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巍焕楼,俗称“道滘文阁”,是古塔式建筑,座落在道滘西面的大滘河出口处,即虹桥口旁,是明代建筑。1932年时曾重修,塔高三层,第一层4.8米、第二层4.3米、第三层4米。有一大葫芦状物体作顶,高2米。整座建筑物高15.1米,呈六角形,塔座是麻石刻横批“扶摇直上”,第二层也是石刻横批“文经武纬”,第三层有石直刻“巍焕楼”三字,意思是巍娥容光焕发之意。下有一圆形窗口。塔中原有文昌帝君塑象,即魁星。塔中还有木梯可分三层而上,可观水乡风光。但在1949年前木梯木阁毁了,但塔的砖石结构十分坚固,经数百年来的台风、雷雨的侵袭,依然如故,外表层仍基本完好,巍然矗立在河边,银波塔影,虹桥横架,古棉相伴。一九九0年镇人民政府倡议单位、干部、群众、港澳同胞捐款重修,建成花园式公园。
虹桥,相传也是同“巍焕楼”一齐在明代所建。当年张家玉在道滘与叶如日、何不凡等率领义士抗清,清兵无法攻入泥城,后发现潮落时虹桥口有秘道可入,于是精心布置,一举在水干时从虹桥口攻入道滘泥城,以至道滘陷落清兵之手。因此,虹桥建于明代是有根据的。但早在清代倒塌。1982年,永庆乡政府拨款,并发动群众和港澳同胞捐款,重新建筑水泥结构,聘请国内书法家麦华三书写“虹桥”两字。主桥长40.7米,桥扶手高92厘米,桥宽3.6米,近年来镇村两级对桥也进行修楫,对桥旁的三棵挺拔的古棉加以保护,使之与巍焕楼相辉映,再现“虹桥晚望观渔火,巍焕朝晖映露华”之风采。
道滘大坟:坐落在金牛坊村北,是东莞最大的古墓,是明未清初时张家玉与道滘人叶如日等抗清失败,被清兵杀死的数千人义兵和乡民的大型墓地。到了清朝中叶,道滘人叶安济(原名宏济,字方辑,少年时以孝子闻名,嘉庆己卯年(即1819年)中了文举人。)于清道光六年(即1826年)带头捐银重修大坟,共捐得白银一千多两,买得麻石砌地作大坟。大坟宽2085公分,长约3000公分,(因公路占用,故今1540公分,)坐南向北。叶安济亲自撰文刻石为记,正中碑高78公分,宽47公分,刻上“大坟”二字,左旁刻有“道光丙戌年吉旦重修”,左边碑高48公分,宽32公分,碑上刻有“明季芷园张公忠于故其眷属,明诰赠正一品夫人陈氏暨石宝姑娘造、焉值天朝兵临败走增城,卒殉国。时夫人姑娘与从军之士,暨本乡义士烈女,从难而死于兹土者,下有胜数,后俱葬于此坟,兹因重修,爰立石以志。道光丙戌年,吉旦重修立石”。右边碑高宽与左边相同,刻石文有三行字“明殉节烈女石宝张姑娘,明诘赠一品夫人加赠侯夫人张线陈氏,明殉节各姓士烈女”。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大坟诞,时有大坟田产,每年收谷租用于拜祭,乡中人充大坟会,每月出钱集资,到这天卖祀品奠祭,后分烧猪。清朝、民国时期,由姓叶与姓吴、刘等各主持祭一年,用木竹盖成大竹棚,据老先生吴炫葵回忆,当年两旁用红纸、墨写上对联曰“百千劫,古冢尚存,当年仗义兴师,震声宇内”,下联是“数万载,英魂如在,末世孤忠劲节,遗爱人间”。横批“流芳百世”,当夜请来僧人,打斋打醮至天光,白天由乡中功名绅士当主祭人,行三跪降叩大礼,甚为肃穆,又读祭文,(原文已遗失)“……更深静,犹闻军马之声,旷野秋坟,尚产英雄之蟀……”等语句。接着本乡和万江等地的各届人士抬着烧猪蒸羊来拜祭,学生由校长、老师带领,抬着花圈来祭,写上“浩气长存”等语,这样拜祭,直至1949年。
道滘镇人民政府为了把这个古迹保存好,1987年拨款重修,新建牌楼,设置铁栏栅,种上塔松等到花木,使大坟焕然一新。现为东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一一亭即(国殇冢),是纪念1941年农历闰六月十一日,日寇第二次屠村时,被毒烟熏死的人而立的,故称“六一一”亭。这亭座落在闸口东路边,道滘大滘河入口处,面向东江支流,是座红砖水泥批荡园林式的亭园,于1949年2月24日揭幕,四方亭高3.4米,宽5米,长7.1米,中间水泥道,两旁泥地种上花木,内有一四方亭高3.4米,宽5米,长4.25米,亭上有蒋光鼐将军题赠“六一一亭”,可惜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存李福林将军题赠楹联,用石刻雕成,联曰:“碧血常新,精魂不灭;大江如画,烈魄归来”。当年应征对联,还有闸口人前清秀才刘俊庵对联曰:“烈日煎年,桥过祭河呼枉死;清风刻骨,碑留不朽庆长生。”还有一联,作者不详,联曰:“日寇祸神州,殃及灾黎,此仇不灭;倭夷侵济水,毒烟吉庶,大恨难忘。”(以上两联是八十三岁吴炫葵老先生回忆的)围内墙宽8.6米,全长20米,占地总面积152.8平方米。墙上用石雕刻了国民党时东莞县长何峨芳之碑文及“国殇冢”,三个大字,共有竖碑三块,横排石刻九块,由李扬敬、徐景唐、五若周等人题上“民族正气、宁死不屈、毅气长存”等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