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980|回复: 3
收起左侧

篆书学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7 08: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东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篆书是多种古文字的总称,无论从文字学或是书法史来看,其内容都很丰富,这里仅就书法学习中很重要的金文、小篆作一些探讨。

    金文因铸、刻于铜器上而得名,又叫钟鼎文。周代倡礼制,铭文盛行,遗有佳作。金文朴茂凝重,丰满柔韧,点画交接处呈点团状,敦厚工整,瑰丽沉雄,遒劲俊拔,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最著名的有《散氏盘》《毛公鼎》,后世书家临习者不乏其人。在临习中应注意把握其厚重、拙朴之美;以中锋圆厚用笔为主,起讫多藏头护尾,亦有露锋者,但应藏中有露,露中有藏,忌呆板、描涂或故意颤抖。斜向与环状笔画结合,结体灵活。点团和短线有很强的装饰性,不可忽视。

    周朝文字有很重地域特色,秦统一六国后,车同辙,书同文,“罢与秦文不合者”,秦系小篆经李斯整理成为秦朝唯一的官方书体,涌现了诸多小篆大家手笔。《石鼓文》就是秦系小篆(与小篆同属一脉,但不是真正的小篆)的代表作。汉朝篆书渐退,隶书渐兴,时至唐代,出现了一个代表人物李阳冰,有“唐三百年以篆称者,惟阳冰独步”,他得李斯之法,用笔圆劲、结体端严,规矩工整,点画如玉箸,二君史称“二李”,为历代学习小篆的圭臬。至清代中后期,出现了邓石如、吴昌硕、赵之谦等大家,在篆书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因此秦、唐、清三朝是篆书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习篆者应从中讨信息。在临习小篆时,一定要中锋运笔,笔势圆转,起笔收笔不因藏头护尾而呆板,笔画搭接处要轻松,粗细均匀劲挺,如灯取影,如锥画沙,如屋漏痕,有折钗断股之力,有玉箸麻绳之状。小篆结体较平稳,很多人视为平淡而忽略其重要性,贻误学书进展;在临习时可从偏傍入手,熟练掌握每个偏旁的写法。就一个字应抓准字形,取纵势,重心平稳而略偏上,注意匀称、对称的结体规律,长者令长,短处紧缩,使字体上紧下疏,舒展大方。

    没有不旁涉篆字的书家,尤其是金文,集书法追求的古、重、拙、朴等审美要素于一体,被书家视为重要的基础课程。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汉代在文字学方面对篆书的一大贡献,也是今人查
证字形篆写方法的重要工具和权威典籍。历经嬗变,古文字与今文字有很多差异,不熟悉的字,切不可想当然乱写,一定要查证。
   
    临习小篆时应采用长方形格子,创作篆书作品时也应界格,观照其经纬,有助于结字谋篇。因书写速度慢,写篆字宜用偏熟的宣纸。
发表于 2007-2-27 10: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我来了解哈,没有不旁涉篆字的书家,尤其是金文,集书法追求的古、重、拙、朴等审美要素于一体,被书家视为重要的基础课程 [s:303]  [s:303]  [s:303]
发表于 2007-2-27 14: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真的是佩服以前造字的那些人,什么都想得出来.
发表于 2007-3-5 22: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學習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