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3777|回复: 9
收起左侧

上次写的毕业论文《古典之韵,散文之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0 12: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古典之韵,散文之魅
                          --论朱自清散文中的古典文学传统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善于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抒发真情实感,对古代散文的常用手法运用自如,语言注重炼词炼句,也讲究创新,运用新鲜的口语,这种散文风格的形成缘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古典文学  传统
朱自清的作品风格平易自然,既不晦涩,也没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又不乏神奇清新之处,因为朱自清从小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以后又长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所以,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是形成他的散文风格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五四”以来的散文作家中,朱自清所受的古典文学传统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正如李广田所说:“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陈营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 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1)
由于我国古典文学传统博大精深,再加上朱自清对古典文学有很深入的研究,古典文学的精髓在他的许多篇章里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不可能全面论述,我只有试图结合其散文名篇,就其散文的意境,抒写主观情感的特点,对传统艺术手法的借鉴等三个方面粗略地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极力追求营造散文的意境之美。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情”和“景”、“意”和“境”的关系是和谐一致相得益彰的。我国古今文学家的一贯的追求就是追求诗文的境界,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之所以无限动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的心境的反映。由这种情绪 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追求刹那间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这里分明也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者毕竟不能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宁静的心情复又纷然。接着他又想起采莲的事,但他却又感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乡思,作者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意境美。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2)这几句话凝聚了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文学家也用文字“在笔墨有无间”“因心造境”,形成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朱自清曾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山野掇拾》)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要求景物描绘做到形似和神似。形似是基础,神似是形似的升华;形神兼备,乃是文艺描写的最高境界,《荷塘月色》就是一幅国画写真。但他的画,不用大笔重彩,而是工细白描,追求形似,他认为:“不追求‘形似’,当然就无所谓‘逼真’”。他笔下的景物,常由形似而升发为神似,加上作者对景物的体贴、想象,而具有生动的气韵。在他的另一名篇《  白水祭  》里,他是这样描写瀑布“白水祭”的: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须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有所谓“雾縠”,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当那空处,最是奇迹。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
“太薄”、“太细”,是“白水祭”瀑布的特征。“白光”、“飞烟”、“影子”、“软弧”、“幻网”,是对“薄”、“细”的具体描绘,既状形又传神,气韵生动,神采飞扬。作者想象的巧手争夺影子,更是情趣盎然,妙不可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可谓神来之笔。
二、朴质无华,以小见大,以以“抒写自我”为核心。
五四时期的白话散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明清时代的文章的影响,因为在明清时代,唐宋“古文”被推崇为文章的正统。重“道”轻“文”的倾向十分突出,而偏离这一正统的,则以晚明所谓“小品文”为代表。它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标榜,其风格亦以轻灵活泼、自由抒发为主要特点,倍受世人推崇。对此,叶圣陶也曾提出“我要求你们的工作完全表现你们自己,不仅是一种意见,一个主张,要是你们自己的,便是细到像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像落叶的,一声叹息,也要让我认得出是你们的而不是旁人的。”(3)这种以“我”为主的特点既可以看作是我国新文学与世界现代文学在精神上的呼应,也可看作是晚明以来的文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朱自清的许多散文名篇,都是以“我”为主的散文名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真实的“自我”个性,特别是其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被表现得具象而生动。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在他的多部名篇中,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无不闪动着“我”的影子。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最为光辉绚丽的篇章,应属他的抒情小品,提起《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给亡妇》等,人们会立刻联想起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全部浸入其中的作者,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其特点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委婉细腻、微微沁出;浓淡相宜,浓而不烈,清而不淡。这样一种抒情方式,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这种抒情风格的形成,是“自我”的体现,同时也与朱自清对古代散文的抒情传统的继承是分不开的,从《孟子》《庄子》到《史记》《左传》到唐宋八大家,许多传之后世的篇章无不跳动着作者真挚热烈的心情,尤其是提倡“独抒性灵”的晚明小品文,更是不乏率情率性之作,朱自清的抒情名篇无论是在抒情的风格上,还是在具体的抒情方法上都可以析见古代散文的影子,下面就明代唐宋派代表人物归有光的抒情小品《项脊轩志》与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作一粗略比较以求见其端倪。
首先,在具体的抒情手法上,明显可见《背影》对《项脊轩志的借鉴》,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即是一例,季羡林《世界散文精华·序》中,专门谈到用“身边琐事”以小见大问题: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到近现代,最能感动人的散文往往写的都是身边琐事。即以本书而论,入选的中国散文中有《陈情表》、《兰亭集序》、《桃花源记》、《别赋》、《三峡》、《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祭十二郎文》、《陋室铭》、《钴坶潭西小丘记》、《醉翁亭记》、《秋声赋》、《前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宋以前的散文名篇,哪一篇不是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又哪一篇写的不是身边琐事或个人的一点即兴的感触?我们只能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只有真实地写真实的身边琐事,才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才能净化他们的灵魂。” (4)
季老在这里所说的“身边琐事”或“个人感触”,指的都是取材的“小”;但它和“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即作用的“大”,却是内里相通、全然一致的。在季老看来: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作为“散文”写作成功的一条“规律”,它无例外地都是“即小见大”!
《背影》和作《项脊轩志》在抒写思亲之情的时候,都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以及不平常的意义。如《项》文,仅以一个动作,一句问话,便写出慈母对儿女的关怀、爱抚:“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写先大母也是:“‘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亲切的语气,精细的动作、性格以及对孙辈那种又是责备、又是疼爱、又是喜悦的复杂心理,都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了。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平平淡淡两件事,却极生动地表现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厚感情。典型细节的运用和人物对话的描写,无一不是收到了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艺术效果。
《背影》一文中,也是在细处下功夫,在小处见真情。买橘子是作品中的一个特写镜头,是全篇中的精彩之笔,儿子已经上了车,送行应该算完结了;但当父亲发现对面站台上有人卖橘子时,他便毫不犹豫地去买。临走,他对儿子叮嘱再三,宛如保护两三岁的娃娃。当父亲走去时,儿子看到的正是父亲胖胖的背影,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下身去 ”,“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用白描手法,写了一连串的动作,父亲的背影打动了儿子的心,终于感动的落下泪来。这一段买橘子的描写,把父亲的认真仔细,一腔温情以及儿子的心理变化和盘托出,真称得上是生花妙笔。作者笔下的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它们却是作者感受很深、历久不忘的,又是读者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所以题材尽管细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两篇散文的共同特色。
另外,《背影》一文在构思上也从《项》文颇多得益,如《背影》篇首即“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留有悬念,发人深思,《项》文在回忆旧事前,亦有一句总起:“然余居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背影》在写“背影”之前,先荡开笔去,写“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为全文的回忆奠定了凄凉抑郁的调子。《项》文回忆亲人前先写了叔伯父分家,写出了一个大家庭的零落衰败、分崩离析,使全篇笼上了悲凉凄惨的色彩,《背影》抓住“背影”这个人物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项》文用“项脊轩”贯串前后文,这样,两篇散文浓郁深厚的情感都有了依附的载体,所叙内容虽多,却不庞杂零碎,收到了形散神聚的艺术效果。
其次,是题材,风格上的的一脉相承,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古文家,他追求文章的平易浅近,尤其是他的一些杂记文,善于用疏淡的笔墨,记述一些家人、朋友间的生活琐事,如话家常,情趣盎然,亲切有味具有浓烈的抒情味。《项脊轩志》是这类杂记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它历叙项脊轩的环境及其前后的变化;作者亲人生前对自己的关切,以及自己对他们死后的怀念,“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  ,很小很普通,但作者却对这间小屋一往情深,专门写一篇文章记述它,原因就是这间小屋牵系着作者的祖母、母亲、亡妻等亲人,是作者时时追怀、不能忘却的。小小的项脊轩是作者家庭变异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在情感表达上,这篇散文有发展、起伏、流荡,但从总体上是平静、含蓄、深沉的,全篇以叙事为主,穿插写景和议论,写得质朴自然,毫不矫饰,没有惊人之笔,也没有色彩强列的词藻,作者只是平静地不露声色地叙写往事,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却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
朱自清的《背影》《 给亡妇》诸篇也是写家庭琐事,以回忆的笔调,写亲人之间的深情,其中《背影》是对父子的一次分别情景的追忆,其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作者笔下的朴实无华,真切感人的父子之情,父子之情是比较难于表现的,因为父对子的体贴一般比较含蓄,即使身为儿子也常常体会不深。作者写祖母的丧事、父亲的亏空,家庭的惨淡,如同流水一样,平平淡淡铺叙下来,不加任何修饰,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父亲生活担子的沉重,内心的郁闷。朱自清这篇散文的风格是朴质无华、蕴藉腴厚,没有怪异的词句,甚至很少形容成分,连他最喜爱的叠字也不用了,正是“豪华落尽见真淳。”
三、铺垫烘托、虚实相生,借鉴古典文学技巧,成功创作散文。
由于古典文学艺术技巧涉及许多方面,本文拟择其一二,作简要分析,以求窥其一斑。巧妙地运用艺术的辩证法,通过铺垫、衬托、烘托等传统笔法,使散文的意境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其语言风格上也可看出古典文学传统的影响。韩愈倡导古文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也就是说,首先要求准确掌握词汇意义,正确运用语法规律,恰当利用修辞技巧,朱自清散文非常讲究词语的选择,务求最佳效果。
如《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为什么雾是青色而不是白色的?为什么是浮起而不是升起或飘起?用“青”字是因为雾很薄,透过雾气可看到田田的荷叶,由于荷叶的光华,似乎雾都染成青色了。这是错觉,但又准确地传达了作者当时的感受。如果是四处弥漫的大雾,当然就是白雾了。用“浮”字,是因为当时只有“微风”,所以不会升空而去,也不会飘来飘去,它只是浮在荷塘上面不远处,薄薄的,柔柔的,使叶子和花“像笼着轻纱的雾”。“轻纱”的比喻惟妙惟肖,“笼”字也妙不可言,它表现了雾“薄、透、轻”的质感,如果换成“盖”“罩”就显得过于密实、厚重了。《荷塘月色》的叠字叠词也值得重视,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蓊蓊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不仅增强了物态情貌的形象感 ,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 于音乐美。文中的一些量词也十分精妙:“一丝的颤动”,“一道凝碧的波痕”,“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其中的量词都有形容词的功效,描写性很强,能够准确入微地刻画物象,增强形象色彩。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除了形象性之外,还隐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情味,需要进行深入的揣摩品味。同样在《荷》文中,通过写荷香、荷波,描绘荷塘的动态,“微风过处”是重要条件。为什么“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却能想象出“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这是因为荡漾的水波已由颤动的荷波、凝碧的波良呈现出来。因了水波,荷波才更见“风致”,而荷波的风致多姿,恰恰显出水波的脉脉多情。“脉脉”一语还有更深的意味。结合后面写古代采莲的两段文字,借助“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有趣的事”,“无福消受”等语的提示,才能敏锐地发现“脉脉的流水 ”是拟人,“莲(怜)子清(情)如水”是双关,“水”是“情”的代称,从而品味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句话的深刻意味。
古代散文作品语言的另一个优良传统是“唯陈言之务去”,就是要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新鲜口语,提炼成为生动的书面语言。《欧游杂记》的序文里说 :
……记述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样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再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可以说“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我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的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
他的注重语言的原则似乎只有两条:一是准确,二是自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一点。因为要求自然,他的散文基本上总是用通常说话的口气,用词造句都十分接近口语。有些甚至是在别人文章里很少见到的纯口语。我们在上文所举的一些片段就不乏这样的例子。譬如《威尼斯》一文里说“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松堂游记》里说“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由他罢,懒得去管了”等等。
映衬属间接描写。运用映衬是通过对陪衬物的描绘来为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主体铺垫、烘托、渲染,使主体的特征更鲜明、突出。在散文中,映衬常用来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烘托心境。如《荷塘月色》中的正衬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先通过具体描绘渲染环境,再用“小睡也别有风味”点出心境;“淡淡的月色”衬托“淡淡的喜悦”,真是恰倒好处;“静静、薄薄、淡淡”等词营造了梦一般的艺术氛围,和作者“淡淡的喜悦”融合成柔美的诗和意境。反衬的例如发“没精打彩”的灯光映衬明亮柔美的月色,用蝉声蛙鼓烘托四周的寂静,用“热闹”反衬寂寞。在状写难写之景的时候,映衬作为一支奇兵,常常可以化险为夷。月色是难写之景,写得不好容易单调。《荷塘月色》综合运用正写和侧写多种手段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就把月色写得灵动、丰满。最重要的映衬是着力摹写月光的投影,有灌木参差斑驳的黑影,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有影才衬托出光的皎洁,光影交错才谱成和谐的旋律。而有光有影,有实有虚,才把岸边树、塘中荷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繁杂而美丽的动感图画,充分表现了月下荷塘和塘上月光动人的风情。
又如,朱自清在《松堂游记》的篇末写道:“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象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用被大屋顶压得“喘不过气”的蜡烛光焰,衬托松堂的高大宽敞;以“远近几声犬吠”,烘渲周围环境的寂静。用笔不多,却描绘出深邃的意境,真可谡艺术上的“以一当十”。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散文写景做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善于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继承晚明小品传统,抒写自我,真切自然地抒发真情实感,对古代散文中常用手法灵活运用,语言注重炼词炼句,也讲究创新,这些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表明朱自清散文,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注释
(1)李广田《朱自清先生的道路》,1948年11月《小说》1卷5期。
(2)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叶圣陶《读者的话》,见《剑鞘》,霜风社1924年版
(4)冯至主编《世界散文精华》,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版

参考文献   
刘锡庆《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2001年第二版
刘玉凯《诗情画意 优美清新--〈荷塘月色〉赏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刘玉凯《浑朴纯正 韵味无穷--〈背影〉赏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周先慎《〈项脊轩志〉赏析》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发表于 2006-5-21 01: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s:11]   俺不认识字的哦
     
发表于 2006-5-21 12: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撒子东西
发表于 2006-5-22 20: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s:8]
     
发表于 2006-5-22 23: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s:4]
发表于 2006-5-23 15: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新疆吐鲁番
看不懂
发表于 2006-12-16 14: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福建厦门
俺没上过大学看不懂
发表于 2006-12-16 20: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写这么点点就完了呀/肯定没得高分
发表于 2006-12-17 01: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晚了,,下次再来细读,,, [s:243]  [s:303]  [s:303]  [s:303]  [s:303]
发表于 2006-12-17 15: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反正俺也看不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