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649|回复: 3
收起左侧

作家、诗人、书法艺术家——王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0 10: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东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家、诗人、书法艺术家——王恺

                                   黄国光


  王恺同志是位老作家,同时又是诗人和书法艺术家。他很小就参加了革命,早年间,曾主持过部队和地方文艺团体、创作评论组织和《北京文学》杂志,当过军种的文艺处长,做过部队的专业作家,写过许多文学作品,他的长篇小说《水下阳光》、《碧雾港》,电影剧本《无名岛》、诗集《水兵的歌》等等,在军内外都产生过不小的反响。四十五年前,他便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是当代有过较大影响的军旅作家。如今虽已年过古稀,仍笔耕不辍,时有寓意深远的美文见于报章。王恺同志自幼临池功书,十几岁即有书名。几十年来遍临诸家,尤爱狂草。记得十几年前,我偶得一本《怀素自叙帖》呈他赏玩,他珍爱之致,每每说起,还常表谢意。王恺同志离休后,更是潜心研习草书,并渐成一家,已出书法字帖六本,现从中撷取几幅,供读者和网友观赏。

  
   

                    序
                                 陈 戈

  王恺同志是位作家、诗人。他的书法作品也蕴含有诗的意境。此《集粹》由于书家对所书内容的透彻理解和运笔流便,象是抒情诗篇,有旋律和节奏感;承袭篆籀笔意,寓绚烂于平淡,雅气袭人,于法度中出新意,不蹈故常,颇有创造性。达到如此成就决非易事。我是他的同乡、同学和战友,深知他学书的执著和艰辛。



 年轻的大尉王恺
 他原名王华峰,1929年生,山东人。幼年读小学时,卢沟桥事变,学校解散,改入私塾。读经史子集、临池攻书八载,十几岁即有书名。抗战末期,我们一起投身革命,环境虽艰苦,他也没有完全辍笔。中年遍临诸家,尤爱草书。从张芝、二王到黄庭坚、王铎,对历代草书大家无不研习;临怀素帖达十数年,化费心血最多,肘成砥,笔成冢。但继承是为了创新。他著文说:既要学习前人的简编碑帖,更要学习他们志在新奇的精神;入帖必须出帖,走自己的路,使传统书法融入现代生活感受,体现时代风貌。他“豁然心胸,略无疑滞”矣。
他虽长期在宣传文化部门工作。主持过部队和地方的文艺团体、创作评论组织和《北京文学》杂志;担任过编审;从事过专业文学创作。北京市委党校结业。多年来,编书刊,办笔会,扶掖新人,组织专业和业余作家学习、创作。1947年开始文学活动,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文学作品十几种。对文艺工作多有建树,获政府特殊津贴。他很赞赏太史公读万卷书的精神,酷爱读书,哲学、美学多有涉猎,并力求会意。从战争年代起,他即经常深入连队、农村,在战斗和生产中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可以看出,书法并非他的专业,而是余事;他不仅功底扎实,且得益于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学养。他把笔墨功夫和全面文化素养融合在一起,因而取得丰硕的成果。评者谓:“其书法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学家渊源”; “长期的革命实践,赋予作品以深刻的内涵,充满着一种昂扬激情和对人生的感悟”;“重视传统,不逐名利,始终把书法作为严肃的事业看待,刻苦自励,默默耕耘,令人钦佩”。
  他被冠以著名书法艺术家的称号,但颇有自知之明,谦逊、进取从不满足。始终远离喧闹躁动的热潮,以一种平和心态进行书艺的探索。年逾花甲才办书展,发表书法作品,加入中


王恺与夫人蓝仁芳
国书协。目前仅担任王铎故里书画院名誉院长,有选择的参加不多的书展活动。不善以文会友,疏于交往应酬,这是他的不足;但身处静谧的氛围,无功利目的产生的作品,保持着来自生活的泥土气息和内心的真诚。他说:“任何文艺创作都应为情造文,书法也不例外,故真诚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则毫无价值。”遥祝老友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不断实践、总结,我相信,他定能超拔流俗,达到新的境界,为人民奉献出书法珍品。



            从游灵隐寺说起
                            
                             王 恺



  每次到杭州,都要到灵隐寺游览。
  李白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我不寻仙,喜欢浏览名山的僧楼梵宇、庵舍道观。灵隐是江南的著名古刹,历史悠久,巍峨壮观,展现出中国古建筑艺术之美。白居易说:“东南山水,余杭


王恺与夫人在一起
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袁宏道说:“灵隐在北高峰下,寺最奇胜,门景又好。”
  灵隐寺是印度高僧慧理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创建,比东晋著名禅师慧远入庐山倡导净土宗早几十年;他的骨灰就葬在此处的理公塔中。慧理当年望着北高峰苍翠玉立,林泉秀美,说是天竺国灵鹫山的小峰飞到这里;还说此峰洞中一向有黑白二猿在修炼;一声呼唤,果有二猿从洞中跳出。这就是“飞来峰”、“呼猿洞”名称的由来和他在此建寺的缘起。
  其实,我国山峰以灵鹫命名的不少。五台山上有灵鹫寺,普陀山有灵鹫山麓。
  灵隐寺在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中,曾多次被焚、重建和扩建。五代时已有九楼十八阁,僧人达三千之众。它初名“景胜觉场”,宋景德年间重修,易名“景德灵隐禅寺”;明洪武年间再建时才改称灵隐寺。清康熙还曾御笔题匾,赐名“云林禅寺”。
  每次修建或扩建,资金都由寺的主持筹措。据张岱的《西湖寻梦》记载,万历十二年如通和尚重修时花费八万,崇帧十三年具和尚重修则工料费倍增。他写道:“具和尚为余族弟,丁酉岁,余往侯之,大殿、方丈尚未启工,然东边一带,门阁精蓝凡九进,客房僧舍佰十余间……香和厨中,初铸三大铜锅,锅内煮米三担,可食千人。……逾三年而大殿、方丈俱落成焉。余作诗以记其盛。”解放后,政府对灵隐寺非常关注,曾两次拨款扩建、修缮,主体殿堂由木结构改为钢筋水泥结构,重要佛像重新雕塑。我此次来灵隐,虽是旧地重游,竟仿佛初见,宫殿、彩塑、壁画、楹联,既保持了古色古香的原貌,又焕然一新;庭院中还修了现代化的公厕,使整个寺院更加璀璨完善了。

                    二

  我国有些寺庙是专为特定对象修建的。观世音,文殊、普贤和地藏四位观音大士都有自己的庙宇和道场,使普陀、五台、峨嵋和九华成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另一些寺院则是综合型的,佛教中的佛陀、菩萨、天王等应有尽有。灵隐寺属于后者。
  进了灵隐寺的山门,先看到天王殿。此殿布局巧妙,精致挺拔。大殿中佛龛里坐着弥勒佛像,弥勒背后是韦驮,四大天王则分列弥勒左右。许多天王殿都是这种格局,灵隐寺照搬,并无新意。
弥勒是尊中国化的佛。佛经里的弥勒慈氏,本是大乘菩萨,从兜率天降生,在龙华树下继释迦牟尼而成佛。这里供的却是五代时岳林寺的一位中国和尚,俗名“恭长喜”,来自少林寺;他经常背个布袋沿街化缘,人称“布袋和尚”。他圆寂后的遗偈称,他是弥勒的化身。于是僧众为之塑像纪念。民间艺人根据他生前肥胖的体形和喜眉善目的面貌,刻划成袒胸露背,笑容可掬的神态,亲切动人。
四大天王是镇守佛门的金刚。古印度神话中有个须弥山,半山腰里住着四大天王;佛教采用并改造了这个神话,让他们分别守护佛教传说中的四方人类社会,保证风调雨顺。随着佛教的中国化,四大天王的服饰和所持武器多次变换,如今已完全成为中国守护者的形象了。
  走出天文殿,穿过开阔的庭园,是高达三十三米六的大雄宝殿。殿前有两座石塔和熙攘的人流。香烟缭绕,钟声磬音,有一种别样的氛围。大雄宝殿,远望恢宏雄伟,近看设计奇特,飞檐侵霄,日耀珠翠,月染琉璃,星垂碧瓦,它吸取了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并参照佛典创造出一座恍如仙境的殿堂。当人们拾级而上,入殿仰视,大殿正中是一尊高十九米六的释迦牟尼佛像,端庄慈祥,通体金光。在两厢微动的彩幢和僧人膜拜声中,一刹间,真使人生出一种梦幻般远离尘寰的顿悟之感。
大殿后壁有“慈航普度”的五十三佛山,塑的是善财童子参拜五十三位名师,最后从不怛洛迦山观音那里得道的故事。佛山上是观世音手持杨枝净瓶的立像。此外,殿内还还有十二“诸天”、十二元觉及其他的上百尊佛像,他们大小不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佛教中有许多菩萨,这里


王恺在海外
却只有观世音一位。据《妙法莲花经》记载,观世音是大慈大悲菩萨,他主张“随类化度”,意思是平等待人,不分贵贱贤愚,只要有求于她,他就前往拯救。因为她具有平等观念且能现多种化身,所以受到中国各个阶层人士的普遍信仰。
  历代前来灵隐瞻仰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极盛。文人骚客多有墨迹和吟咏。“佛地花分界”、“青天向此开”是张祜和周诗的佳句。白居易和苏轼都曾在杭州任职,更是常来随喜。白氏诗云:“在郡六百日,入山二十回”;苏氏则云:“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至于匾额和楹联的书法造诣颇高,因时间匆促,仅粗略浏览一下,没能抄录。
飞来峰有瀑布溪流,怪石奇洞。苏轼喜爱此处的景色,在《游灵隐寺》中吟道:“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袁宏道说:“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但他对在石洞中刻凿佛像甚为不满:“如美人面上瘢痕,奇丑可厌。”张岱甚至说:“妄遭锥凿,思之骨痛。”他们言之有理。在洞中乱凿罗汉世尊,既破坏了环境,又没有审美价值,得不偿失。
不少游客在以苏轼诗句命名的“春淙”、“壑雷”凉亭左近拍照。还有一个亭子名冷泉,白居易留下一篇《冷泉亭记》。此时是春夏之交,正如白氏所写的那样“草薰薰,木欣欣,畅人血气,起人心情。”我在亭内小憩,游兴未尽,而且思考了不少问题,总算不虚此行也。

                    三

  灵隐寺创建一千六百多年,可以说与我国百姓的香火缘深。现今的游览者中不乏受过现代教育者,还有不少新新人类。他们并非佛教徒,但很虔诚的朝拜佛祖,频频叩首,祈求保佑。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历史现在,它会长期存在下去。但在科学已非常进步的今天,佛陀为何仍有这般魅力?现代人为何仍如此虔诚?
  在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希腊、古印度等国都产生过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学者、思想家。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在尼泊尔境内)。他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创立了以解除人类烦恼和成佛为宗旨的佛教。佛教徒尊称他为佛陀,并没有奉为万能的上帝。释迦牟尼本人也不要别人对他盲目崇拜。他曾说过,信不信佛教,听不听佛法,完全自由。还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见我,是人


王恺在挥毫作书
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教徒建寺院,塑佛像,目的是为了纪念佛陀,同时宣扬人人皆有佛性,如肯修道,都可以成为与佛陀品格一样的人。
  但佛教只能随顺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和社会人情而发展、流布。佛教在印度的不同历史时期就发生过分裂、调和、衰微和复兴。它自东汉传入中国,至隋唐即产生了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魏晋时玄学盛行,老庄思想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于是中国的学者即用老庄的哲学栓释佛教经典,称为“格义”。唐代以后,儒、释、道三教相互吸收、融合,曾出现过三教合一的局面。源于古代巫术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但他与老子的思想并不一致。在古代,人们由于不能认识和驾驭自然力量,幻想冥冥中有神灵主宰世界,以祈祷、祭献或巫术影响神的行动,形成最终的宗教意识。神的观念渗入社会生活。婚嫁要选吉日;盖房要看风水;相信天上有玉皇,地下有阎罗,海里有龙王。百姓家中常设神坛、贴门神,祭灶君。总之是原始拜物教的人格化、神化。中国历代帝王和剥削阶级都支持佛教,他们宣扬人的命运乃前世注定,只能听从神的安排,忍受、顺从,以此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许多农民战争也想借助神力帮助,如元代的白莲教与红巾起义,即源于佛教的净土宗。加之有的神话故事和文艺作品把佛陀、菩萨写成法力天边,救苦救难。佛教虽然不承认上帝和神灵,但它的超世思想与道教甚至巫术某些观念相近,相互糅杂,故而佛陀与菩萨逐渐由人变成了神。鲁迅曾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会小乘佛教亦如土中,渐见流传。”
  中国—尤其是汉族地区—同化改造外来事物的力量是很强的。古印度的佛教只能适应中国人的愿望和需要,才得以扎根、发展。二千多年来,各种寺庙琳宫遍布全国;佛经译著卷帙浩繁;佛教石窟成为中国古老文化艺术的宝库。这些历史的陈迹,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大概就是佛教的魅力经久不衰的缘故吧!

                    四

  我国充分认识到宗教(包括佛教)问题的群众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经典是长期积累的产物,既含有唯心主义哲学,也保存了古代某些朴素的辩证观点,需要研究。宗教并不等于迷信。信仰佛教尽管带一点神秘色彩,但作为佛教徒则是一种不懈的追求,心灵的净化,是局


  王恺近影
外人难以理解的一种实践。佛教徒声称,他们的宗教拥有一种快乐的秘密。据说神经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宗教修炼的确能改变大脑的工作方法。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佛教徒保持着良好心态。研究人员正想从中获得治疗抑郁症的坐禅方式。所以,尊重信仰自由是明智的。
宗教信仰自由并非盲目崇拜神仙鬼怪。不要说现在,即使封建社会,也不乏头脑清醒,不迷信鬼神的智者。
  唐玄宗时,山东发生特大蝗灾。朝廷君臣都认为蝗乃天灾,如要捕杀,必然触怒上苍,引来大祸,只能修德。但宰相姚崇亲赴山东灭蝗,故没有造成饥荒。南齐时,武帝、他的太子和宰相萧子良等把佛神化,鼓吹富贵贫贱皆是命定,以欺骗人民。有位书生范缜写了篇《灭神论》,加以反驳。蓬莱的海市是种光学现象。古人不明其因,传为“神仙海市”,有人则误以为是蛟蜃吐气而成。但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读》中指出,登州的海市非神仙所为,而是一种云气。中国历代帝王虽支持佛教,但当佛教的势力扩张到使朝廷的税赋、徭役和统治阶级的经济受到损害时,他们就采取措施贬低佛教的地位,甚至灭佛。魏太武帝、周武帝都曾灭佛。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对寺院准许毁之。周武帝采取的办法比较温和,但很彻底,将寺院、道观赐给王公,令赠尼等还为编户。对某些知名的高僧,则以官员的身份让他们进行研究工作,或委以官职。总之,他们都是灭佛以达到扩大财源,巩固政权的目的。佛教经过几次打击,曾一蹶不振。佛陀与菩萨也没  有咒念了。可见佛法无边之说是不可信的。
根据上述情形,可以看出中国人不信佛教的大有人在。历史上,儒家众生对佛教的虚幻传说不断进行攻击,称佛是“疫胎之鬼”,称僧民为“左道怪民”。比较文明的说法是“敬鬼神而远之”。有人表面上信佛,其实是假的,说“诚则灵”;或者需要时信,反之则不信。中国是全世界信教人数最少的国家。
  元明以后,我国汉族地区佛教日益衰落。在佛学义理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建国后佛教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如今,人们乐于游览佛教的寺庙,主要是旅游观光。世界三大宗教,毕竟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有过很大影响。许多庙宇、石塔、壁画、书法、尤其是佛教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保存了大量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反映了我国古人非凡的


王恺在青岛
智慧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人们很想欣赏、分享这些成果。现在皈依佛教是自由的。不过信佛的人越来越少。历史上有些把佛陀当神灵膜拜的人,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这是一种脱离现实、抽象思维的迷信,转而成为无神论者。至于现在有人信佛,而且祈祷佛陀增福添寿和保佑发迹,这不只是愚昧可笑,要看到深刻的社会原因。凡过分追逐物质利益,往往容易产生贪官污吏和迷信神灵。其实,佛教的故乡——印度,对佛教的信仰与古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神庙已现代化了,僧侣用上手机,弹奏起吉他、电子琴;进香者跳起了迪斯科;神庙还用电脑宣传佛教而赚钱。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所以,我们既要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应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希望宗教界人士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庙堂殿宇不再焚香烧纸,把缭绕千年的烟火取消。这是一大进步。全世界都很注意保护环境。如果灵隐寺能禁止这种污染,保持禅寺的安谧和幽静,将会使游客更感到愉快和满意。
发表于 2007-4-10 11: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书法家。。。。好一手漂亮的字。。。。。
     
发表于 2007-4-10 14: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不錯,頂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7: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顶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