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660|回复: 1
收起左侧

[#青春路上] 弘扬国学文化 提升人文底蕴 建设人文重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5 13: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东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重庆市江北区教育委员会 何成银      直辖十年,重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在西部开发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西南地区辐射作用、长江上游中心城市作用日益明显。但我们也看到,我市的文化底蕴、市民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站在新的起点,要实现中央对重庆的“三大定位”,完成“四大任务”,人文重庆的提出符合我市特殊市情。在今后一段时间,城市要科学发展,提升文化底蕴和培育人文精神是基础性工作。
    一、国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现状
    (一)人文教育出现结构性缺失
    当今社会,科技的昌明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意想中的快乐和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与心灵的苦闷与日俱增,问题青年、校园暴力、自杀率上升,青少年犯罪乃至引发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触目惊心。学生心理素质差、自理能力差的现象成为学校德育最严峻的挑战,全盘“西化”苗头在年轻一代一定程度和范围出现。许多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几乎所有的企业和机构,还需要对员工进行再教育,补上“人文”课。
    (二)传统文化的精华被淡忘
    国内教育似乎忘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文教精神,“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劫难和精神倒错导致当今的教育还不能正确解读传统文化,误读经典、断章取义,精华变成糟粕,智慧解说成愚昧,对传统文化或存而不论,或敬而远之。传统文化的精华日益被淡忘,“中秋节”成了“月饼节”,“端午节”成了“粽子节”,“元宵节”成了“汤元节”,国人热衷过“洋节”。
    (三)中华民族精神没有很好传承
    当今社会,民族精神已经在年轻一代逐步淡忘,许多学生不了解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雷锋、赵一曼的民族气节,对民族几百年的屈辱史更是知之甚少,抗日战争成为“过去的故事”,诚信、尊老、爱国被认为是“不合时宜”,跟不上时代。少数国人在国外的诸多不好行为也日益引起当地的反感,“反华”、“仇华”现象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存在,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生代有“断代”的危险。
    二、国学文化在建设人文重庆中的价值
    1、国学文化是建设城市先进文化的“载体”
    “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宣言”。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把《圣经》作为人生宝典的西方人也开始逐渐承认东方的《论语》等中华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文化正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研究。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国人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国学”虽然其中有封建、糟粕的东西,但其基本内核是健康的、有益的。国学文化是走向新时代的起点,是建设城市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2、国学文化是市民道德建设的“宝贵遗产”
    “国学”包括着中华伦理道德与民族精神,有大量的当今道德建设的“元素”,“仁、义、礼、智、信”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等思想及社会人伦价值系统是“国学”精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心法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决非哲学和知识的学问,而是存心立世的基本态度,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的学问,是我们宝贵的思想源泉、人生指南,修身养性的不二准则。国学文化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市民道德建设的“宝贵遗产”。
    3、国学文化是城市和谐发展的“源动力”
    “和谐”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左传》提出“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我国和当今世界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可以概括为人和自然、人与人以及个人自我身心内外三大矛盾,我国儒家思想为解决这三大矛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事实上,“国学”中所提倡的一些思想已经融化到了我们今天的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中,成为了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历史资源和思想资源,国学文化是城市和谐发展的“源动力”。
    4、国学文化是城市国际化的特殊“资源”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2月27日发表讲话指出,“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沟通各国人民心灵的桥梁,也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等等。我们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要尽量使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增强宣传的有效性,努力引导各方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营造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浓缩了五千年文明精华的国学文化可以是城市国际化的特殊“资源”。
    5、国学文化是城市人文精神的思想“根基”
    人文教育是任何教育体系最基础的教育,国学所蕴涵的关于人本的关怀、人性的向善,关于民族和国家的向心、凝聚和责任,关于坚忍、刻苦、拼搏和进取等等的文化和精神实质,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奇迹的产生和维系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国学文化是学校恢复和重建人文教育的利器,是城市人文精神的思想“根基”。
    综上所述,弘扬国学文化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弥补当前学校人文教育结构性缺失,有利于提高国民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引导良好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培育“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重庆人文精神,有利于创造社会和谐。
    三、弘扬国学文化,建设人文重庆的对策建议
    2006年1月,市委书记汪洋在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上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文重庆建设”的号召。人文精神,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题词。城市建设不能光靠有形的硬件去支撑,钢筋混凝土能使高楼林立,但不能铸就高品位的精神家园。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城市是不可能朝着正确方向迈向未来的,建设人文重庆是我市新阶段的发展要求。作为最年轻的也是最大的直辖市,在文化建设、教育事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也应该继续作出贡献。弘扬国学文化,建设人文重庆应做好以下工作。
    1、开展国学文化研究,丰富我市人文精神内涵
    重庆人文精神是在3000多年来重庆历史发展所积淀并且不断吸收、融通各种外来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重庆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特点。雄浑豪放的巴文化,孕育了巴蔓子、秦良玉、邹容、饶国梁、赵世炎……催生了险滩上的纤夫脚印,激流中的船工号子,抗战时的精神堡垒,黑暗里的红岩精神,“爱国、奉献、协作、拼搏”的新移民精神都体现了重庆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重庆的本土风俗、文化也有优秀、精华,落后和糟粕,如“性格耿直”、“脾气火爆”、近几年风行巴渝大街小巷的“地主文化”等是我市城市形象的硬伤。在新时期,政府可以结合地域特点积极指导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通过加强对国学文化的研究,支持、鼓励一些民间机构和组织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认识“国学”、理解“国学”,对国学文化的精华、实质作出准确的把握,去伪存真,弃腐扬新,完善和丰富我市人文精神内涵,为全国弘扬国学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产生新的示范和影响作用,这是我市新的直辖使命之一。
    2、加强国学教育,弥补人文教育缺失
    学校作为国民教育的主渠道,把“国学”纳入国民教育,通过传承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弥补人文教育缺失。开展国学教育要结合新课程实施,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在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国学教育,使“国学”的精髓与学校教育内容融为一体,实现人文教育与素质提高的统一。
    以江北区为例,喜乐溪小学是江北区一所“城市中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生源质量较差,2005年9月,正式把国学教育纳入常规教学,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经典诵读”,《四书》、《五经》正式进入学校课堂。一学生学了《弟子规》后说:“以后我在读书中要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这样才能把学习搞好”;学了《大学》后,孩子们告诉老师:我明白了“做人讲诚信,为人子女要孝顺”。一语文老师发现学生在学了《弟子规》后在日记中写道:“再小的事情如果不好,都不能去做,如果做了错坏事,自己吃亏;再小的东西不是自己的,都不能拿,如果私自藏起来,父母会伤心的。”一些家长感慨地说:“希望经典诵读持久地开展下去。”
    江北区国学教育正由“百花竞开”并逐步走向深入,为素质教育注入着祖先存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血液”,“润物细无声”地培育着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如江北区鲤鱼池小学的“书画艺术”教育已经成为江北区乃至重庆艺术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江北区玉带山小学的“学生美术”教育已经形成相当规模,成绩斐然。目前,江北区正在实施“文化推动”战略,即将通过“国学江北”工程把国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新华网等全国几十家媒体和网站正在密切关注和报道,相信这样的实践和探索会为人文教育途径,人文重庆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为全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出教育智慧。
    3、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提升城市人文底蕴
    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要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区先进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从根本上逐步提升地区“人文”底蕴。政府统筹对“国学”精华的继承和弘扬,融入地区文化建设整体考虑,逐步提升文化底蕴,推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通过影视、书报、戏曲、话剧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创造健康向上的反映国学精神、承载国学内涵的文艺作品面向大众,面向基层。对于国学文化精华、民间技艺、地方特色文化要进行保护性继承、发展和开发;加大力度保护、建设更多的有文化气息和历史价值的文化设施。弘扬国学文化,可以为我市建设先进文化奠定基础。
    4、丰富传播渠道,培育城市人文精神
    “国学”精华要继承,人文精神的培育不能局限在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巩固和传播。我国的现代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基本上是“421”的结构,抓住学生就抓住了一个家庭。我市许多中小学开设有“家长学校”,学校可以开设平台展示建立学生、家长与教师、校长的沟通渠道,不断转变家长观念和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逐步把国学文化影响、人文精神的培育从“学生”扩大到“家庭”、“校园”延伸至“社会”。 目前来看“家长学校”是我市传播“国学”精华,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弘扬国学文化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坚持和把握四个原则:
    1、要精华,非糟粕 国学的内容繁多,学习国学,不是去探讨古人的具体离奇的故事,而是学习民族精神中的独特优点和汲取精华部分,要鉴别,要选择。
    2、重内容,淡形式 “师古不泥古,师古不复古”,学习国学,不是像有的媒体报道的那样,让孩子们穿汉服,行官礼才是国学,而要传授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思想理念,滋养人格,领悟思想,改善行为。
    3、既传承,更创新 国学文化要“古为今用”,弘扬国学文化要注意传承,要创新。创新性传承的意思是指以变通的新理念,超越中西体用、道器重轻的思维模式,让中西之学在冲突中形成“新国学”。
    4、既要学,更在用 与纯粹的历史学不一样,弘扬国学文化有追求现实进步的含义,是“扬善”和“留美”,既要学,更在用,不是“坐而论道”,这是国学文化在新时期的价值归宿,即使是提倡“清静无为”的道学,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是倡导“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不是一味在书房朗诵“道可道,非常道”。
    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越传统的东西越有生命力,越有生命力的东西越有价值。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魂,弘扬国学文化关系民族精神的传承、关系民族的未来、关系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人文重庆是我市新时期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秉持正确的理念,投入积极的努力,运用恰当的方法,国学文化会在人文精神培育、城市文明进步、社会的和谐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发表于 2012-7-12 10: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IP:河北

Re:弘扬国学文化 提升人文底蕴  ..

挽回楼主尊严,拒绝0回复挽回楼主尊严,拒绝0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