指引下迅速到位。

    支队政委宋春雨深有感触地说:“扑救‘5·6’大火时,‘信息’的概念还很薄弱,尽管大家救火心切,但是一旦遇到复杂地形,只能靠指北针指路,很长时间才能找到火场,火场的信息也很难及时传回指挥部;而如今,现代通讯手段的运用,就好比给我们添了‘千里眼’、‘顺风耳’,火在哪儿,我们就能迅速打到哪儿。”

    刚刚通过无线网络查看完“火场”上空实时卫星云图的支队政治处主任孙殿波介绍说,与“5·6”大火那时相比,支队的灭火能力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目前,支队已经拥有了相当规模的装甲兵、通信兵、摩步兵、机降兵队伍,还装备了能穿越复杂地形的特种森林消防车。这些特种车辆不但能穿林海、越河流、过草塘,及时把兵员运送到指定地点,还能在火势大,人员无法接近时,用履带辗压火线,进行机械灭火。他透露,不久以后,在大兴安岭上空还将实行无人侦察机巡防。

    孙殿波还领着记者参观了支队下辖的特种大队:它将水泵分队、索降分队、装甲分队集于一体,形成立体作战模式,不但装备了风力灭火机等常规灭火装备,还配备了灭火水枪、灭火炮、火焰喷射器、水囊等特种装备。孙殿波说,这些装备投入实战后,彻底改变了森林部队灭火的常规作战手段,过去是一人一支灭火枪,如今已发展成为以特种车辆为主的机械化扑火专业队伍;过去的单一地面巡防,也发展成为今天地空一体的现代化执勤格局,支队控火、灭火能力不断提升,当日林火扑灭率达到80%以上。

    2004年6月22日,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发生多起森林火灾。支队官兵利用直升机实施滑降,24小时内在12个火场全部机降了足够兵力,在全道路运兵车车尾安装水囊,直接实施以水灭火,利用531装甲车直接碾压火线、清理余火,利用水泵长距离接力给水,对火场实施“水覆盖”清理,仅用1天时间就将12个火场的明火全部扑灭。

    人祸比天灾更可怕,保卫生态的战场不只在火场,是他们确立的生态安全理念

    大兴安岭地区支队官兵,经年累月巡逻在密林深处,对他们而言,山是他们的魂,树是他们的根,很多时候,他们比一般人更加亲近绿色,更加知道保护这片青山绿水的重要。在采访中,许多官兵这样告诉记者:大兴安岭的生态是我们的,也是黑龙江的,更是全国的,一旦被破坏,后患无穷。

    在从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乘车到边城漠河的路上,记者觉得很奇怪,看到的大多是只有碗口粗的次生林。支队所属漠河森林大队副教导员徐兵告诉记者,一位专家在给官兵们讲课时曾经坦言:经过几十年的采伐,大兴安岭森林蓄积量减少了近三成,可采资源已经十分有限,再不好好保护,这片森林也有变成黄土高坡之虞。

    对于成材需要120年时间的松树而言,有时,人祸会比天灾更可怕。“森林火灾有95%以上都是由于违规操作、烧荒、上坟等人为原因造成的”,徐兵感慨地说:“乱砍滥伐、偷猎、违法开矿采金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忌。如果不加强监控、管理,所造成的伤害也许并不亚于‘5·6’大火,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可见,捍卫祖国的青山绿水,我们保护生态的战场岂止在火场。”

    徐兵说自己对大兴安岭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怀:“我是土生土长的漠河人。1987年大兴安岭大火时,母亲带着我和弟弟逃难。当时我建议往河里跑,因为有水,还建议躲在地窖里,但母亲坚决不同意,拼命把我们往人多的地方拉。最终我们母子三人被县政府派车从火海中救了出来。高中毕业后,我坚决要求入伍加入森林部队,决心为保护家园和国家的生态资源贡献我的全部力量,让我的亲人们不再受到伤害。”

    如今,每年新兵入伍,徐兵总会把新战友们带到大兴安岭“5·6”起火点,给他们讲述那场大火,讲述自己的经历,以此唤起大家保护生态的使命感。当然,徐兵还会给新战友们讲述长眠于此的韩霜烈士的故事——

    1994年9月,刚刚入伍两年的韩霜奉命到十八站林业局东山检查站工作。韩霜起早贪黑,严格执法,坚决不让手续不全的运材车辆通过检查站。1995年1月18日18时,韩霜在执勤时,一辆偷运木材的车辆企图强行闯关,韩霜见此立即从驾驶员一侧跳上汽车踏板,责令驾驶员停车接受检查。但对方不顾韩霜的安危,突然加大油门疯狂逃窜。在500多米的路途中,韩霜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同犯罪嫌疑人展开英勇的搏斗,最后犯罪嫌疑人以残忍的手段将韩霜打下车去,车轮从他身上轧过,韩霜当场牺牲。

    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十几年来,每当森林资源受到不法分子的破坏时,支队官兵总会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在那崎岖的山间小道,在那茂密的林区腹地,都留下了一幕幕官兵与盗伐盗猎不法分子斗智斗勇的感人场景。

    为了让一些群众改变烧荒、烧柴等旧习惯,减小火灾隐患,官兵们走村串户,宣讲护林法规和知识,宣传国家“以煤代木”的政策。他们还利用巡山的机会,主动清剿钢丝套子、夹子等非法狩猎工具,给动物一个安全的生存空间。2000年以来,支队广泛开展种植“绿色卫士林”活动,截至目前全支队种植各类林木已达4万余棵。

    支队政治处主任孙殿波告诉记者,从国家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林得以更好地休养生息,支队官兵干起工作来也更有底气了。支队的全体官兵一定会全力保护好这片珍贵的青山绿水,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子孙的生态卫士。
     
发表于 2007-4-30 22: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战友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我是我们的宗旨!!!没有一个人忘记过这样的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