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共潼南县委书记 向和平
出处:发布日期:2007-08-23
--------------------------------------------------------------------------------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工作提出了“四个着力”的新要求。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如何探索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客观分析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市情,我们不难发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在城市和工业,难点在农村和农业,关键在减少农民。
减少农民,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并要求各地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肯定重庆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时也指出,要把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由此可见,减少农民是中央部署城乡发展战略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
减少农民,是保持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繁荣的安邦之策。纵览我国历史发展长河,可以看到,如果农民的收入降低,城乡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就会急速上升,社会政治经济就会变得动荡不安。我国现有7亿多农村人口,过多的农村人口使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少,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减少农民,把部分农民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持政治经济社会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举措。
减少农民,是推动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推进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无不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大幅度减少。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性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不断下降,非食物性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不断上升,通过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结果必然是农业产值和就业份额下降,二三产业产值和就业份额上升。因此,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农业和农民的比重不断减少的过程。美国在经济起飞时期农业人口减少了72%,日本二战后农业人口减少了65%,这些都是明证。
减少农民,是立足重庆市情实现“加快”和“率先”的客观要求。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小马拉大车”的特殊市情决定了重庆要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和“率先”的要求,必须“壮马”、“减车”。就是必须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商贸经济,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必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民。目前,全市有近1500万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在现有条件下,所有农民要靠自己的承包地经营来实现小康,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必须通过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有效地将农村分散的土地逐渐向大户集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才能更好地为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推动工业、商贸、旅游等产业发展,活跃城镇经济,壮大城镇规模。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减少农民应本着这样的工作思路:紧紧抓住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大战略机遇,统筹兼顾,着眼长远。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新生代:依靠教育“两头走”跳出农门,减少明天的农民
减少农民,需要抓住源头。我们必须着眼长远,从“娃娃”抓起,通过有效途径将这些农民新生代逐渐“转非”,减少明天的农民。教育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学习知识、掌握本领、跳出“农门”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民素质、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减少农民数量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关键性举措。为此,我们应重点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突破口,坚持“两头走”减少农民。
一走高等教育之路,减少农民。促进农村学生进入高等教育,要抓好“两个着力”。着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增强农村孩子考入高等学校的竞争力。当前,投入不足和师资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两只“拦路虎”,应建立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为主,县级投入为辅的农村教育长期投入机制,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建立经常性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大力改善农村教育教学条件,用政策杠杆调节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优化农村教师结构,提高农村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规定新招考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到基层任教两年以上。着力建立农村助学机制,保障贫困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重点实施本级政府财政帮扶,确保所有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对考入高中和大学的学生,重点实施社会和政府联合扶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专项基金,确保考入的学生“一个都不少”地进入学校完成学业。
二走职业教育之路,减少农民。要采取“两建”“一引”,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一是建立“完全职业教育”,对未考入上一级学校的初中或高中毕业学生,一律纳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政府给予相应学习补助、优先提供就业岗位等。二是建立劳务品牌,立足自身实际,集中力量大力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壮大劳务经济。引进一批知名度高、实力强的大型职业教育学校,建立职业教育基地,依托这些学校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就业渠道,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推进劳务培训、转移工作,逐步减少农民。
二、青壮年:依靠劳务“双向转”走出农门,分流今天的农民
减少农民,必须抓住重点。我们应本着“农民———产业工人———市民”的逐步转化过程,引导、帮助青壮年农民实现“双向转”,即外出转移和就地转化,也就是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挣钱,本地创业“转非”,分流部分农民。
一是外出转移减少农民。要建立劳务转移绿色通道。以县级劳务经济局为中心,一端设立镇乡和村两级劳务信息机构,一端建立劳务中介公司和就业企业联系机制,打造“镇村劳务信息交换———县劳务经济局统揽———中介机构配合———招工企业用人”的零障碍劳务转移通道,逐步形成政府牵线、中介搭桥、能人带领的外出务工新格局。要建立劳务转移服务平台。建立运行高效、热情周到、功能完备的劳务输出服务窗口,组织开展“提升式、订单式、招生式”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订单”劳务,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命中率”。要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机制。降低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门槛,彻底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限制性政策,以及面向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各种不合理证卡办理和不合理收费,一视同仁地制定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政策规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信息与城内待业人员信息一起纳入就业范围统一考虑;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制度,建立城乡统筹的用工管理制度,保障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权益。
二是就地转化减少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一部分农民率先富起来。对这部分“拔尖户”,应鼓励他们大胆走出田间,走出农村,引导他们创企业、搞经营,进入城镇。在浩浩荡荡的外出劳务大军中,有一部分务工人员在外学习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积累了一定资金。我们要本着“输出劳动力、迎回生产力”的理念,把这些人努力请回来,大力发展“本地人经济”,建立“回乡创业园”,形成一人创业、带出一批、富有一方的就地创业、就业新格局。要突破现有土地制度,建立“一地两制”的新型土地制度,就是在保证国家或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不变和土地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对所承包土地有着高度的自治权,包括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权利。以此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引导农民摆脱土地束缚,促进转化为产业工人、城镇居民。突破现有户籍管理制度,清除农民转市民路上的“拦路虎”,实行一户多籍制(即允许一户人中可以拥有城乡不同的户籍),逐步向城乡户籍一体化过渡。
三、老一代:依靠保障“多渠道”离开农门,消化昨天的农民
减少农民,必须抓住关键。老一辈农民由于年龄较大、知识陈旧、观念落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观念相对较差,发家致富的本领较弱,依田恋土的情结较浓。他们是我们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难点,也是关键。
一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强社会保障的能力。没有强有力的财力支撑,社会保障只是一句空话、一个泡影,我们应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大力招商引资,扩大增量。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抓住产业梯度转移重要机遇,发挥自身产业优势,采取专业招商、集团招商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扩大工业经济。加速企业扩张,盘活存量。引导本地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帮助企业引入技改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新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搞活商贸流通,增加总量。大力建设专业化市场,构建现代物流网络,引进大型商场和连锁超市,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增加三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二是探索建立保障新体制,多渠道保障老年农民。建立新型土地保障体制。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老年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交给土地流转中心对外出租,政府应有倾向性地把老年农民的土地,投入到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具有较大增值潜力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中,保障这些农民的收益。建立立体式社会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把相对困难的农村老年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把老年农民全部免费纳入医疗保险;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低门槛、广覆盖”的原则,引导老年农民全部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决后顾之忧。建立进城购房补贴机制。大力引导老年农民入农村新社区、进城镇。建立分层导引转移机制。对家庭相对殷实的老年农民,引导其进入城镇安享晚年;对大多数老年农民,鼓励入住新型农民社区;对相对困难的老年农民,引导入住幸福院,逐步离开农村。
(原载2007年8月20日《重庆日报》五版头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