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819|回复: 8
收起左侧

克里希那穆提----我收藏的6部作品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 13: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湖北荆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是二十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天生具足多样神通。十四岁时由"通神)学会"领养。"通神学会"一直宣扬"世界导师(World teacher)"的再临(东方的"弥勒下生"),并且认为他就是这个再来的"世师"。

  他很快就成为坚强无畏、难以归类的导师。他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一九二五年悟道以后,为了保持教诲的独立无染、排除救世主的形象,他毅然脱离了"通神学会",解散了专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并宣布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一窥究竟。

  此后的一生,别人一直要给他上师的尊位,他都一直拒绝。而他成道后的长达半世纪的宣讲工作,却不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士,但是他一直宣布他不是权威,而且演讲永远像单对单的讲话一样。

  他的教诲,主旨在于: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才可以。他一直强调自我觉察(觉知)以及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制约的必要。他一直指陈"开放"的极度重要,因为"脑里广大的空间有着无可想象的能量"。这个广大的空间,或许是他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对这麽多人产生了如许冲击的关键所在。

  因此,佛学家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吠檀多学者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道道地地的"禅"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他一直对世人讲话,一直到一九八六年过世,享年九十岁。他的六十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结而成,目前已译成了四十七国语文,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动他志业的基金会和学校。

  当他的著名弟子普普·贾亚卡(克传记作者)第一次见到他时,问他的法门到底是什麽,他回答说:"这个新的法门就是要将时间停止!"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3: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湖北荆州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你从哪里来?生命是个伟大的谜,了解生命本身,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既不自由,也不快活。我们渴望爱,但内心却变得越来越冷漠。这一切究意是为什么?

☉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除非教育能帮助你了解广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否则教育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 自由的问题: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其中没有恐惧或勉强,没有求取安全感的冲动。

☉ 什么是自由 什么是爱:你愈加仔细思考那些不容易懂的事,你就愈加有能力过真正富足的生活。

☉ 倾听之道:真正的生活需要极大的爱,需要对寂静有很深的感受,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却又保有赤子之心。

☉ 圆融的人生:如果你缺少了深切的爱,你就永远不能看到整体生命。

☉ 野心:只有当一切的竞争都除去时,才会产生一个和平的社会,大家才能过得快乐而又有创造力。

☉ 有条理的思维:你有美德,你的思想就会精确,你整个人就有条理,这就是美德的功用。

☉ 开放的心灵:如果你没有偏见,没有歧视,如果你是完全开放的,那么所有环绕你的事物就会变得非常有趣,非常活泼。

☉ 内心的美:如果你的心能够容纳无限的经验,虽然饱经世故,却又能维持单纯,这才是朴素。

☉ 服从和反叛:真正的反叛,真正的革新,乃是突破旧有的模式,向模式外去搜寻答案。

☉ 天真的信心:如果你能突破你所属的社会的牢墙,你会得到不被傲慢污染的天真,这就是天真的信心。

☉ 平等与自由:在自由的气氛中才有爱,每个人才会感觉到极大的信心。一旦你觉得完全自在与安全,信心就来了。

☉ 自我规范:如果我所做的事情本身就是好的,正确的,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不受时间限制的正确,那么我就是一个统合的人,我就不需要规范了。

☉ 合作与分享:真正的合作不仅是协议共同完成一项计划,也是怀着愉悦和一体的感受。

☉ 心念的更新: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将过去的意念止息,我们的心就能保持清新,而不会腐败,或被黑暗的思绪所吞没。

☉ 生命的河流:生命的实相就像河流一般,永无止境地继续往前流,它永远都在追寻、探索、推动、泛滥、穿透每一个裂缝。

☉ 专注的心:如果你的心中有空间,那么在这个空间里必定有寂静的存在。只有在寂静中,你才能真的倾听。

☉ 知识与传统:从某个角度来看,知识是必须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来,知识就变成了障碍。

☉ 学习的目的:只有当你的心不被偏见束缚时,你才能发现真相。

☉ 纯然的爱:你的心一旦有了爱这个惊人的东西,如果你能感受到它的深度、愉悦和狂喜,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会因为你而改变。

☉ 独处的必要:如果你能了解孤独并且超越它,你就会发现根本不需要逃避它,于是也就不再有那种追求满足和娱乐的冲动了。

☉ 生命的活力:如果我们不了解活着最大的目的就是解放我们的心智去找寻神或真理的话,这股能量就会变得具有破坏性。

☉ 不费力的生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了解奋斗以及冲突所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能号不费力地、快乐地生活。

☉ 心智并不是一切:只要你是用脑子里的那些东西填满你的心,你的人生就注定是空虚的、丑陋的。

☉ 寻找真理:只有具有宗教情怀的人,才能真正地改革。只有这个方向才存在着我们的救赎。

☉ 喜乐:你也许想嫁给最有钱的男人,或是娶最美的女孩,或者通过考试,被某人赞美,你认为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你就会快乐。然而这是快乐吗?它难道不正像花朵在早晨绽放,很快就在夜里凋谢了?

☉ 死亡:你认为一片叶子从树上坠落时有恐惧吗?你认为鸟儿对死亡有恐惧吗?它并不关心死亡,因为它太专注于生活,专注于捉虫、筑巢、歌唱,为了飞翔的快乐而飞翔。



目录:
第一章 我们需要臬的教育
第二章 自由的问题
第三章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
第四章 倾听之道
第五章 富有创意的不满
第六章 圆满的人生
第七章 野心
第八章 有条理的思维
第九章 开放的心灵
第十章 内心的美
第十一章 服从和反叛
第十二章 天真的信心
第十三章 平等与自由
第十四章 自我规范
第十五章 合作与分享
第十六章 心念的更新
第十七章 生命的河流
第十八章 专注的心
第十九章 知识与传统
第二十章 宗教情怀就是对万事万物敏感
第二十一章 学习的目的
第二十二章 纯然的爱
第二十三章 独处的必要
第二十四章 生命的活力
第二十五章 不费力的生活
第二十六章 心智并不是一切
第二十七章 寻找真理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3: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IP:湖北荆州
心灵自由之路


摘抄------------------

..................
我们的心是受制约的,这是明显的事实。我们的心总是受某种文化或社会的制约,受各种感受、种种关系的紧张与压力、经济、气候、教育等因素、宗教的强制性等等的影响。我们的心所受的训练一直是要它接受恐惧,然后,如果可能,再试行逃避。我们从来无法完整而全盘了解恐惧的本质与结构。所以,这里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心既然有这么沉重的负担,那么它是否能够解除它的制约;不但如此,是否还能解除它的恐惧?我们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使我们接受种种制约的,就是恐惧。

  不要只是听很多话、很多概念,这些东西事实上毫无价值。我们要借由听的行动,不但口头上,而且在言谈之外,观察自己心的状态;探索我们的心是否能够自由——不接受恐惧,不逃避,不说“我必须鼓起勇气来抵抗”,而是真正明白我们深陷其中的恐惧。我们如果不能免去这种恐惧,就看不清楚,看不深...........................


..............

思想背负了恐惧。同理,思想也背负了快乐。我们如果有过快乐的经验,一想到它,我们就要它永远存在。一旦不可能,我们就开始抗拒、生气、绝望、恐惧。所以,思想不但背负恐惧,也背负快乐,不是吗?这个结论可不是说说而已。这也不是逃避恐惧的公式。事情是,有快乐,思想就衍生出痛苦与恐惧。快乐与痛苦同在,两者不可分。思想背负了两者,如果没有明天、没有下一刻让我们想到恐惧或快乐,那么两者都不会存在。讲到这里,我们是否还要继续?你是否已经发现一件事?这件事不是概念,而是真实的事物。因为是真的,所以你从此可以说,“我发现思想滋长了快乐与恐惧”?你有性的欢愉和快乐。你后来在想像中想到这种快乐。一想到它,你就给这种想像中的快乐增加了力道。所以,这种快乐一旦受阻,你就痛苦、焦虑、恐惧、嫉妒、苦恼、生气、残暴。但是,我们并不是说你绝对不能有快乐。

  福佑不是快乐,喜悦也不是思想带来的。这完全不一样。只有了解思想——既滋长快乐,也滋长痛苦——的本质,才能够有福佑和喜悦。

  所以,问题来了:我们能够不思想吗?如果思想既滋长恐惧,也滋长快乐——因为有快乐就有痛苦,很明显——我们就会问,思想能够停止吗?这停止不是指不再感受美、享受美。看见一朵云、一棵树的美而充分地、完整地享受这种美;但是,由于思想想要明天再体验相同的美,体验看见那云、那树、那花、那美丽的容颜的快乐,于是便招来失望、痛苦、恐惧、快乐。
....................................



译序
第一章  自由
第二章  支离破碎
第三章  沉思
第四章  人可能改变吗
第五章  我们生活为什么不平静
第六章  生命的完整
第七章  恐惧
第八章  超市
第九章  论暴力
第十章  论根本的改变
第十一章  看的艺术
第十二章  看穿未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4: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湖北荆州
谋生之道


摘抄-------------------------


.................
问:你认为当社会工作人员会制约人吗?会制造冲突吗?
  克:我们先弄清楚“制约”是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候才知道自己已经受到制约?我们觉察得到这一点吗?你是觉察到自己受制约呢,或者只是觉察到自己各个生存面的冲突、挣扎?当然,我们觉察的,不是我们所受的制约。我们只觉察到冲突、痛苦、快乐。
  问:你说冲突是什么意思?
  克:我指的是所有各种冲突——国与国之间、各种社会团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还有人和自己的冲突。只要人和行为没有成为整体,挑战和反应没有成为整体,是不是冲突就不可避免?我们的问题在于冲突,不是吗?这指的不是哪一次冲突,而是一切的冲突——各种观念、信仰、意识形态的冲突、对立双方的冲突。没有冲突,什么问题都没有。
  问:你是不是说我们都应该追求孤独的生活、思维的生活?
  克:思维很难。思维是最不容易了解的事情。至于孤独,虽然人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有意无意的追求孤独,不过却无法解决我们的问题。其实孤独反而会制造问题。我们想了解的是制造冲突的“制约”因素。但是,我们只觉察到冲突、痛苦、快乐,我们觉察不到制约。那么,制约是怎么形成的?
  问:社会或环境的影响。我们出生的社会、成长的文化,还有经济、政治的压力等等。
  克:是这样没错。不过,就这些吗?这一切影响我们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的产物,不是吗?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产物。这一点很清楚。这种关系是彼此利用、需要、舒适、满足的关系,这种关系会制造一些事情,价值观,影响我们、束缚我们。这种束缚就是我们所受的制约,我们受自己意念、行为的束缚,但是我们不知道自己受到束缚。我们只感受到痛苦与快乐的冲突。我们永远无法超越这一切,如果有,也只是制造更多的冲突。我们感觉不到自己受制约。如果有,我们只是制造更多的冲突、混乱。
  问:我们怎样才能够觉察自己的制约?
  克:这必须了解另外一回事,那就是“执著”。如果我们了解自己为什么执著,也许就会觉察到自己的制约。


........................

问:做生意一定要有动机吗?什么是谋生正确的动机?.

克:你认为什么是正确的谋生之道——不是什么最方便、最有利可图、最享受、最有收获的谋生之道,什么是正确的谋生之道?正确不正确,你怎么知道?你做一件事如果是为了利益或快乐才做,就不正确。这个问题很复杂。凡是意念凑合之物都是实际之物。我们在这顶帐篷里面讨论事情,这顶帐篷是实际的东西。这棵树不是意念凑合而成,不过也是实际的东西。幻想也是实际的东西,我们所有的幻想、想像都是实际的东西。从幻想出发的行为很神经质,不过也是实际的东西。所以,你问“何谓正确的谋生之道”时,你必须先了解何谓实际。实际并非真理。
  什么才是实际里面正确的行为?你在这种实际中,如何发现正确的行为(自己发现,不要别人告诉你)?所以我们必须在实际的世界里发现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谋生之道。但实际包括幻想在内。不要逃避,不要走开。信仰是一种幻觉,信仰的行为都是神经质。民族主义这种东西是实际的东西,可是却是幻想。这一切都是实际,那么什么是实际里面正确的行为?
  谁会告诉你答案?显然谁都无能为力。但是,如果你不带幻想地看实际,认知这种实际的是你的智慧,不是吗?这种智慧里面没有实际和幻想的混淆。观察实际,观察实际的树、实际的帐篷,观察意念凑合的实际之物,包括憧憬、幻想。观察这一切时,这种认知就是你的智慧,不是吗?你的智慧会告诉你该怎么做。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了解这一点?智慧就是明辨实然之所有和所无。认知“实然”,了解实然的一切实际状况,表示你不可以在心理上牵涉进去,不可以心理上有要求。心理的涉入和要求都是幻觉。看清楚这一切,就是智慧。有了这种智慧,不论身在何方,都会产生作用,智慧会告诉你该怎么做。
  那么,真理又是什么?实际和真理间有什么关联?刚讲的智慧就是它们的关联。智慧看清了实际的全部,不会将实际引申为真理。然后真理就通过智慧在实际之物上面发生作用。

.............

内在没有冲突,外在就没有冲突,因为,此时内外已经没有区别。这好比涨潮落潮,海水进来又出去,进来又出去……既然非得谋生不可,我要怎么做才能在心理上没有冲突?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因为没有冲突就没有野心,没有别有所图的欲望。内在有一种东西不可亵渎、不可碰触、不可伤害。这样我精神上就不依赖他人,也就不附和他人.................







目录:


序言
小引  生活朴素与谋生之道
第一章  内在的自由是最终目标
第二章  正确的啊业来自心的改变
第三章  抗拒让心迟钝
第四章  热爱消弭牵挂
第五章  在工作中寻找幸福
第六章  世界是个人内心投射
第七章  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第八章  老师真正的作用在哪里
第九章  在丑陋的世界上保持清明
第十章  冲突使你疲惫
第十一章  生命在于创造
第十二章  人真正的工作是什么
第十三章  关系转变是新社会的基础
第十四章  谋生之道从反抗虚妄开始
第十五章  不要把社会当作扩张自己的手段
第十六章  谋生之道无关贫富
第十七章  艺术就是“我”的缺度
第十八章  “分别心”加速心的败坏
第十九章  庸俗谋划了我们的卑贱
第二十章  闲暇时的思考
第二一章  完整的行动
第二十二章  形象的形成
第二十三章  免除制约
第二十四章  明智即和谐
第二五章  野心之弊
第二十六章  正确的谋生之道
第二十七章  冲突源于内在
第二十八章  让不满之火继续燃烧
第二十九章  悠闲时学习的前提
第三十章  活得有创造性
第三十一章  完整的责任感
第三十二章  自以为是日常生活
第三十三章  以己身为师
第三十四章  健全地活在不健全的世界
第三十五章  正确的生活
第三十六章  永远不要问“怎样”第三十七章  自利心使心腐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4: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IP:湖北荆州
爱与寂寞


摘抄---------------------


...........................

只有在心灵真正地安静时,只有当心灵不再期盼、请求、要求、追寻、占有、嫉妒、恐惧和焦虑时,只有当心灵真正地沉静下来时,才会有爱的可能。只有当心灵不再投射自我、不再追寻它独特的感觉、要求、冲动、隐藏的恐惧,也不再寻求自我实现或被信念束缚时,才会有爱的可能。

  问:观念会把人分离,但是也会把人聚在一起。这难道不是爱的表现?它可能产生交流吗?
  克:我怀疑,当你问这样的问题时,你是否明了观念、信仰、意见只会隔绝人,意识形态会瓦解人的关系,观念无可避免的也会打断它?观念并不会把人结合在一起——虽然你可能试着去把属于不同或相反意识形态的人聚在一起。观念无法把人聚在一起,因为观念总会在冲突中彼此反对和互相破坏。总之,观念是印象、感觉、文字。而文字、感觉和想法会把人们聚在一起吗?或者有人想要用相当不同的事把人聚在一起?我们看到恨、恐惧和民族主义聚集了民众。恐惧聚集人群。一种共同的憎恨,有的时候也聚集了原本互相反对的民众,就像民族主义也会聚集原本对立的民众。的确这些是观念。而爱是观念吗?你能想一想爱吗?你能想一想你爱的人,或你爱的群众。但那是爱吗?当你想到爱的时候,是爱吗?思想是爱吗?当然只有爱能将人们聚在一起,而不是思想——不是一个团体对抗另一个团体。有爱的地方,就没有族群、阶级、国籍之分。所以,必须了解我们所谓爱的意义。
  我们知道观念、意见和信仰的意思。那么,爱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心灵的事吗?当心灵中的事存在心里,这就是心灵的事。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就是如此。我们心中存入很多属于心灵的事:有意见、观念、感觉、信仰,而在其中,我们得以生存和爱。但这是爱吗?我们可以思考爱吗?当你在爱的时候,思考在运作吗?爱和思想不是相反的两件事,不要让我们把它们分开。当一个人有爱的时候,孤独感是把人们聚在一起呢,还是解散他们、将他们推离彼此呢?的确,只有在思考下运作时才可经验到这种爱——那并不表示人会发疯或变得不平衡。相反的,它要求思想以最高的形式去超越。
  所以,爱不是心灵的事。只有在心灵真正地安静时,只有当心灵不再期盼、请求、要求、追寻、占有、嫉妒、恐惧和焦虑时,只有当心灵真正地沉静下来时,才会有爱的可能。只有当心灵不再投射自我、不再追寻它独特的感觉、要求、冲动、隐藏的恐惧,也不再寻求自我实现或被信念束缚时,才会有爱的可能。但是我们大多认为爱伴随着嫉妒、野心和追求个人的欲望。的确,当这些事存在的时候,那就不是爱。
  所以,我们必须不在乎爱,让它自然地来,不刻意寻求,但是我们必须在意是什么阻挠了爱,是什么让心灵自我膨胀而形成障碍。在我们知道爱是什么之前,去了解心灵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因而,为什么要去深入研究认识自己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不只是说“我必须去爱”,或“爱使人们结合在一起”,或“信念把人的关系打断”,这只是一味地重复你所听过的,因此完全没有用。文字是纠结的。但是如果能了解一个人思考模式的重要性,我们的欲望、追寻和野心的方式,那么就有可能了解爱是什么。但是,这需要对自己极为了解。
  当有自制、忘我的时候——不是刻意地,而是自然地,忘我和自制不是训练的结果——就有爱的可能。当了解自我的整个过程,不论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在清醒和睡梦中时,就产生了自制。然后心灵的整个过程就被了解了,无论是在人的关系里,在每个事件中,在每次对挑战的反应中了解了这些,再把心灵从自我纠正、自我设限里解放出来,如此一来,就有爱的可能。
爱不是情绪、不是浪漫主义、不是依赖;而且很难了解那些状况——因为我们的心灵总是阻碍、限制和侵害了它的运作。因此,首先要了解心灵及其方式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们将陷在毫不重要的幻想、语言和感觉当中。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念只是一种避风港和逃避;观念变成了信仰,自然避免了完整的生活、完整的行动和正确的想法。要正确地思考、自由、智慧地生活,只有在自我认识变得更深沉、更宽广的时候才有可能。





.......................

我们的一生就是逃离寂寞的全部过程,不是吗?在关系中,我们用他人来掩盖寂寞;我们所做的一切,对知识的追求、经验的累积等,都是一种分心,用来逃避空虚寂寞。

  问:我要如何克服寂寞呢?

  克:你能克服寂寞吗?无论你克服了什么,就必须一再地克服它,不是吗?你了解的会结束,但是你要克服的不会结 束。这种战斗过程只会让你对抗的目标更加强大。
  现在,我们大部分的人注意到的寂寞是什么?我们知道它,而我们也逃避它,不是吗?我们以各种形式的活动逃离 它。我们是空虚、孤独的,而且我们害怕,所以我们试着用一些方法去掩盖它——冥想、追寻上帝、社会活动、收音 机、饮料或任何你会的方法——我们宁愿做别的事而不去面对它、和它在一起、了解它。不管我们是借着上帝的观 念,或是酗酒,都是同样的逃避。人只要从寂寞中逃开,崇拜上帝和沉溺酒精就没有很大的差异了。从社会的角度来 看,可能有异;但在心理方面,这种人是在逃避他自己,逃避自己的空虚,他的逃避是在寻求上帝,和酒鬼是相同的。
  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克服寂寞,而要去了解它,但如果我们不能面对它、正视它,继续地逃跑的话,就无法了解它。
  而我们的一生就是逃离寂寞的全部过程,不是吗?在关系中,我们用他人来掩盖寂寞;我们所做的一切,对知识的 追求、经验的累积等,都是一种分心,用来逃避空虚寂寞。所以,这些分心和逃避,显然要停止了。如果我们要了解 某事,就要集中注意力。而如果我们害怕,想借其他的事分心以逃避,我们如何能全神贯注在寂寞上面呢?所以,当我 们真正想了解寂寞,当我们全神贯注时,我们会发现,只要我们不明了内心最基本导致恐惧的原因,创造力就不会存 在,——当我们达到这点,所有形式的分歧就会结束,不是吗?许多人嘲笑寂寞,说:“哦,那只是中产阶级的人才 会。天哪,去做做事,忘掉它吧!”但是空虚无法被遗忘的,也不能被放在一边。
  所以人们应该真正地去了解我们所谓的寂寞这个基本的东西,我们必须停止所有的逃避;但是在烦恼、寻求结果 和任何欲求的行为中,逃避是不会停止的。人们必将发现,如果不了解寂寞,任何形式的活动都只是分心、逃避、自 我孤立的过程,只会造成更多的冲突、悲哀。看清事实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面对寂寞。
  然后,如果我们更深入地想下去,不管我们认为寂寞是事实或文字,问题都会产生。寂寞是事实吗?还是只掩盖某 些与我们所想的不同的事情?寂寞不是一种思想的结果吗?也就是说,思想是由建立在记忆之上的言语表达,我们不也是 借着言语表达、思想和记忆,来看待我们所谓的“寂寞”吗?所以,为这种状态命名,可能导致恐惧,从而使我们无法 更仔细地看它;而如果我们不为它命名的话,这由心灵生出的状态是寂寞吗?
  的确,寂寞和孤独之间是有差别的。寂寞是自我孤立的终点。你愈意识到自己,就愈孤立。而自我意识是孤立的 过程。但是孤独不是孤立。只有当寂寞结束时,才有孤独。孤独是一种状态:当外在的影响和内在记忆的影响都已经 完全地停止时,或只有当心灵处于这种状态时,它才能了解不朽。但是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必须了解寂寞、孤立的 过程,也就是自我和它的活动。所以,自我了解是停止孤立的起步,对寂寞也是如此。
.......................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人际关系的是否有秩序
第二章 快乐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章 占有、拥有就是爱吗
第四章 我们的生命为什么空虚
第五章 爱的可能
第六章 性是一种完全逃避自我的方法
第七章 如何摆脱恐惧
第八章 如何克服寂寞
第九章 “我”是空虚的始作俑者
第十章 寂寞是自我封闭的行动
第十一章 有依赖,就没有爱
第十四章 混乱的根源
第十五章 爱与美
第十六章 爱的意义
第十七章 爱是一种祝福而不是快乐
第十八章 爱和哀伤
第十九章 爱是美德的精髓
第二十章 如何摆脱孤独与依赖
第二十一章 人类能否超越哀伤
第二十二章 谁该对混乱的世界负责
第二十三章 寂寞、孤独与爱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4: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IP:湖北荆州
重新认识你自己


摘抄---------------------

....................

你不能依赖任何人,事实上并没有向导,没有老师,也没有权威,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除此以外,一无所恃。

多少世纪以来,人类就不断设法超越自己,超越物质世界的幸福,向往所谓的真理、上帝或实相那种无限的境界,或不受外境、思想及人类的堕落所影响的存在。

  人时常会问:这空间是怎么一回事?生命到底有没有任何意义?触目所及尽是残杀、暴乱、战争,连宗教、意识形态和国家都在不断分裂中。面对一片混乱的生命景象,人类不能不沮丧地扪心自问:我该怎么办?所谓的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人类到底有没有出路?

  遍寻不着那冠以千名的无名本体,只得另谋出路,培养自己对救主或某种理想的信念,而这份信念也迟早会酝酿成暴力。

  我们在所谓的“人生”这个永无安宁的战场上,根据自己成长的社会背景,不论是专制社会或所谓的自由社会,订下行为规范。这些规范也许是印度教的,也许是基督教的,我们一概接受它们作为我们的传统。我们期待某些人告诉我们是非善恶的标准,然后恪守力遵,我们的言行思想因而变得机械呆板,时常不假思索便自动反应。这些现象在我们身上都是显而易见的。

  多少世纪以来,我们被我们的老师、尊长、书本和圣人用汤匙喂大。我们总是说:“请告诉我,那高原、深山及大地的背后是什么?”我们部是满足于他人的描绘,这表示我们其实是活在别人的言论中,活得既肤浅又空虚,因此我们充其量只是“二手货”人类。我们活在别人口中的世界,不是受制于自己的个性和倾向,便是受制于外在的情况和环境,国此我们只是环境的产物,我们不再新鲜,我们从没有为自己发现过什么东西,我们的心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原创的、清新的和明澈的。

.......................



目录:
第一章 没有任何向导
第二章 认识自我
第三章 觉察力
第四章 什么是快感
第五章 告别恐惧
第六章 暴力与愤怒
第七章 人际冲突的真相
第八章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
第九章 时间与烦恼
第十章 懂得爱
第十一章 时空隔阂
第十二章 观察者与观察者
第十三章 思想的起源
第十四章 昨日的重担
第十五章 冥想
第十六章 彻底革新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4: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湖北荆州
一生的学习


摘抄---------------------

........................

“传统的教育,使得独立思考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附和随从导致平庸。”

“然而有一种明智的反抗,它并非反作用,而是由于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加以觉察,因而随着自我认识而产生。惟有当一种经验来临时,我们面对它,而不避开它所带来的骚扰,如此我们才能使智慧保持高度的觉醒;而高度觉醒的智慧就是直觉,它是生活中惟一的向导。”

“教育并非只是获取知识,聚集事实,将之编集汇合;教育是把生活当做一个整体而明白其中的意义。”

“教育,应该帮助我们发现恒久不灭的价值,使我们不致于只依附公式或重复口号;教育应该帮助我们拆除在国籍和社会上所竖起的栅栏,而非强调它们,因为这些栅栏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了对立。”

“教育的目的,并非制造学者、专家、寻找工作的人,而是培养完整的男男女女,使他们从恐惧之中解脱出来;因为惟有在这样的人之中,才有持久的和平。”

“教育,应该唤醒一个人自觉的能力,而非只耽溺于(沉湎于?)满足自己的自我表现。”

“教育的真实意义是自我了解,因为整个生活是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

..........................

教育与生活的意义:传统的教育,使独立思考变得极端困难.附和随从导致了平庸. 如果我们崇尚成功,那么要异于众从,或是反抗环境便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险的.想要成功的动力---这是追求物质或所谓精神上的报偿,寻求内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寻求享乐的欲望----这整个过程都会阻碍了"不满之情",遏制了自发创造,滋生的恐惧;而恐惧.则阻碍了我们对生活加以明智的了解.

  正确的教育: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当一个有学问的人依赖书本,知识和权威,借着它们以获取了解,那么他便是愚蠢的.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因为整个生活是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

  智力,权威与智慧:正确的教育,意指唤醒智慧,培育一种完整的生活,惟有这种教育才能创造出一种新和文化和一个和平的世界.然而,要实施这种新的教育界,我们必须由一个完全不同的基础重新出发.

.......................


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生活的意义
第二章 正确的教育
第三章 智力、权威与智慧
第四章 今日世界的危机
第五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
第六章 父母与教师
第七章 性与婚姻
第八章 艺术、美与创造
发表于 2007-1-12 15: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深圳
传统的教育,使得独立思考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附和随从导致平庸。”  [s:303]  [s:303]  [s:303]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7-1-16 02: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IP:陕西西安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